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怡
◆摘? 要:在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要義的指導下,本文結合“針線包”制度的歷史發展,從傳承精神、解決問題、優化教學方法上闡述開展針線被服縫補課程的重要教學意義,進一步弘揚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紅色精神。
◆關鍵詞:被裝管理;針線包縫補;紅色傳承
一、被裝管理課程的現狀
軍士教育中的被裝管理課程是后勤保障專業的主干課程,但是隨著建設新時代軍隊號角的吹響,專業教學越發強調實戰性,2021年1月1日《軍隊后勤條例》等相關制度出臺,為軍需保障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而院校被裝課堂上的崗位教學依舊處在理論枯燥,內容條框、陳舊零散,根本做不到緊緊圍繞變革腳步,及時更新教材,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聯系不緊密,缺乏科學的教學設計。
一方面,理論講授讓教員嚴重依賴教材,習慣性實施“閉關鎖室”,而教材卻相對陳舊,實戰性、崗位性意義弱,且受師資限制、教學場地、教學條件的不足,學科的頂層設計不到位,缺乏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技術的一體化聯動式教學,對于被服的維修、縫補保養等實操科目涉及較少,學員做不到內化所學知識,職業核心能力缺乏,也就更無法外化于形,落入了理論水平比不過本科專業學員,被服鞋靴的保養、維修技能水平也不如基層戰士的怪現象。
另一方面,被裝管理課程在思政教育的硬教育明顯,學員也做不到入腦入心,對于學科專業視角下的思政教育沒有形成體系,缺乏培養學員對專業認同、思維創造以及匠精神的傳承。
二、后勤專業開設被服修補課程的教學意義
縫補工藝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之前新石器時代的骨針,之后隨著歷史變革,不同時期使用的針線容器也不太相同,從古至今,出現過形態各異的針線容器,比如:針筒、針線盒、針衣、針線荷包、針線笸籮等等,現代社會工業化發展后,大量功能不同的縫紉機、修補機械也開始走上舞臺,這些形式不同、樣式不同的儲針容器或修補設備都反映出了每個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品德,是縫補技術和歷史藝術的結合。
(一)傳承紅色精神
解放軍最初配發的針線包,還會配有紅肩章和帽徽。可以說,這“小小的傳家寶”是在飽受戰爭和自然災害影響下資源匱乏的中國國情中開始在部隊大量使用,一般為布藝或皮藝袋裝物件,有一個可封閉的開口以及配套摁扣,用于存放針、線、頂針,小剪刀等等用具,常用的有二折式和三折式,在解放軍的歷史發展中有著突出的作用和地位。對于90、00后的學員們,良好的生活條件下極易形成慵散的“少爺氣”,也有人認為縫補不適合血氣方剛的戰士們,但其實小小的針線包不僅是革命先輩們縫補被服、維修鞋靴的工具箱,代表了那個血雨腥風、崢嶸歲月下先輩們艱苦奮斗、不忘初心的紅色精神。
(二)優化教學方法
由于現有被裝教學實踐教學沒有形成有實際作用的崗位導向性教學,引入以針線包為主的被服修補科目,可以有效改進教學模式方法,在教學設計上,以被服保養維修為中心,用破損被服縫補任務、鞋靴維修工作為導向,在學員解決任務的過程中,引導學員對于被服基礎性知識的進行學習,同時提高技能操作能力。
(三)解決實際問題
因為地理位置的影響,很多單位呈現小、遠、散的特征,對被服縫補、鞋靴維修后勤保障方面也不方便設立社會化保障的部門或專員,從而造成在訓練任務較大時,大量的被服破損和以此引發的網購仿制品的問題就十分突出了。將“針線包”縫補實踐課程引入軍士教育,建立完善的縫補組訓科目,學成回隊的專業軍士可以有效的開展縫補技能教學,從而豐富基層官兵的實踐動手能力,有效解決被服破損問題。
三、進一步構建被服縫補課程的建議
(一)鼓勵基層確立“針線包”修補制度
針線包修補制可以大力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建議后勤保障部門將針線包列入個人被裝系統,定期進行配發、增補,同時優化后勤被裝維修保障體系,統一建立基層被服洗滌、維修站,讓軍服縫補在基層站牢扎根。
(二)進一步打通被裝修補課程聯動教學機制
“針線包”修補課程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室之中,創新實踐教學途徑,打通課堂、競賽、證書的三方聯動通路,用多途徑手段實現軍地縫補專業的實踐課程,借助校外社會教學導師和教學資源,可以要求邀請專業的縫紉技術教師縫紉技術,安排目標單位制衣廠房參觀實踐,進一步開辟出一條知識傳授,技能指導,立德育人于一體的被服修補職業能力素養教育的路子。
(三)建立被服修補技能專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建立被服修補職業技能鑒定工作,規范修補崗位專業工作制度、流程工序、以及技術方法,建立了崗位準入門檻,提升了被裝管理專業人員的崗位技能,同時,軍隊職業技能鑒定在一定程度上是軍地準入的敲門磚,極大的鼓勵了軍士在退伍后迅速投身社會生產,拓寬謀生渠道。
參考文獻
[1]徐利國.士官教學專業教材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卷宗,2017,36:169.
[2]林燕.觀察學習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67-70.
[3]謝菲.中國傳統儲針容器演變研究[J].設計,2017,1:97-99.
[4]韓鈺.祝福祖國[J].中國鹽業,2020,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