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娜
【摘? ?要】小學科學單元復習課常見的形式以學生練習、教師講授為主,忽略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教師應從單元重難點的突破、探究能力的培養、科學思維的構建三個方面著手,賦予科學復習課新的方法和路徑,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單元復習;重難點;科學思維
小學科學每周的課時量一般為1~3節,在最后的學科評價,低年級以項目游考為主,不做書面檢測,三至六年級則以動手實驗和書面檢測結合的方式為主。在期末階段,學生對于一學期的知識、實驗、概念應用等可能已經模糊甚至遺忘。因此,開設小學科學期末階段的單元復習課很有必要。
筆者在一線科學單元復習課堂中發現,許多教師都以知識的羅列梳理為主要形式,最常見的是講解分析課堂練習、小測試、再次進行講解分析。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復習課機械重復,出現學優生當陪讀,學困生原地打轉的情況。如何在期末單元溫故階段有限的課時中,基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對知識概念的鞏固、應用理解,有針對性地開展小學科學單元復習,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每個階段的學習后螺旋提升,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對于科學單元的復習,教師首先要在理念上進行更新。每節科學新課都有知識點,但這些知識點是分散、零碎的,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框架,讓學生理解知識間的聯系,為知識的熟練運用打下基礎,同時牢牢掌握核心科學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應用。其次,科學單元的復習要綜合運用學科的獨有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讓學生對教材中實驗操作的重難點進行再現、回顧,讓科學單元復習更有“科學味”。
一、以重難點為先的局部突破
單元學習中學生最大的學習障礙來自本單元的重難點。盡管在新課教學中,教師已經對這些內容進行了重點教學,但通過對作業本錯題的整理和單元檢測,還是可以發現,單元重難點依然是學生學習的困頓之處。
(一)以技術再現科學現象
運用技術,尋求問題的解決方略,從而鞏固知識概念或促進學生產生新認知,是發展學生真實學力的途徑。例如在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的復習課上,教師通過課堂互動軟件的應用,檢測學生單元基本概念的掌握情況。統計發現,對于“敲擊不同長短鋁板琴,音調與音量哪一個發生變化”這一問題,學生還是不明確。60%的學生認為音調變化,30%的學生認為音量變化,還有10%的學生認為兩者都發生變化。
復習課大多時候是情境再現,無法完整地重現實驗過程。于是,課堂上教師采用了一款測試音調的手機軟件(如圖1),讓學生先嘗試測試,再將數據進行投屏,讓學生通過數據的比對來分析題目,得出答案。學生在技術的支持下突破重難點,單元復習變得更有意義。

(二)以實驗解決難點問題
小學科學以興趣啟蒙為主,讓學生保持好奇探索的熱情,保護好學生的求知欲十分重要。即使在單元復習課上,教師依然可以利用突破難點的學習來延續學生的興趣,實驗是最好的載體。
例如在《聲音》單元,如果試管里有不同的水量,那么,吹試管聽到的音調與敲擊試管口聽到音調是有區別的。由于振動的物體不一樣,其音調也會發生變化。學生很難通過傾聽來辨別。對此,教師可以提供加大版的瓶子、不同長短的金屬管,代替實驗材料在班級內進行實驗演示,強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完善學生的認知。實驗演示產生的良好效果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趁熱向學生提供一些材料,如橡皮筋、金屬管、塑料吸管、盒子等,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一個音階彈奏的任務。由此,學生對于音調高低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和運用。
像地球自轉、公轉、月相變化、太陽系建模等問題,都可以在單元復習中通過實驗演示、與視頻動畫演示結合等方式來進行,解決學生的困惑。
二、以探究能力為重的整體推進
通過局部突破解決重難點后,還要體現學科特色。因此,在進行單元內容整理時,教師應滲透探究能力,關注學科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培養。
(一)以學生的元認知為復習的起點
教學是借助“教”與“學”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教育學家巴爾與塔格認為,“教”不是目的,學生的“學”才是教學的目的。因此教學的主體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單元復習過程中,學生的元認知依然是教學的起點。多傾聽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心聲,才能明白學生的實際情況,再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機動地采用多樣化的方法,讓學生帶著任務,限時自主瀏覽單元教材內容,或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提出一個最難的問題,由此了解學生的疑惑點,繼而在師生互助、生生互助等過程中幫助學生進行復習。
(二)以實際的生活為問題解決的抓手
整體推進要把學習的問題和真實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場景式學習、真實性學習、有意義的學習,都包含著解決生活問題的目標。單元復習也可以與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在復習《消化和呼吸》單元時,教師可以從富有地域特色的“一碗海鮮面”講起,讓學生先來分析海鮮面中常見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價值、海鮮面在人體中的“旅游路線”。分析完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后,教師將故事延伸到吃了海鮮面后,匆匆跑到教室上課的情境,調動運動與呼吸的概念,讓學生重溫。學生借助科學知識,回答和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成就感倍增,科學單元復習也得以推進。
(三)以大概念為培養科學素養的關鍵
在科學教材的每個單元中,都有一個或幾個大概念。《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基于大概念的理念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統籌安排。大概念不僅提供了指導個體活動的框架和準則,也成為個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因此在單元復習課中,教師要以大概念推進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開展深度學習。
例如四上《運動和力》單元圍繞“力作用于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兩個大概念,以小車為研究載體,帶領學生經歷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的探究學習過程,認識物體的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在單元復習中,教師可以以春游背景下的行車狀況,讓學生不斷思考、分析、質疑、提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復習環節使單元學習整體推進,學生掌握了科學概念和實驗技能,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以培養。
三、以科學思維為主的系統建構
教師要以系統的眼光看待問題,以科學的思維錘煉自己的學科功底,站在學科和單元的高度整體把握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每個單元各課時在新授課時相對獨立,但在單元復習教學時,教師要用系統的思維解讀、梳理教材,用生本意識設計單元復習課,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一)以思維導圖進行概念組織
指向大概念的單元溫故學習把重點從零碎的事實和局部的知識點轉移到可以理解和遷移運用的核心概念上。教師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來實現概念進階的復習教學。
例如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常用的復習載體。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大概念引導學生思考,加強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厘清知識脈絡,習得科學思想方法,反向促進核心大概念的建構。如圖2為《聲音》單元的概念復習思維導圖。

(二)以整體任務檢測學習情況
每一個科學單元都指向一個或若干個核心概念,且都有對應的活動項目,旨在幫助學生聯系科學與生活。教師要善于進行單元統整,以任務驅動課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系統地完成單元復習課的教學。
如《聲音》單元的復習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第八課“制作一個小樂器”作為小組共同的限時挑戰任務。該環節給每組學生準備的材料是有結構、有限的:一個組三根橡皮筋、幾個小木條、一個紙盒子。小組合作的過程,既檢測了學生對制作小樂器的目標的落實情況,又考驗了學生的創造、應用能力。小木條擺放位置的變化、彈撥的力度變化都會影響音調和音量高低。在這樣的挑戰性任務中,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強化知識運用。小組共同完成任務后的評價反饋串聯起本單元的所有概念和變化應用分析,體現了科學單元復習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實踐性。
小學科學單元復習課是具有學科特點和價值的課型。通過對教材重難點的局部突破、整體推進、系統建構三部曲,學生完成了對概念知識的查漏補缺,提升了探究能力,并學會用科學思維和方法遷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科學素養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陳漢翔.基于大概念設計單元教學:以《物體與材料》單元為例[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0(6).
[2] 吳紅耕,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6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實驗學校長峙校區? ?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