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冬平 陳振 陜威
(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63)
近年來,諸多專家和學者對游戲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但一直以來游戲都被視為一項放松身心的娛樂項目。體育與游戲相加的產物,是在學習體育基本技能的基礎之上,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體育游戲不僅能提高學生體質,還能陶冶學生情操,培養運動興趣。而現有的體育游戲對實現《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的有效性和優勢未能受到普遍重視,且運用范圍較窄,游戲設計與專項技術的結合不夠緊密。在《標準》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同時,是青少年體質的不斷下降的現實,而體育游戲的介入將對改善其現狀有著積極的作用。游戲自身具有的競爭性、趣味性,對于青少年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體育游戲不僅具備游戲自身的特性,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意識性、目的性,通過有效的體育游戲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本文從學生體質的實際情況出發,改變現有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以實驗干預法為主,旨在探討以體育游戲為主導的課程對學生體質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為促進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改善學生體質提供一些有實際價值的參考。
從廣東省韶關市武江區東崗太陽城小學、西聯小學、韶關市實驗小學選取二年級學生,其人數分別為157人、138人、231人。參與實驗的學生均身體健康、無病史。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維普網和百度百科等網絡平臺查閱國內外相關的文獻,從中歸納整理出體育游戲與體質健康的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2)實驗法。
從廣東韶關市武江區東崗太陽城小學、西聯小學和韶關市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中分別選取157人、138人和231人進行運動干預。運動干預的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原則,游戲的內容包括趣味田徑、趣味田徑+網球游戲和趣味田徑+網球游戲+快樂健美操游戲。在以上三所小學分別實施不同的體育游戲內容,即東崗太陽城采用趣味田徑,西聯小學采用趣味田徑+網球游戲,韶關市實驗小學采用趣味田徑+網球游戲+快樂健美操游戲。體育游戲干預為期1年,采用不同教學模式,每周進行2次,每次持續時間為30分鐘,活動強度控制在心率為120-180次/分鐘。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的測試指標為參照依據,并且根據小學相關體育教師的建議,充分考慮男女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及測試的可操作性,并結合當前學齡水平階段的測試指標,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后選取身高、體重、肺活量、50m跑、坐位體前屈和1分鐘跳繩共6個項目作為實驗前后測試的指標。實驗前分別對三所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身體形態(體重、身高)、身體素質指標(50m跑、坐位體前屈和一分鐘跳繩)和身體機能——肺活量進行了測試,具體情況見下表1:

表1 實驗前三所小學學生體質情況比較分析
從上表1可以看出,三所小學二年級學生實驗前在身高、體重、肺活量、50m跑、坐位體前屈和一分鐘跳繩6個體質指標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因此初始水平基本一致,可進行實驗教學。
(3)數理統計法。
收集實驗前后學生各項測試指標數據后,運用SPSS 1.15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并對數據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分析,P<0.5為顯著性差異。
體育游戲是在游戲發展過程中派生出來的一個分支,它融體力發展、智力發展、身心娛樂為一體,既是游戲的組成部分,又與體育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人們對體育游戲功能的認識的不斷深化,體育游戲被廣泛的應用于體育教學。
改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注入體育游戲新的教學模式,在東崗太陽城小學采用趣味田徑進行試驗干預。趣味田徑是針對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而專門設計的某些有趣味的田徑活動形式的總稱。其運動的組織形式有體育游戲的特點,目的是增強兒童的運動能力,培養運動興趣,以達到提高兒童體質,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最終目標。課程實施中堅持新課改要求,課前做好教學設計,目標明確,內容具體。教學內容以跑、跳、投為主的趣味田徑項目,以有趣的方式學習田徑技術動作。課中教師對授課內容進行細致講解與示范,引導想學生積極參與,并認真練習。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競賽,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賽后則對獲勝的隊伍進行獎勵表揚,并鼓勵其他學生。經過1年時間的實踐,學生對田徑項目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參與趣味田徑的興趣日益增強,且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上有了明顯提高,學生體質也有所增強,具體測試結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東崗太陽城小學實驗前后體質測試結果
體質指人體健康狀態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它是人體在先天的遺傳性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體質包括了人體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幾方面的發展情況。身高是反映人體骨骼縱向生長水平的指標,體重則是反映人體發育程度和營養狀況的指標。而身體機能中等肺活量是反映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的重要機能指標。
從表2中可以看出,東崗太陽城小學學生在“趣味田徑”教學模式下,身體形態——身高、體重實驗前后的增長值,不存在差異性(p>0.05),說明趣味田徑對學生身體形態無影響。肺活量的增長值,實驗前后存在著差異性(p<0.05),表明趣味田徑對學生的身體機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經過一年等實驗教學,身體素質——50m跑、坐位體前屈、一分鐘跳繩的增長值在統計學上,存在著差異性(p<0.05),說明趣味田徑對學生快速跑的能力、柔韌素質、下肢力量及彈跳能力等身體素質產生促進作用。
為了使學生全面發展,在保留趣味田徑的基礎上增加網球游戲,在西聯小學采用趣味田徑+網球游戲的方法進行教學實驗。趣味田徑課是以跑、跳、投為主要內容,網球游戲則是以短式網球的拋、接球、發球和拍球接力等游戲內容為主,雖然都是有跑、跳,但兩者運動方式不一樣,達成效果也不一樣,網球游戲能發展學生的快速移動能力、力量素質,并培養學生隔網對抗小球類的運動興趣。通過一年的趣味田徑+網球游戲的體育課實踐,西聯小學的學生體質發生了變化。具體體測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西聯小學實驗前后體質測試結果
從上表3可知,趣味田徑+網球游戲的教學實驗使學生的體質發生了明顯變化,其中男生、女生的身高、體重的增長值,在統計學上存在著差異性(p<0.05),表明趣味田徑+網球游戲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身體形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男、女生肺活量的增長值,存在著顯著性差異(p<0.05),這種模式的教學對學生的身體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坐位體前屈的增長值,男、女存在著差異性(p<0.05),且學生50m跑、一分鐘跳繩的增長值,也存在著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由此可知,趣味田徑+網球游戲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素質教育提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必修課發展了學生的共性,而選修課則發展學生的個性。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針三所小學二年級學生進行了一項學生問卷調查,以“最希望本校開展什么樣的體育活動”為主題,結果有85%以上的學生選擇了趣味田徑、網球及健美操。故韶關市實驗小學以趣味田徑、網球游戲及快樂健美操為主要內容來進行教學實驗。三種類型運動的結合,能更加全面的發展學生的體質,在保持了趣味田徑+網球游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樂健美操項目,健美操能有針對性地發展學生的柔韌素質及靈敏素質。該校的上課主要以體育課的形式來進行,每周上三次課,每個項目每周上一次,每節課40分鐘。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韶關市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有明顯提升,體質上更是發生了明顯變化,具體如表下4所示:
從表4數據可以看出,趣味田徑+網球游戲+快樂健美操為主要內容的體育課程,對韶關市實驗小學學生的體質產生了影響。其中男生、女生的身高、體重的增長值,存在著顯著性差異(P<0.05),男生、女生的肺活量、50m跑、坐位體前屈及一分鐘跳繩的增長值在統計學上,存在著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及身體素質都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

表4 韶關市實驗小學實驗前后體質測試結果
(1)在實施新的教學模式之前,三所學校的學生的體質指標在統計學上,不存在著差異性,即:三所學校學生的體質指標的初始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可進行教學實驗,實驗的結果是有意義的;
(2)在趣味田徑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身體形態沒有發生變化,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各指標有所改變,說明趣味田徑教學法可以促進學生體質的發展;
(3)與趣味田徑教學模式相比,趣味田徑+網球游戲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及身體素質各指標都發生了變化,表明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體質的影響更為全面;
(4)趣味田徑+網球游戲+快樂健美操教學模式對學生體質促進作用更明顯。與表1、表2相比,學生體質各指標的增長值都比表1、表2高,說明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及身體素質指標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5)新課改的目標是身心健康發展,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本實驗的最終結果不但提高學生體質,并且培養了學生對田徑、網球、健美操的興趣。故本課改達到的目標與新課程標準的目標基本是一致的。
(1)教育工作者應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有創造性地進行教學。
教育工作者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手段并不是一成不變,認清學生的體質現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年齡階段特點、個性發展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創編出更多使學生科學、合理、健康成長的鍛煉方式。
(2)創建多元教學目標,讓學生參與課程的選擇。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體育課程提高的不止只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社會適應的提高、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樹立終生體育的思想等。本文最終的結果不斷提高了學生的體質,還培養了學生對田徑、網球、健美操的興趣。評價方法要多元化,教師要尊重個體差異,讓學生參與課程的選擇,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