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夏 凡
按需開發、適度集中開發地下空間,可在不改變建筑高度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間增加6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約化利用土地,符合城市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需求。
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在片區內限定開發范圍及更多空間留白(空間留白占比40%),保證自然生態與城鎮建設空間協調。片區地下空間以高效適度開發為原則,可滿足近中期需求,未來可兼容遠期發展,總量上限控制、過程夠用、未來好用。
由于A片區對地面環境品質要求較高,需將部分設施轉向地下空間,規劃提出集約布置地下空間理念,強調占地少、重留白、補海綿、強韌性、留余地。
地下空間的功能布局以彈性適應為原則,地下停車空間、地下商業及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地下公共活動空間和地下市政設施的分層與層高、布局與比例等可根據建設需要進行調整,以提高地下空間利用效率和靈活性。人行、商業、公共服務在地下淺層位置,停車、物流、設備、人防在地下相對較深位置。同時,地下空間應與地下軌道交通站點聯系便捷,并滿足安全和衛生要求。
隨著城市文明進步與片區發展,部分空間在未來會有功能需求的變化(如停車),規劃將引導片區在新功能加入、建筑設計方面多做考慮,目的是讓建成空間具有更高兼容度,以靈活應對不可預知的需求變化。
1)功能組成 按照綜合利用、統一規劃、上下一體、條塊聯動、復合利用、戰略留白原則,強化對地下空間規劃利用方式的創新和探索。傳統地下空間主要功能以地下停車、部分地下市政設施為主,A片區將更多的市政設施、地下貯藏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市政管線、垃圾運輸、綜合管廊、下沉庭院及物流系統等納入地下空間,擴大地下空間規模的同時,由多功能地下空間設施構成可綜合利用的地下空間系統。
2)開發模式 地下空間開發包括整體建設區、獨立建設區等模式。整體建設區采用整體開發模式,圍繞城市中心區域復合3層地下空間,以地下商業、地下物流、市政設施、垃圾運輸及公共服務為主,強化地下各層各類空間的相互銜接,實現地下商業、軌道交通、停車等功能互聯互通、分層布設、復合利用,建設完整的地下綜合型空間。獨立開發建設區域地下空間開發以服務集中的還遷居民、崗位人口生活為主,遵循適度集中原則,在地下空間內設置居民貯藏等最基礎的便民設施等,各獨立建設區之間應根據功能需求加強互聯互通。
傳統地下空間主要功能是地下停車、地下軌道交通、綜合管廊、市政管線、部分地下市政設施及人防。而集約疊層發展布局可帶來諸多好處,如節約成本、增加韌性、利于人車分離、為未來發展預留彈性空間。
A片區將公共活動、公共服務、商業服務、物流運輸、垃圾收運等更多的功能納入地下空間,擴大地下空間利用的功能體系,形成地下空間集成利用系統(見圖1)。A片區地下空間分層如圖2,3所示。

圖1 集約疊層布局

圖2 地下空間豎向分層關系(單位:m)

圖3 地下空間分層利用剖面(單位:m)
1)淺層空間功能 ①地下0~6m主要以下沉廣場、商業與公共服務設施、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設施為主,過湖隧道的爬坡段、雨水調蓄、雨污水泵站也在此層面內;②地下6~11m以整體開發建設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商業空間、軌道交通站廳層、停車設施為主,智慧物流廊道也在此層內。
2)中層空間功能 ①地下12~17m布置過湖隧道穿湖段、綜合管廊、地下能源站、再生水廠;②地下17~30m以下主要為軌道交通設施預留空間。
3)深層空間功能 地下30~50m為戰略預留空間,以適應各類功能的合理兼容和轉換利用。
3.2.1 人行連通
片區地下步行系統的骨架網絡、服務軌道站點間的連通及服務城市主要商業廊道,可擴大區域步行輻射范圍和可達性。骨干通道與周邊地塊通道是為確保骨干通道與周邊地塊的連通設置,為規劃強制建設;單元間需設置用于人行連通的步行通道。該項目A單元內主要步行通道(兩側為商業設施)對應為地下步行骨干通道,單元內次要步行通道、地下人行過街通道對應一般步行連通道。在道路及兩側地塊建設時序尚未明確的情況下,確保采用統一標準設置人行通道接口位置,實現地下步行系統的貫通與完整。下沉廣場應設置于骨干通道交匯處、通道方向發生變化的節點及重要的地下出入口位置。
為加強地下步行系統的吸引力與安全性,鼓勵通道兩側設置商業,且為避免商業業態的同質化和低端化,對其進深也有所引導。
3.2.2 車行連通
地下空間設置連通下層道路的連接口,車輛日常進出主要通過立體交通。區域地下空間內設置車庫聯絡通道(地下城市支路),接下層道路連接口,分隔車庫單元。規劃設計區域地下車庫時需設置2個獨立汽車坡道以滿足消防要求。車行通道一般設置于地下2層,主要位于集中開發區和居住社區連通處。車行通道寬度為10.0m,通行凈高為3.5m。
3.2.3 物流連通
探索利用地下空間構建地下智能物流系統,建設智慧物流信息平臺,實現智能配置物流資源、優化物流環節、提升物流效率;符合車行流線且滿足地塊接入需求,具備出入口設置條件;與地下各系統不產生空間沖突。
物流通道設置在街區中部(與社區配送中心方便銜接),避開匝道出入口,保障縱坡接坡段、小半徑圓曲線的設置,對向出入口平面錯開布置。建立旨在探索地下物流配送、戰略考慮等功能所預留的可供通行的地下廊道空間。利用片區綜合管廊體系,構建由5條道路組成的“井字形互通地下2層結構空間層”,預留城市智能物流通道。地下2層結構空間層應與地下2層空間實現連通(見圖4)。片區建立由物流分撥中心、社區配送中心組成的兩級配送體系。

圖4 智慧物流廊道豎向銜接關系
A片區的地下物流廊道結合綜合管廊建設,在“一環七枝”的綜合管廊布局及地下綜合管廊的上部地下空間,與地下綜合管廊結構“共構”、空間“集成”進行建設。根據街區物流配送中心規劃布局,“一環七枝”的地下物流廊道可連接18處社區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廊道與地下物流配送中心在地下2層連通。同時,該地下物流廊道系統建設兼顧無人駕駛車輛行駛需要,是可獨立封閉運行的空間系統,為無人駕駛交通試驗和智能物流功能實施提供可能性。
1)公共空間(道路綠地) 空間利用理念為不進行整體開挖,安排城市干線基礎設施、交通設施,充分滿足生態、市政儲備空間需求;A片區道路與綠化用地占總用地的43.5%。
2)地塊內空間 空間利用理念以服務人的需求為核心,布置地下公共服務設施、地下交通設施、地下市政設施、地下倉儲設施、地下綜合體、人防系統等。
地下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主要是確定地下商業服務、社區配套服務等設施的分布、規模。此次A片區的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分為兩類集中布置,地下公共服務設施將圍繞軌道交通站點、地面重要板塊、功能地塊下方呈塊狀布置,以人行系統作為骨架串聯,是整體開發建設區(中心區形成主體)服務A區最重要的板塊,其中包含商業設施、文化設施、公共活動、配套用房、開放空間等相關功能。獨立開發建設區宜設置社區配套的便民服務設施,結合街坊開發,與地面商業、公園、廣場等一體化設計建設,以滿足社區服務功能需要。
智慧物流廊道服務整體開發建設區,地下單元內約11處社區配送中心可利用該廊道。利用片區綜合管廊體系,構建由E1、N3、N6、E3、E4形成的“井字形互通地下2層結構空間層”,預留城市智能物流通道。地下2層結構空間層應與地下2層空間連通。片區建立由物流分撥中心、社區配送中心組成的兩級配送體系。在片區東北側規劃1座物流分撥中心,結合鄰里中心、商業中心、商務中心等設置27個社區配送中心。探索地下物流配送、戰略考慮等功能所預留的可供通行的地下廊道空間。
A片區圍繞核心區域形成“一環七枝”的井字形綜合管廊布局結構,集中布置市政主干管,串聯各類市政基礎設施。管廊布局于道路下,靠近道路綠化帶建設,便于綜合管廊投料口、通風口等附屬設施的設置。根據入廊管線情況,管廊由3~6個艙室組成,斷面凈尺寸為(9.2~17.8)m×3.6m(B×H),艙室包括電纜艙、水信艙、熱力艙、燃氣艙四類。管廊覆土深度不小于3m,其中地下空間整體建設區管廊覆土深度原則上控制為9m,管廊埋深大于道路下城市功能性公共空間深度。
5.1.1 物流通道與綜合管廊系統的避讓
1)待建綜合管廊豎向設計原則上避讓地下步行通道,以通道的底標高作為地下智慧物流廊道位置為管廊/電力隧道的設計條件(此次規劃人行系統與管廊基本互不影響)。
2)部分路由處于同一路徑時,鼓勵工程合并建設。根據A片區城市建設預期,分析地下空間與相關工程在建設環節的關聯度,提出地下空間與道路、綠地、軌交、地塊開發等結合建設的建議;研究并提出有關地下空間權屬劃分和維護管理界面切分的建議等。
5.1.2 智慧物流廊道與地下空間銜接
智慧物流廊道服務整體開發建設區,地下單元內約11處社區配送中心可利用該廊道。由于地塊地下空間層數及深度無法確定,便產生2種情況確定智慧物流廊道底標高。
1)情況1 廊道淺埋,底標高在-8.000m,上方3m厚覆土供管線穿越;地塊地下空間層高5m,智慧物流廊道與地塊地下空間銜接平順;兩側地下空間人行無法實現連通。
2)情況2 廊道深埋,底標高在-11.500m,上方6m厚覆土供管線及人行通道穿越;地下空間層高8m(可做2層),智慧物流廊道與地塊地下2層銜接;規劃智慧物流廊道底標高可在-12.000~-8.000m確定,并盡可能滿足管線穿越、地下人行連通的需要,綜合管廊標高參照廊道變化。
為避免市政管線豎向與地下空間整體開發單元出現矛盾,應盡量避免市政管線尤其干管穿越地下空間整體開發單元。地下空間整體開發單元應統籌考慮排水系統,雨水系統盡量依據整體開發單元范圍劃分排水分區,管道最大限度淺埋,降低管道坡度;盡量減少市政污水支管,避免雨污水管道交叉,以減小實土層高度。
為減少井蓋、充分利用空間資源、避免豎向矛盾,地下空間整體開發單元內,市政道路下的給水管道、再生水管道、電力電纜、通信光纜、熱力管道優先敷設于地下空間公用設備層中。相應的配給管線優先由用戶級設施通過地下空間設備空間直接引至用戶,有效解決市政道路下空間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