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鋒
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而空氣質量監測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尤需按照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要求整體布局。近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在示范區內實施環境監測聯動和環境質量數據共享,為此,應加快推進長三角地區重點城市一體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以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環境空氣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夯實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基礎。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并強調長三角地區要“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而空氣質量監測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尤需按照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要求整體布局。
一、現狀與問題
一是長三角空氣質量提升明顯,但仍有一定差距。
2020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六因子中,PM2.5、PM10、SO2、NO2、CO日均值已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O3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空氣優良天數同比上升19.1個百分點,上述六項空氣質量指標同比下降4.5—25.9個百分點。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改善空間:首先,日均值尚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值,年均值未達到我國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值;其次,O3濃度距我國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值還有距離,CO和O3濃度略高于粵港澳珠三角地區;再次,夏季和秋冬季PM2.5、O3時有超標。
二是長三角一體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尚未建立。
長三角三省一市目前已各自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并在生態環境廳(局)網站發布空氣質量六因子小時均值、實時AQI指數、質量評價和首要污染物等監測數據,可實時查詢重點排污企業信息和排放源信息。此外,上海市可查詢過去24小時、過去30天空氣質量指數和過去3年全市空氣質量數據,江蘇省發布13個地級市月空氣質量評價和排名,浙江省發布11個地級市和58個縣級市空氣質量月排名,安徽省發布16個地級市、國控點、省控點的實時數據、日均數據等。而國內最早的粵港澳大灣區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已覆蓋香港、澳門和廣東省九個市,統一發布實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相比于粵港澳空氣監測網絡,長三角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存在站點功能覆蓋不足,發布內容、方式和數據查詢不一致,缺乏統一公布平臺、統一質控體系和階段性空氣質量分析功能。
二、建議
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的基礎上加快長三角地區重點城市一體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開展監測現狀調研。
整合長三角地區現有空氣質量監測資源,依據各站點功能屬性、區域定位和各地市需求,先期組建示范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空氣質量聯合發布網絡平臺。
二是制定分階段建設目標。
逐步擴大區域空氣監測網絡,除覆蓋主要城市站點外,可考慮逐步加入交通站點、背景站點、區域傳輸通道站點等。監測數據除常規空氣質量監測因子和氣象參數外,今后可逐步接入揮發性有機物組分監測等并向社會發布。
三是加強監測數據共享。
推進長三角空氣質量監測與氣象數據共享機制,為重污染天氣預報、防控、污染來源解析、區域傳輸路徑確認、重污染天氣成因分析等科學決策提供重要數據支撐,并為預警研判和制訂防控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是統一監測標準和質控體系。
結合示范區“三統一”政策,對各站點執行統一質控和質保體系,統一區域空氣質量監測標準。根據各地排放清單和企業名錄,確定大氣污染重點管控企業及對PM2.5和O3生成貢獻大的行業,實施區域內重點企業固定源大氣污染物在線監控、數據共享和重污染天氣區域聯防聯控。
五是建立監測信息統一公布機制。
借鑒粵港澳珠三角地區的經驗,在建立一體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媒體向社會統一發布長三角區域主要城市空氣質量信息,同時可查詢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和歷史數據,通過公眾監督,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環境空氣質量。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社上海市委主委,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