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贛
(貴州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山地戶外運動伴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逐漸演變為山地戶外運動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現階段仍處于發展期,表現出教學模式單一、教學體系建設不完善等突出問題。我省的體驗式教學法應用在體育中雖然起步晚、發展慢,但教學效果十分顯著,逐漸成為教育深化改革未來的發展趨勢。針對當前我省山地戶外運動教學的開展現狀,結合體驗式教學的優勢,從而去探究體驗式教學與山地戶外運動教學融合下體育專業學生學習的效果。旨在探究體驗式教學在山地戶外運動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及應用策略,以及融合如何科學的促進山地戶外運動教學體系的發展,并為體驗式教學與山地戶外運動教學融合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考證,為今后貴州省開設山地戶外運動的院校以及全國其他高校山地戶外運動教學提供借鑒和學習。
以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醫科大學、遵義醫科大學、遵義師范學院、安順學院、凱里學院、銅仁學院、貴州理工學院、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等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休閑體育專業含戶外運動方向的高校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查閱我省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休閑體育教學培養方案,并且整理目前教學現狀;對2014年從事教學的筆記和教學記錄整理,總結山地戶外運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訪談法。
走訪我省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休閑體育專業含山地戶外運動專業負責教學的相關領導和任課教師進行訪談。并對各學校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休閑體育山地戶外的學生進行訪談。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學生先進行體驗,然后進行交流、總結、分享的過程,主重學生主動參與性和體驗感,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培養能力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體驗式學習最初是從拓展培訓開始,在拓展培訓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與發展后,逐步在企業培訓員工綜合素質培訓中廣泛應用。
體驗式教學理念最早來源于夸美紐斯、盧梭以及杜威,最后逐漸流于中國,但是體驗式教學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仍然處于發展階段,使用不夠熟練,其中缺少相應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手段,無論在理論探索還是實踐研究上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但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下,未來高校傳統體育教學必將受到體驗式教學的影響,逐漸與體驗式教學融為一體,打破高校傳統體育教學的局限,使生理、心理和社會教育三者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改革趨勢,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技能、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北京大學體驗式教學中心主任錢永健教授認為:體驗式教學比傳統教學更關注學生的情感、自主性、主體性等心理體驗。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優化了教學課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體驗式教學通過情境設置,讓學生融入情境,如空中斷橋、空中抓杠、攀巖等項目,充分體驗,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體驗式教學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廣泛的進行身心體驗,嘗試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在參與中培養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在西方國家起源較早,理論與實踐都已經形成一定的體系。而我國的體驗式教學則處于發展階段,不論是理論體系的建設還是技術手段的支撐,都需要長遠考慮。體驗式教學特有的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表現出了極大了優勢,必將成為未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趨勢,同時體驗式教學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表現出了極強的綜合性;另外,在體驗式教學建設中必須把握好教師和學生兩個“雙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體育教學法是運用講解、示范等傳授體育運動技能的過程,使學生學會技能的體育運動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主重以教師為主體,注重教,忽略學生的學習主觀性。
21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而山地戶外運動是休閑時代中體育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很好地體現了人們對于社會生活品質以及自身身體健康的高端追求,同時也展現了體育最原始的元素,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產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閑暇時間逐漸增多,為確保人們科學合理利用休閑時間的同時,鍛煉自身體魄,山地戶外運動教育教學理念應時而生。
山地戶外運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了高校體育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學改革中必須遵循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規格,改革要觀察山地戶外運動的角度。如今有些高校的山地戶外運動教學尚未成熟,所以必須要更新體育教學內容、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培養師資力量、增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探究山地戶外運動教學發展的根本途徑。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山地戶外運動仍處于發展階段,很多理念尚不完善,課程體系處于探索之中。山地戶外運動作為休閑時代體育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代表了社會先進力的發展方向,同時能夠幫助人們科學合理的利用閑暇時間,鍛煉健康的體魄。現階段我國山地戶外運動表現出來的弊端以及山地戶外運動對豐富人們生活、提高幸福感表現的積極作用,要求我們不斷的豐富山地戶外運動教學模式,推動山地戶外運動向大眾化、平民化方向發展。如何多樣化、規范化的進行山地戶外運動教學是研究的重點、難點,培養專業的山地戶外運動師資力量是當前的研究熱點。
目前國內學者較少教師研究體驗式教學方向,研究空間大,實用性強;北京大學體驗式教學中心主任錢永健教授對體驗式教學融合傳統體育教學研究部分內容,但從山地戶外運動教學研究并沒涉及到,山地戶外運動教學又有特殊性,所以進行研究(表1)。關于體驗式教學融合山地戶外運動教學發展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是未來發展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熱點,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表1 體驗式教學與傳統體育教學的對比
體驗式教學與山地戶外運動教學的融合,能夠檢驗體驗式教學的教學成果,同時還能豐富山地戶外運動教學手段、增強山地戶外運動教學活力、完善山地戶外運動教學體系,為發展山地戶外運動積極貢獻力量。
(1)山地戶外運動項目開設單一,內容過于簡單。
通過訪問目前貴州省高校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休閑體育的學校中,很少能開設較全的山地戶外運動項目,只有貴州大學和貴州醫科大學開設的項目較多,其次是遵義師范學院、遵義醫科大學、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項目開設第二,其它的都以本地少數民族運動項目為主,結合本地特色項目開設。

表2 貴州省各高校山地戶外項目開設情況
(2)專業方向設置不明確,項目容易混淆。
專業方向設置不明確,沒有集中師資力量創辦1-2個特色方向,而是不斷的開設不同的專業。學生在選擇研究學習方向時,并沒有主攻一個方向,不易形成一專多能的技術高超的學生,所有項目學習都是蜻蜓點水。因在專業設置上進行優化,根據當前教師師資情況,合理開設專業方向。
(3)教師專業技能偏低,達不到預期效果。
在山地戶外運動教學中融入體驗式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技能有較高的要求。然而,一部分教師受認知能力的局限,對體驗式教學理解不夠透徹,以至于認為只要在日常教學中植入體驗式教學環節即可。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堅守傳授者的本職身份,更重要的是擔當好引導者的新角色。教師過硬的專業素養和知識儲備,能夠讓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在教學中教師很大程度上會表現出力不從心,無法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情況。
(1)加強教師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教師教學的專業素養。
針對體驗式教學專業性高、體系化全、系統性強的特點和山地戶外運動教師專業素質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要的現實情況,必須對山地戶外運動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訓,加強教學理念和方法體系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培訓。首先在注重山地戶外運動情境的教學設計的同時,還需要加強體驗式教學內容的策劃與實施,積極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教學實踐氛圍;其次必須始終遵循由易到難體驗式教學原則,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掌握山地戶外運動知識。最后,從多方面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學習,促進學生對已有的體驗進行回顧加深認知。
(2)優化配置山地戶外教育資源,創造良好的體驗式教學環境。
體育教育資源是保障山地戶外運動教學順利開展的物質基礎。合理的課程安排,優良的教學場所,滿意的運動器材以及專業的體育師資隊伍是體驗式教學在山地戶外運動教學中順利開展的基本條件。首先要保證充足的山地戶外運動教學課時,便合理的安排課程時間,提高教學時間段有效利用,保證教學效果;其次需要一個安全良好的教學場所和令人滿意的教學設備,來保證日常教學訓練的需要,同時還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日常練習中,加強對技能的掌握。最后加強專業師資建設,對現有教師定期進行專業培訓或引進更高層次的師資水平。只有熟練掌握每種體育技能和訓練方法,以及安全保護方法的專業體育從業人員才能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山地戶外運動教學中。同時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體育習慣、價值觀等,為終身體育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體驗式教學不同于傳統體育教學,能夠在山地戶外運動教學中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更多平等和諧的機會。山地戶外運動教學課程的有效開展,需要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必須要有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融洽、和諧的學術氛圍作為有效支撐。在山地戶外運動教學中植入體驗式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養成主動思考、果斷嘗試、表達疑問、學術討論等優秀品質。在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下,在體驗感十足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勇于嘗試,主動與學生互動,兩者地位平等,同樣也能夠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學生是體驗式教學的主體。因此,在體驗式教學中必須始終將學生擺在主體地位上,這樣才能保障體驗式教學的有效開展,促進山地戶外運動教學的發展。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地位,而體驗式教學徹底改變了這一現象,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展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特征。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要積極參與,在實踐中敢于探索,強調給每個學生體驗的機會,更要關注學生之間的需求與個體差異。由于學生個體差異,表現出文化構造、學習效率和方法等各不相同,導致學生在參與體驗式教學實踐過程,收獲的感受和體驗存在也各不相同。因此,即便山地戶外運動教學屬于群體性的實踐教學,也能從實踐過程當中發現學生的不同參與方式和不同認知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