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爽
上海建橋學院
清代金銀琺瑯器用料奢華,種類繁多,工藝精細,傳世作品極多,而在傳世的作品之中,又以故宮館藏金銀琺瑯器為翹楚。故宮館藏金銀器器型豐富多樣,實用性很強,涉及生活、典章、佛事、祭祀等方方面面;宮廷自制金銀琺瑯器主要由養心殿造辦處金玉做承擔,做工精細、精巧華麗,有著深厚的皇家格調;眾多器皿器型別致,成型工藝復雜,并在前朝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體現出我國金銀工藝的高超水平;器物紋飾生動形象,除了傳統紋飾之外,還有一部分體現出蒙、藏民族的文化特點。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清代故宮藏金銀琺瑯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通過對執壺這一有代表性的清代宮廷金銀器研究,能夠深入了解清代金銀器工藝與材料上的不足,為我們金屬藝術研究與創作提供新的思路。
1.金銀器
清代金銀器繼承了明代金銀器工藝的做工,同時藝術風格深受藏傳佛教的影響,使得清代金銀器擁有著濃郁的西藏色彩,又有著傳統的漢族制式,再加上滿族自身的民族風格相互融合,而在后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引進有了西方金銀器的形制和圖案,這些綜合因素使得金銀器在清代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
2.琺瑯器
琺瑯,古文獻中又稱“拂郎”“發藍”等,是外來工藝在我國的音譯。清代內廷已經專門設立較為完善的用于燒造琺瑯工藝制品作坊“琺瑯作”,根據材料、工藝的不同分為“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等不同的工藝品種。琺瑯工藝從西方傳入我國后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并在清代琺瑯工藝得以發展。
筆者通過對收集的資料分析得出以下幾點關于執壺名稱的來源:首先,唐代以前出現的執壺,文獻資料中稱為“注子”“注壺”“偏提”。“注子”是一種斟酒用的酒壺。其次,有學者認為“執壺”這一稱謂最早見于宋朝,將注湯點茶的壺命名為“執壺”。另外,有學者認為“執壺”的命名因其取拿的方式而定。根據資料可以斷定,“執壺”這一概念并非伴隨器形的出現而命名,同樣的器形,唐代之前又名“注子”“偏提”等。
清代造辦處是專門掌管宮中器物的制造、修理和貯存的機構。雍正至乾隆初期是造辦處的發展階段,機構和設官都有很大變化。雍正元年開始設六品庫掌和八品催總,七年鑄給圈記,十二年開始設委署主事。乾隆五年設主事,十一年奏準于內務府郎中、員外郎內揀選二人給造辦處,專管造辦事務。二十三年奏準額定郎中三人,員外郎二人。二十四年奏準管轄匠役之催總改為司匠。五十七年裁郎中一人撥慶豐司,造辦處郎中減為二人。其后,造辦處設官交化很少。據光緒《會典》98卷載,造辦處設 管理大臣二人,于內務府大臣內簡充;總管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庫掌十人,委署庫掌十四人。
金銀琺瑯執壺的種類繁多,器型變化多樣。本文選取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中“金銀器”和“琺瑯器”兩個條目中的“執壺”進行檢索,并在搜集故宮藏金銀琺瑯執壺造型和命名的同時將執壺器型分類,以達到易于辨識和研究的目的。
1.清代故宮金銀琺瑯執壺器型比較研究
金銀琺瑯執壺的器型變化多樣。本文在搜集大量故宮藏金銀琺瑯執壺造型和命名的同時將執壺器型分類,以達到易于辨識和研究的目的。在器型上,主要分為葫蘆器和玉壺春式這兩大器型,另外還有包括方器、圓器、扇形器等其他器型存在。
2.清代故宮金銀琺瑯執壺之壺流
清代執壺中的流多二彎流,流的底端變大,流口處變細,整體線條看起來更加修長飄逸。壺流大致與水平面呈90度角,有的壺流甚至略內傾。這樣的流能夠更好地控制壺內液體的流速和流向,使得液體準確注入。有部分執壺在壺流的中部有紐帶與壺頸部連接,連接部多呈一字型,在連接的位置上多與壺把連接的位置相對應在一條水平線上。
3.清代故宮金銀琺瑯執壺之壺蓋
清故宮金銀琺瑯執壺壺蓋的形制主要分為覆扣式和連接式。覆扣式壺蓋是指壺蓋外側將壺口包裹覆蓋住,這種覆蓋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溫和防塵作用。清代執壺上的覆扣式壺蓋的蓋鈕多為寶珠形,蓋形則多為帽形和半球形。關于連接式壺蓋,蓋子在蓋合之后,與主體的外輪廓線連成一氣,有較好的整體感。
4.清代故宮金銀琺瑯執壺之壺把
清代故宮金銀琺瑯執壺壺把的造型與明代差異不大,造型多耳形壺把。與前朝差異較大的是耳部上部分前端的連接處拉長,呈一字型與壺身連接。壺把下側位置的下移也與壺身器型的變化息息相關。玉壺春式壺型壺頸部變細,壺腹變鼓變大,壺把的下移即可滿足使用把持的需求,也在視覺上考慮了壺身整體的對比關系。
1.龍紋
在清代以龍做裝飾的甚多,并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以行龍、雙龍和盤龍等多種形式構成。清代龍紋龍頭更大,龍鼻縮小,前額更為寬大,龍眼較為凸起,較明代細而拉長。在這一時期,龍紋常和祥云、寶珠等組合成云龍紋、二龍戲珠等,具有吉祥寓意。此外,在清代故宮金銀特別是琺瑯執壺中龍作為流與壺身連接處的裝飾較常見。
2.植物圖案
纏枝花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極為流行,至宋、元、明、清時期內容更加擴大,構成形式更為多樣。春秋戰國時期整體裝飾風格由神秘主義轉向浪漫主義,出現了植物、動物、幾何紋穿插組合的裝飾紋樣;隋唐時期吸收外來文化的題材如蓮花、忍冬、葡萄紋等,其中纏枝花是唐代裝飾紋樣的典范。至宋、元、明時期的纏枝花穿插自然,富有動感。
3.人物故事圖案
清代人物圖案與這一時期畫琺瑯工藝的成熟息息相關。乾隆年間畫琺瑯的繪畫風格中西合璧,西洋油畫技法被更多的吸收至畫琺瑯的繪制當中,畫面的內容也逐漸出現了如西洋仕女、建筑、港口等新元素,畫面處理注重渲染,加強畫面的光感和立體效果、層次變化等。清琺瑯執壺上的人物故事圖案嚴謹工整,畫工精美,色彩艷麗,極具皇家氣派。
4.邊飾圖案
邊飾圖案主要分為海水江崖紋、回紋、蓮瓣紋、蓮瓣紋、蕉葉紋等幾大類,多為傳統題材的基礎上加以演變。其中清代執壺中的海水江崖紋常見于執壺的圈足部位,表現形式有平鏨、淺浮雕和琺瑯等。回紋多為一筆連環型,以不間斷的線條一氣呵成、回環往復。蓮瓣紋裝飾在執壺的塔型壺蓋上,分上下兩大層,中間由連珠紋相隔,下部多為一層蓮瓣紋連續排列。如意紋以心形如意紋和靈芝如意紋造型為主。蕉葉紋于元、明、清時期頗為盛行,裝飾技法以彩繪為主,多繪于瓶、罐、尊等器物頸部或近底部。
1.成型工藝
清代故宮金銀琺瑯執壺的成型工藝主要包括鑄金、鍛金、和焊接工藝。鑄金工藝是指用蠟塑好造型,再將金屬利用高溫溶解后,注入預先制作好的蠟型凹形中,而得到與蠟型相同造型的一種金屬工藝。鍛金制工藝是手工將金屬塊,利用各式不同的鐵錘,加以打造成型,有時還需要同時反復加熱處理。清代金銀琺瑯執壺結構復雜,構成的零件眾多,對焊藥溫度的控制要求極其嚴格。在焊接時主要為大面積的纖焊和部分焊點面積較小的軟焊。
2.裝飾工藝
清代故宮金銀琺瑯執壺的裝飾工藝主要包括鎏金、鏨刻、鑲嵌、琺瑯等幾類。其中鎏金工藝的制作流程主要為制作金汞齊、器物表面處理、涂敷、壓亮壓光等。鏨刻的基本技法為勾、落、串、點、臺、壓、踩、絲、鏨刻工藝表現技法多為陽鏨、陰鏨、平鏨、鏤空。 鑲嵌工藝同鏨刻、鎏金等工藝一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鑲嵌工藝又分為嵌金絲、銀絲的金銀錯工藝和寶石鑲嵌工藝。傳統的金屬胎琺瑯一般以紫銅、銀或金作為胎體,在設計好基本的形制之后用錘揲的工藝來打制胎體。琺瑯工藝的制作步驟主要分為制胎、掐絲、焊絲、點藍、燒制、打磨等幾個步驟。
宮廷文化在清代發展至極致,而宮廷文化是圍繞著皇帝的日常生活產生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現象。在眾多圍繞皇帝日常生活的宮廷文化中,宮廷的用酒禮儀是各類典章、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使用的酒具華麗講究,通過對宮廷用酒禮儀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分析了解到清代宮廷文化以及透過宮廷文化來探尋器物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清宮筵宴中在沿襲歷代禮儀的同時,也有了新的發展和規范。在筵宴中,酒具引人注目,并根據用酒禮儀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在重大筵宴中皇帝御用酒具多為金制,器型大而多與寶石相結合。而琺瑯酒具以黃金為胎,工藝精美,畫風細膩,一般只用于重大的筵宴中,在宮廷用酒禮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過對清故宮琺瑯執壺的研究,我們可以得知這一時期宮廷文化對故宮金銀琺瑯執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用料、工藝、圖案等方方面面。
最高統治者的審美需求也要求了造辦處工匠工藝的提升,在鏨刻、花絲鑲嵌、鎏金、琺瑯等工藝均在繼承前制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工藝更加繁縟,與材料的結合更加精妙。清代金屬工藝的精湛還體現在多種工藝的結合,一件鏨胎琺瑯執壺上可以集鍛造、焊接、鏨刻、琺瑯、鎏金、鑲嵌等多種工藝于一身,這是清代以前的金屬器皿中所沒有的。在宮廷文化的影響下,吉祥圖案的運用也是一件器物中的重中之重。清故宮金銀琺瑯執壺中的圖案追求滿裝滿飾,追求富麗堂皇。圖案對于“龍”“鳳”這一類象征著統治地位的符號加以強化,并衍生出豐富的圖案形式裝飾于宮廷的器物之上。在這一時期,由于聯姻蒙古,同時藏傳佛教的引入,使得蒙藏文化對宮廷文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以上對于宮廷文化對圖案的分析可以得知宮廷文化服務于清王朝鞏固自身統治,這種服務于自身統治的需求也決定了這一時期宮廷器物特別是執壺上圖案的特點。
通過對清代故宮金銀琺瑯執壺的研究,對清代故宮金銀琺瑯執壺的工藝、圖案等元素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和梳理。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能夠發現宮廷禮儀文化對于宮廷器物的影響深遠。器物是文化的具象表現,我們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我們可以更準確的掌握我國傳統金屬藝術發展的脈絡。
畢業設計和創作具有緊密的聯系,通過前期的研究和分析,我對器型特別是壺型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和感覺,特別是提取出的自然形,以及從文化與器物之間的關系入手成為了我創作的來源。創作與研究,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