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愛平
(甘肅省通渭縣李家店鄉畜牧獸醫站 743300)
雞傳染性貧血主要是通過雞傳染性貧血病毒造成雛雞再生性障礙貧血傳染病與全身淋巴組織萎縮為基礎特征的一種傳染病,本質是雞群免疫抑制病。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廣泛存在于雞群中,涉及水平傳播與垂直傳播的形式,對雛雞造血器官與淋巴組織器官加以侵害,引出雛雞出現貧血和骨髓變黃現象,嚴重情況下增加其他病毒性與細菌性混合感染的可能性[1]。在臨床實踐調查中研究1 例相關病例,獲取下列報道。
某養雞場購進三皇肉雞苗1 萬只,在30 日齡時出現發病現象?;疾‰u表現出精神委頓與食欲不振的現象,自身羽毛相對蓬松。皮膚黏膜且肉冠蒼白。2d 后個別雞開始死亡,死亡率約為70%。對患病雞經恩諾沙星與慶大霉素治療,沒有出現顯著的改善趨勢。在40 日齡時把3 只患病雞運送到獸醫診斷機構[2]。
剖檢3 只患病雞,病理變化基本上相同?;疾‰u表現出肌肉蒼白的現象,且伴隨貧血情況,血液相對稀薄,不容易凝固。肝表面出現灰白色壞死灶與出血點,心肌出血,骨髓萎縮,脂肪呈現淡黃色,氣囊相對渾濁,表面可見纖維素滲出物。
伊紅美蘭瓊脂、SS 瓊脂、Columbia 羊血瓊脂、MH 肉湯,這些均來自北京路橋企業;GNI+革蘭陰性檢驗卡來源于法國梅里埃企業[3];藥敏紙片來源于微生物試劑企業;藥敏試驗質量管理菌株大腸桿菌來源于獸藥監察機構。
把無菌獲取的病料進行Columbia 羊血瓊脂平板接種,處于36℃的環境培養1d,選擇可疑菌落涂片鏡單純培養。把純培養菌落接種在伊紅亞甲藍瓊脂、SS 瓊脂中,處于37℃的環境培養1d,了解菌落培養情況。Columbia 羊血瓊脂平板接種的病料,初步培養得到純度較高的細菌,然后進行涂片鏡檢查,記作G-球桿菌[4]。Columbia 羊血瓊脂上培養分離菌,構建圓形且灰白色的菌落。肉湯內培養為均勻渾濁的形式,管壁存在菌環。伊紅美蘭瓊脂存在黑色的金屬菌落;SS 瓊脂培養基上不存在菌落生長情況。
立足于菌落的培養特征,挑選GNI+革蘭陰性檢測卡,通過VITEK-32 細菌檢定儀器得到分離菌是大腸桿菌。針對藥敏試驗,在MH 瓊脂平板中進行細菌純培養物的接種操作,借助紙片法完成體外藥敏試驗,在35℃的環境培養18h,記錄試驗結果。具體表現:經過分離處理的大腸桿菌給予頭孢噻呋與大觀霉素產生顯著敏感特征,對慶大霉素的敏感特征為一般程度,且對阿莫西林等藥物表現出耐藥特征,如附表。

附表 藥敏試驗情況
把收集的病料通過PBS 制作為組織勻漿+雙抗的形式(10%),離心處理后把上清接種10 日齡的3 枚雞胚(每枚0.2ml)放入37℃的環境中培養48h,同時開展無菌尿囊液收集處理。結合病毒核素提取說明書完成DNA 病毒信息提取。通過PCR 方式實施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檢測,把PCR 產物加以凝膠電泳處理,處于390bp 的情況呈現相對清晰的條帶,和預期產物的大小一致,也就是表現出雞傳染性貧血病毒陽性[5]。
對PCR 產物進行回收純化加工,通過上海桑尼生物企業檢測基因序列,把得到的序列信息加以GenBank 信息庫比較,明確最終的病毒類型。在NCBI 體系內實施BLAST 比較,和GenBank 信息庫的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同源性表現出100%的結果,明確分離的病毒是雞傳染性貧血病毒。
根據上述診斷結果,患病雞被診斷為雞傳染性貧血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F階段缺少高效的治療計劃,僅采取一定的防控手段預防雞傳染性貧血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要求雞舍保持通風,用百毒殺進行消毒處理,舍內使用噴霧進行消毒,每日一次?;疾‰u要集中管理,單獨隔離治療,混合交替使用高敏藥物大觀霉素及頭孢噻呋,逐步使得患病雞康復,沒有出現死亡結果。
由雞場流行病學臨床調查與實驗室檢驗結果發現,雞場發病主要是雞傳染性貧血病毒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所致。因此,應及時對雞群注射雞傳染性貧血疫苗,并且對存在感染大腸桿菌癥狀的雞群用頭孢噻呋開展治療。影響雞傳染病貧血的主要因素是尚未落實全進全出的機制,使雞場內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廣泛傳播,造成雞群持續化感染,出現免疫特征。處于免疫特征的雞群,如果受到其他類型的病毒感染,會表現出易感癥狀。而大腸桿菌歸屬條件性致病菌,控制雞群受大腸桿菌感染的關鍵點是強化飼養管理,對每個流程進行衛生消毒,排除多種發病因素[6]。在日常飼養中應盡可能選擇優質飼料,適當地在飼料中增加霉菌吸附劑,配合一定的維生素與電解質,營造良好的雞群飼養環境。除此之外,大腸桿菌容易生成耐藥特征,所以在臨床中應通過藥敏試驗判斷高敏藥物。
針對雞傳染性貧血病的預防應做到幾點:首先強調自繁自養,因為雞傳染性貧血病存在垂直傳播與水平傳播的性質,所以要自繁自養,控制接種雞或接種蛋引進。定期清掃雞舍,晾干飼養設備,做好雞舍消毒工作。其次強調雞群的日常飼養管理,調整飼養密度,確保雞舍干燥、通風,減少有害氣體對雞舍環境帶來的影響,以免因環境因素造成機群生成免疫抑制。最后強調免疫育苗的接種,12~16 周齡的雛雞采取皮下注射方式完成疫苗接種。關注傳染性法氏囊病與馬立克病的免疫接種工作,減小雞群對此病出現的易感性,從根源上防止雞傳染性貧血病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