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北盤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箐分公司 張環
案例工程中的北盤江干流具有水力資源豐富的優勢,1988年的《北盤江干流(茅口以下)規劃報告》中提出,北盤江干流茅口光照、馬崖、董箐,規劃三個梯級電站,總共裝機151萬kW,年平均發電量64.66億 kW·h。
水土保持指的是對自然或人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治理和預防的行為[1]。自80年代以來我國就進入了以小流域為單元落實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階段。一個水土流失單元就是一個小流域,一般水土流失的整個過程都會在小流域之內產生,且規律性十分明顯。
由于各種生產建設項目的規模和大小都有所不同,因此擾動地表和征占地的面積大小差異很大,通常建筑項目的整個占地面積都在1hm2之內,但若是露天礦項目,則其占地面積能夠達到10hm2以上,部分項目類別之間的差異甚至能夠達到百倍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水土流失的實際情況必然與工程落實和布局的特點息息相關,且不同工程的布局差異較大,因此在設計管理策略時需要注意各種工程項目之間的差異性。如:電廠、礦山和磚廠生產導致的水土流失情況更集中,一般屬于點式分布。而鐵路、公路和管線等工程由于其本身設計的范圍就比較廣,因此引發的水土流失也基本都呈現片狀分布,這些分布形式上的差異經常會打破各個流域之間原本的界限,也是導致水土保持工作落實困難的常見原因。
通常情況下,生產建設項目導致的水土流失情況都產生在土石方挖填和堆砌的位置,如:露天礦項目能夠產生的土石方量能夠達到上萬立方米,而水電站和轉場等項目所產生的土石方量則通常在上百萬立方米,房地產項目屬于產生土石方填挖量較少的工程建設項目,實際也能達到幾萬立方米。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工程屬于水電站施工項目,其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如表1所示。

表1 董箐水電站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
簡單講就是由于生產建設項目實際落實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限制,其產生的棄土棄渣類型、數量和堆放方式的差異比較明顯,這就是產生水土流失特征差異的主要原因。
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實本身就屬于周期較長的類型,而對這項工作落實過程和效果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也很多。其中水電站項目本身的工期就比較長,常規的水電站項目施工都需要6年以上,且在這種工程施工準備階段開始,直到最終的驗收階段,都會不斷地產生土石填挖的情況,這就需要管理人員積極采取各類措施進行防治。而管線和變電站等項目的工期短,基本一年左右可以完工,且能夠使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對土石填挖時間進行控制,同樣的,恢復時間也不長。
根據上文關于生產建設項目導致水土流失的實際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產生原因,水土分類管理工作人員可以針對當下形勢,注意深化行政審批工作的改革和創新,嚴格遵守管理方式的具體要求,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為后續管理工作的加強提供合理參考。同時相關工作的開展和落實應盡可能在保障項目落實質量和填挖方量的基礎上展開,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據項目對周邊水土流失造成的影響特征等細節,將水土保持工作落實的方案編制分為幾類,最終根據生產建設項目在落實過程中有可能改變的水土流失關系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其關系如下:
項目特征>地貌特征>挖填方量,不僅如此,這三者間也存在十分明顯的互補關系[2]。以董箐水電站工程為例,該工程中根據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措施如下:
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中規定的內容,對施工輔助設施提出水土保持和相應的施工管理要求。同時針對工程中移民安置和專項設施的前改建等提出水土保持的細節要求,為保障工作效果,還對水土保持工作落實過程中有可能產生的資金投入量進行了預估。除此之外,針對樞紐工程的施工區域,該工程管理人員要求工人在施工籌建時期就在江岸設置了鋼筋籠石塊作為臨時擋墻使用。在工程落實中應用率較高的料場區,管理人員選擇的保持措施為在石料場正式開挖之前,將料場中覆蓋的土料裝入麻袋當中,使用這些麻袋當作料場周邊的臨時擋墻,這樣就能避免渣料滾落,還可以在開挖結束之后,將麻袋中的土料再次投入使用。
水土保持方案的管理工作主要包含審批、變更和公示三種內容。
首先是在編制項目報告書的過程中,由于工程影響程度通常比較高,且地貌敏感度也很高,在審批工作正式落實之前,管理人員需要組織專家,對工程中的重點水土保持區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基礎設施建設。
其次是編制方案報告建表項目的過程中,如果工程占地面積和影響范圍都不大。則管理人員為提高工作效率,應該盡可能簡化手續,使用更便捷的方式展開管理。
最后是編制方案報告表的項目若介于上述兩種項目之間,則管理人員就要結合項目的實際落實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管理方式。
通常情況下驗收工作落實的主體都是方案審批部門,主要工作原則就是不將工作委托給下級單位。驗收工作落實需要管理人員準備好相應要件,即項目驗收申請函、方案實施工作報告、水土保持監理報告等。常規的驗收程序如下:驗收機關受理→嚴守機關復核→驗收→提出驗收意見,若項目通過驗收,驗收機關就要在規定時間內向建設單位出示驗收文件[3];若驗收沒有通過,則驗收機關就要及時提出意見,要求工程負責人整改,盡快再次辦理驗收手續。
水土保持監督檢查的主體通常是方案審批機關,工作原則依舊是盡可能不委托給下級單位,常規程序有三步,即告知、現場檢查、反饋檢查整改意見。其中的告知和反饋檢查整理意見都需要嚴格按照機關公函的形式將時間顯示和具體要求明確提出,而現場檢查則主要包括匯報、現場察看等主要環節。具體檢查工作落實的頻率應盡可能在每年汛期來臨前至少一次,若工程處于地質特殊的位置,則要結合實際情況提高檢查頻率。
一方面是監理,需要管理人員嚴格按照編制方案報告書內容落實工作,最好能夠開展水土保持施工的專項監理工作,在水土保持專項驗收工作結束之后再提交相關的監理報告。在董箐水電站工程中,監理工作可以由水土保持監理工作人員承擔,也可以選擇由主體建設人員負責[4]。
另一方面是監測,需要注意結合報告書,由水土保持監測相關的資質單位負責。在監測工作正式落實之前,相關單位和部門都應該根據工程項目的實際布局情況編制相應的工作方案,并保障在水土保持專項工作驗收的階段,能夠提交檢測報告。
綜上所述,若從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的管理效果出發,則工作人員需要熟悉水土流失的調整和規律,再與項目周邊環境和地貌等細節結合起來,設計出更加完善和合理的管理方案,如:質量檢測、方案管理分類等,注意相關工作的具體落實細節,最終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顯然這類課題的研究十分重要。
相關鏈接
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八十年代以來,進入了一個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新階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嶺和出口斷面為界形成的面積比較小的閉合集水區。流域面積最大一般不超過50平方公里。每個小流域既是一個獨立的自然集水單元,又是一個發展農、林、牧生產的經濟單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個小流域就是一個水土流失單元,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全過程都在小流域內產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