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瑛

近幾年來,企業創新對公司的發展愈加重要。基于國內外部分學者關于公司治理和企業創新相關的研究,進行了簡要的梳理,主要通過產權安排、董事會治理和高管治理三方面來研究公司治理對企業創新的影響。
一、引言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創新便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重大戰略,企業創新管理的提升與國家創新管理的提升息息相關。隨著技術變革速度的日益加快和企業間競爭的日趨激烈,外部商業環境越來越復雜,創新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力、占領未來市場并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因而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
公司治理對企業創新決策的影響主要圍繞某個或多個治理因素。為了細化公司治理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對其治理因素劃分為以下幾個研究主題:所有權結構、董事會職能以及高管治理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
二、產權安排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一)股權結構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公司治理的主要機制之一就是股權結構。傳統委托代理理論認為股權集中度越高,股東對經理人的監督能力越強,有利于緩解創新投入引起的利益沖突。如秦興俊和王柏杰(2018)通過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李琳和張敦力(2017)指出股權結構不僅規定了股東行使其權利的方式方法,而且會影響外部治理功能的發揮。還有部分學者研究發現,大股東出于風險規避和保護個人收益的的心理,將不愿意進行具有高風險、不確定性的創新活動,而對經理人過度監督,減少創新投入(楊柳青等,2018;孫治一,2019)。
劉婧(2016)發現,擁有管理權的控股股東相比沒有管理權的股東干預公司治理的能力增強,使得經理人決策效率下降,從而減緩了企業對于創新能力的驅動與提升。嚴若森等(2019)研究發現,家族股權涉入與企業創新投入呈顯著負相關。多數實證研究表明,國有企業與創新間存在積極關系,政府在發展創新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國有企業可利用重要基礎設施促進創新發展(秦嫻等,2020)。李春玲等(2021)以國有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非國有股東治理能對國企的創新投入起到顯著的提升作用,且這種提升效應只存在于東部地區及競爭性行業的國企中。
(二)股權性質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國有企業的大股東為各級政府或政府委托的代理人,接受利益分配的主體是抽象的,容易產生“搭便車”效應而缺乏創新積極性,如楊雨晴等(2019)發現,相對民營企業而言,國有企業多個大股東并存對企業創新能力有更強的抑制作用。此外,相比于國有股權性質,非國有股權性質將更有利于增加創新投入。(祖玉濤,2020;周凌燕和徐超,2020)
(三)機構投資者持股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在成熟資本市場中,外部機構投資者持股已經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齊結斌等(2014)認為,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創新具體門檻效應,當持股達到一定比例時,機構投資者會對企業創新起到促進作用。Acharya(2017)認為外部股權融資促使企業管理者追求短期股票收益,從而控制企業創新。張強和王明濤(2019)發現,機構投資者能夠通過公司治理監督、容錯和區域知識溢出促進企業創新。王曉艷和溫東子(2020)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能夠通過推動企業增加創新投入來提升企業績效。
三、董事會治理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一)董事會結構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董事會作為所有者(股東)的代表,具有決定經理人的聘任或者解聘以及經理人報酬事項的權力,所以董事會治理將直接影響到經理人的創新投入行為。下面將從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兩個方面來分析董事會治理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董事會規模過大或過小都可能對創新投入造成不利影響。劉建華等(2019)發現,董事會規模對創新投入和品牌價值的關系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效應。劉文虎等(2020)以科技型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呈倒U型關系,董事會會議次數、薪酬水平與企業創新效率呈正相關。
金浩等(2016)認為,獨立董事比例可以對企業多元化程度、國家化程度與企業創新投入起到正向調節作用。湯雪婷(2020)發現,獨立董事的設立和增加,可以增強董事會的監督職能,有利于提升管理層的管理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的創新水平。
(二)經理人激勵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現有文獻關于經理人激勵對創新投入的影響主要分為兩部分:股權激勵和薪酬激勵,其中股權激勵為長期激勵薪酬激勵為短期激勵。目前學者們得出的普遍結論認為二者呈正相關關系。
Bianchini and Krafft(2015)研究發現,企業加強經理人監督,會導致經理人決策的靈活性下降,進而不利于企業創新。楊慧軍和楊建君(2015)認為,經理人激勵在股權集中度和技術創新之間具有中介效應;且短期薪酬激勵不利于突變創新,而長期薪酬激勵則有利于企業創新。對經理人進行股權激勵,可以降低創新投入中的代理成本,所以,提升股權激勵水平對創新投入有促進作用(王超發和孫靜春,2020)。
四、高管治理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高管作為企業的主要決策者,對戰略信息的認知和處理影響創新投入、創新過程及創新產出,學者主要從高管特質、激勵及權利行為等方面考察了其對企業。
(一)高管特質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現有文獻主要研究了高管個人特征對于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如Galasso and Simcoe(2011)的研究認為CEO的過度自信會使得企業的研發投入得到提升,進而使得企業的創新活動得到促進。張信東和吳靜(2016)、張正勇和胡言言(2021)研究發現,海歸技術高管對企業創新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且這一正向作用在國企中更為顯著。
(二)高管激勵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高管作為股東財富的受托人,同時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定的激勵機制有利于高管履行受托責任,特別是股權激勵。Bianchiniet al.(2015)認為對高管的監督力度與企業創新呈負相關。李四海等(2015)指出在委托代理理論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高管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可能損害公司利益,而高管薪酬激勵的出現使得高管和股東利益趨于一致。許敏和朱伶俐(2017)以527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檢驗得出高管激勵對企業創新投入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陳習定等(2018)研究發現,管理層持股比例能夠顯著提升企業創新效率。
(三)高管權利行為對創新投入的影響
高管復雜的權利行為也會對公司活動產生不懂影響。劉鑫(2020)選擇滬深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CEO外部聘用對企業創新呈顯著的負向效應,前任CEO強制離職會強化這種負向效應。還有部分學者關注CEO的二元性,多數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董事長與CEO職務分離能夠減少管理層和董事會間的緊張關系,促使企業采取具有長期潛力和經濟社會效益的決策,因此非二元性CEO比二元性CEO更有利于創新(秦嫻等,2020)。
五、結論與展望
在過去20年,公司治理視角下企業創新領域研究不斷拓展,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結合目前研究成果中的薄弱環節,未來需要重點專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結合中國公司治理的背景及市場環境,利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形成該領域研究的中國發展范式,加強與國際高產機構的聯系與合作,最終構建出本土特色理論為基礎的研究框架;第二,進一步厘清公司治理主體對創新的影響路徑,構建反映治理主體動態博弈和激勵約束的公司治理質量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對創新影響展開研究;第三,將創新領域前沿納入公司治理視角下企業創新研究中,后續公司治理對企業創新影響的研究提供借鑒。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