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華
在新時期“互聯網+”的背景依托下,互聯網金融正迅速覆蓋于互聯網平臺,迅速占有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市場,對當下的銀行體系產生的重要的影響,同時藉由“互聯網+”的影響,各類互聯網軟件迅速興起,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網絡貸款、手機移動銀行等平臺的使用促使市場資源的搶占、地位降低,農業銀行作為我國傳統四大國有銀行之一同時也受互聯網金融影響明顯,受益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求,農業銀行需要在該背景下尋找積極的出路,為“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銀行金融發展創造條件。
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促使當下的傳統商業銀行受互聯網金融影響較深。但由于互聯網發展歷程整體較短,各類互聯網金融的理論支持也相對較少,多數研究成果均需要付諸實踐以換取。由此分析,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需要通過開展多種應對方案,對銀行自身的服務內容以及形式做出改變,通過增加推廣渠道等方式來抑制互聯網金融對金融市場的擴張,進而做到全面的銀行改革。本文主要以農業銀行業務經營模式出發,為探究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轉型提供對策。
一、互聯網+背景下農業銀行概述
(一)農業銀行現狀
農業銀行屬于我國面向“三農”、城鄉聯動、融入國際、多元服務的主要商業銀行體系之一,同時包含了投資銀行、資金管理、金融租賃以及人壽保險等多項業務功能。
藉由多種業務來源中,農業銀行僅僅占有少部分的大客戶,約為20%資源的客戶群體,該現象往往與互聯網金融存在較大的差距,互聯網金融普遍以小客戶群體為主。而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常規資源占有率逐漸被打破,長尾理論促使金融市場中的小客戶群體效益逐漸擴大,傳統僅有20%效率的80%小客戶,由互聯網的發展,目前已能夠產生超過30%的效率。由此可見,小客戶群體所產生的效益不可忽視,常規二八定律將逐漸被現有的金融市場需求淘汰,由此,農業銀行的經營模式轉型具有明顯的必要性。
(二)農業銀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金融中介功能弱化
目前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主要體現于支付以及融資中,支付中介主要體現于銀行和客戶間的交流活動,作用于銀行和客戶、客戶與客戶間的資金收付關系;融資中介則體現于投資者和融資者在時間和規模上的交換。
藉由“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獲取成本降低,從而促使交易成本的下降,各類移動支付平臺大大降低了市場交易需求,在交易過程中簡化了交易環節,交易雙方可直接交易,不再通過金融中介進行交易,由此弱化了商業銀行的中介作用,促使金融服務需求量減少。另外第三方支付平臺也會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支持,尤其對于國家允許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消費者可采用第三方平臺完成支付功能,其實踐以及成本較傳統商業銀行更低,同時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由此會對原有的商業銀行產生沖擊。
2.金融服務模式落后
農業銀行作為四大國有銀行,其具有重要地位優勢,但該情況易忽視其他小微企業的金融業務服務,即對小微企業的信貸以及服務態度上具有明顯不足。
依照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分析,工商銀行于早期便推行“小額便利貸”,可在手續辦理中縮短時間,同時提升額度;建設銀行針對小微企業貸款難、抵押品不足等情況推行“善融貸”幫助各類小微企業破解融資困難現象;中國銀行則推出減費讓利政策,如免收貸款承諾費、融資服務條件變更等,且整體審批時間于3~5天內即可完成。但對比農業銀行,其對小微企業的服務政策僅僅為傳統的服務貸款模式。
3.金融存款業務收入緩慢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促使價格功能的優勢,資金的存貸利率逐漸由市場影響。聯網金融對常規商業銀行的利率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其利率服用范圍更大。而在此基礎上,消費者可根據自身喜好選擇產品,消費者可通過對比銀行進行交易選擇。其原因在于互聯網可自行調整利率而不受銀行自身控制。但商業銀行則無法輕易做出調整。其基準主要由央行統一規定,其浮動范圍緊緊圍繞該規定進行調整。而另一方面,互聯網利率會逐漸轉向市場化,其高效、便利、成本低的特點促使商業銀行客戶不斷減少,最終導致其存款業務收入降低。
4.金融地位受到威脅
互聯網的多種支付平臺,如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平臺、虛擬貨幣以及網絡保險等模式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途徑,支付更方便。
商業銀行作為傳統支付平臺,藉由第三方平臺的產生,其線下支付的劣勢逐漸 凸顯。且隨互聯網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提升,會對傳統支付模式產生明顯的沖擊。目前銀行金融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支付功能被去除,而對于商業銀行,支付作為主要金融業務,其地位受到了嚴重威脅。
二、農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型的必要性
(一)外部環境變化
該情況主要是由傳統行業受“互聯網+”的影響,由傳統經營模式向互聯網進行轉變,眾多行業受到其發展帶來的影響和機遇,由此開展對自身的經營模式轉型。
依靠互聯網作為媒介,傳統商業銀行中的小客戶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產生了更多的經濟效益,而互聯網的滲透促使產生了新的金融行業,其門檻更低、便捷性和及時性更高,可促進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同時傳統行業中的其他商業銀行也是面臨著“互聯網+”的影響,通過多次戰略轉型為將傳統金融行業向互聯網金融進行轉變,基于這種行業環境加上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農業銀行的業務經營模式轉型成為必然。
(二)自身因素
依照傳統農業銀行所存在的問題,其主要集中表現于中介功能的弱化、金融服務模式的滯后、存款業務收入下降以及金融地位威脅等因素,多種問題促使農業銀行若想在激烈的金融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就必須對自身經營模式進行改革。
三、“互聯網+”背景下農業銀行經營模式轉型策略
(一)與互聯網互補,互利共贏
農業銀行需積極與第三方支付企業達成合作關系,同時建立信用評價體系,目前國家的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可綜合客戶的交易記錄以及自身的信用指標進行建立,該方式不僅可有效篩選對自身有利的優質客戶,為后續的發放貸款提供前提,同時可根據交易記錄對其信用進行實施監控,從而減少因信用風險所承擔的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