楊雪彤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場所”一詞最早出自洪深《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場所較廣,聲音自須較強,發音人所用氣力自須加多。”《新華字典》中的“場所”是指“活動的處所、地方”。而韓語中的“場所”在《標準國語大字典》中是指“某事形成或發生的地方”。“后綴”在《新華字典》中被解釋為“加在詞根后面的構詞成分”,而“后綴”在韓語中被稱為“接尾詞”,《標準國語大字典》中認為“后綴”是派生詞詞綴,在詞根或詞的后面出現則可以形成新單詞。
有關于韓語后綴的研究較為集中于“人稱”后綴的設定標準、目錄及各個后綴的意義,而有關于“場所”后綴的研究較少,(2012)主要通過對“店、館、房”三個后綴的分析,對韓語中有營業性質的場所后綴進行了深入探索,闡明了場所派生詞的特征。并與漢語中相對應的場所后綴進行對比,揭示了其語義變化及差異。(2013)以12個韓語漢字詞場所后綴為對象,與其對應的漢語表達進行對比分析,闡明了它們語義功能的異同之處,并對最近韓語與漢語的新語中出現的外來語場所詞綴進行了分析。(2018)通過對照語言學的方法,選定12個場所后綴,分類成具有“機關”“部門”“營業”“設施”意義的后綴,并通過與其對應的韓語后綴的語義和形態的比較,分析了中韓場所后綴的異同。
因韓語的后綴可分為固有詞后綴與漢字詞后綴,本文主要以表示場所意義的韓語漢字詞后綴與其對應的漢語后綴作為研究對象,漢字詞“場所”后綴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場所]的語義。以漢字詞后綴的設定標準為基礎,加上[+場所]的語義,就可以形成漢字詞場所后綴的設定標準,因此有必要先對中韓后綴的設定標準進行分析。
從上面各學者提出的漢字詞后綴的設定標準來看,雖然有很多共同點,但也存在差異。本文試圖以這些學者的研究為基礎,分析漢字詞后綴的設定標準。
早在20世紀初期,現代漢語有關詞綴的研究就已經展開了。
呂叔湘(1979)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提出了有關后綴的特點,即不單用,但活動能力較強,結合面較寬,有單向性的,只位于別的語素之后[3],并首次提出了“類前綴”與“類后綴”這兩個用語。郭良夫(1983)在《現代漢語前綴和后綴》中將前綴與后綴并稱為“語綴”,并認為判定一個語素是否是語綴有兩個條件。一是要看它在語義上的虛化程度,意義虛的就是語綴,二是要看它能產的程度。[4]馬慶株(1998)在《漢語語義語法范疇問題》中將詞綴分為了真詞綴與準詞綴。真詞綴為能作為構詞的語法成分是真正意義上的詞綴。而準詞綴在呂叔湘(1979)中被稱為“類語綴”,介于真詞綴與詞根之間,并分析了詞綴的性質:詞綴的分布有定位性;詞綴具有范疇義;結構具有模糊性;詞綴有易變性。在簡稱中也有不少由于縮略而造成的新后綴。例如:北圖、中圖、上圖中的“圖”都為“圖書館”的縮略形式。[5]
綜合上述各個學者的研究,發現關于漢字詞綴的用語較為復雜多樣,在詞綴的范圍與性質等方面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那么,到底如何判定詞綴呢?本文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具有生產性,詞綴都擁有超強的造詞能力。其次,具有對詞根的依存性。詞綴是不具備自立性的,而是必須附著在詞根之上,并且位置是固定的,即前綴在詞根之前,后綴在詞根之后。最后,具有語義不完全虛化性。漢字是表意文字,在作為詞綴出現時,這個特征就變得更加明顯。
本章將選取中韓兩國權威字典,以具有“設施”意義的漢語類后綴“-場”和韓語漢字后綴“”為中心,對兩者的意義進行對比分析。
中國字典中對“場”有關“場所”的釋義如下:

上述字典中除表示“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這一意義以外,其他釋義均可將“場”解釋為類后綴。韓語字典中對“”的釋義如下:

中韓兩國字典中對于“-場”的釋義大致相同,都具有“場所”“設施”“盈利”的語義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相互對應的。例如:
通過以上例子對韓語場所詞尾“-場”的對應形式的考察可以發現,在表示“場所”時,雖然主要是與場所后綴“-場”相對應,但此外,還可以與“-地”“-房”,“-廳”“-館”“-堂”等各種后綴進行對應,并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語言也是隨之變化的,尤其后綴的變化導致了很多單詞使用的衰退乃至消失及新詞的出現。比如:(亂舞場)、風月場等。“”主要表示亂七八糟的局面或地方,而現在已經幾乎不再使用。而“風月場”最早出自晚清曾樸《孽海緣》,表示男女情愛的場所。與它近義的“聲色場”“煙花場”等也幾乎不在口語中出現。但如上述例子中的“(health場)”一樣,“”也是可以與外來語結合使用的,由此可見“”比“-場”更具有生產性。
下表為漢語字典中對“院”的說明。

漢語“院”在名詞上是“墻”的意思。在詞典中,“-院”并沒有作為后綴的意義存在。然而,第二個釋義“機關、學校和公共場所的名稱”則顯示出類后綴的性質。如:養老院、孤兒院、福利院等,具有“設施”的意義,而國務院、檢察院、法院等則作為行政機構具備“機關”的語義特征。另外,美容院、電影院、話劇院則是以盈利為目的場所,則具有“盈利”的性質。

由上表所示,字典中“院”都有后綴的釋義,并且“院”有“機關”與“設施”的語義存在。
由此可見,韓語和漢語的場所后綴“-院”都有“機關”,“設施”的語義,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相互對應的。
不僅上述例子中存在差異,在語義和用法上也有所差別。比如:(美容院)在韓國表示專門從事剪發、化妝、皮膚護理等使女性容貌、頭發、外貌等整潔美觀的地方。與之相比中國的“美容院”是指為人們尤其是女性提供皮膚護理、保健、水療等美容服務的場所。另外,“(大學院)”在漢語當中對應的是“研究生院”。因此,由“”和“-院”組成的派生詞在語義和使用上有時會出現細微的不同。
本文首先對中韓兩國后綴的設定標準進行了分析概括,韓語后綴應具有:依賴性、單音節性、包括縮略形式、生產性,而漢語類后綴則應具有:生產性、依存性、位置固定性、不完全虛化性。并以此為基礎對韓語場所后綴中表示“設施”的場所后綴“”“”“-場”“-院”進行了對比和分析,中韓兩國字典中對于“-場”“”與“-院”“”的釋義大致相同,都具有“場所”“設施”“盈利”的語義,但并不是所有單詞都是相互對應的。且“-”相比“-場”來說更具有生產性,而“-院”與“-”在個別情況下語義與用法也稍有差異。本文未能對更多的場所后綴進行對比,也未能對更多的派生詞進行分析,這些將留在下一次研究中進行討論,也希望本文能對中國人韓語學習者對場所后綴的學習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