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杭州宜邦橡膠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228)
某乳聚丁苯橡膠工廠在建設之初設計有各類廢氣處理裝置,主要用于處理乳聚丁苯橡膠后處理工段干燥單元的廢氣。后處理工段主要是將丁苯膠乳中的橡膠顆粒凝聚成粒,并干燥、壓塊、包裝。干燥單元將含水量高的橡膠顆粒通風加熱,除去水分,以達到外觀和其他控制指標的要求。在原裝置設計中,有一套玻璃鋼/聚丙烯材質的廢氣填料吸收塔,用于中和酸氣和吸收廢氣中的水溶性成分,對廢氣中的主要污染物苯乙烯處理效果不明顯。為解決VOCs 處理不達標問題,新建蓄熱式焚燒爐(RTO)。
RTO 技術現已發展成形式多樣、適用廣泛的廢氣處理技術,其主要的處理原理基本相同:廢氣經前置處理后,進入高溫蓄熱體升溫,在約800 ℃的燃燒室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燃燒放熱。經過處理的高溫潔凈氣體從蓄熱體降溫排入大氣,熱量保留在蓄熱體中供下一個循環廢氣升溫。對于乳聚丁苯橡膠裝置而言,即使采用了蓄熱和燃燒廢氣的方式循環處理,為維持燃燒室的高溫,RTO 仍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氣。RTO 經過不斷改進,在廢氣處理效率和熱效率上有一定提升,如新型的旋轉式RTO、三室RTO 等主要在結構上進行改進和創新,在節能上還有改進空間。
丁苯橡膠裝置廢氣主要處理流程見圖1。

圖1 丁苯橡膠裝置廢氣處理流程
圖1 中,干燥單元廢氣1 由廢氣風機2 排入填料吸收塔3,由循環泵4 循環堿液處理廢氣中的酸性組分。經處理的高含水量廢氣進入除水罐5 除水,降低含水量的廢氣進入RTO 6。廢氣經入口③、④閥門進入蓄熱體A,①、②閥門關閉,廢氣經過高溫蓄熱體A 加熱升溫進入燃燒室燃燒,由蓄熱體B 吸收廢氣熱量,經出口⑦、⑧閥門排出,⑤、⑥閥門關閉,廢氣由排風機9 排入排風管10,進入高空排入大氣。過程持續約180 s,蓄熱體A溫度下降,蓄熱體B 溫度升高,此時閥門切換,廢氣經入口⑤、⑥閥門進入蓄熱體B,⑦、⑧閥門關閉,廢氣經過高溫蓄熱體B 加熱升溫進入燃燒室燃燒,由蓄熱體A 吸收廢氣熱量,經出口①、②閥門排出,③、④閥門關閉,廢氣由排風機9 排入排風管10,進入高空排入大氣。RTO 約經360 s(一個周期)循環切換,維持蓄熱體的溫度狀態。
RTO 熱量損耗主要是排出廢氣和引入廢氣的溫差及裝置保溫損耗。RTO 熱量來源為天然氣和廢氣VOCs 燃燒放熱。理論上,廢氣VOCs 燃燒釋放熱量等于廢氣出入熱量差和裝置保溫損耗熱量時,天然氣無消耗。裝置保溫在設計建設時基本定型,改造成本高,且相對損耗較少。RTO 燃燒室在維持約800 ℃時,外部爐體對應位置的溫度為40 ℃~60 ℃。乳聚丁苯橡膠干燥單元排出的廢氣到達RTO 入口時溫度穩定,約為60 ℃,因此決定熱量消耗的關鍵是排氣溫度。圖2 為RTO節能改進前某段時間內的典型RTO 出口溫度和時間關系曲線,RTO 設計能力:處理風量為50000 Nm3/h、總烴小于1000 mg/m3;處理風量為30000 m3/h、總烴為500 mg/m3。

圖2 改進前典型RTO 出口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
從圖2 可以看出,RTO 每個循環360 s,出現2 個高溫峰和1 個低溫峰,高低溫差50 ℃(綜合歷史數據取值)。出現排氣溫差大的原因是蓄熱體溫差大,即兩個蓄熱體儲存的熱量出現極大偏差。例如蓄熱體A 進氣時頂部溫度為600 ℃,蓄熱體B 進氣時頂部溫度為300 ℃,兩者溫度偏差大造成蓄熱體B 熱量少、進氣溫度低,蓄熱體A熱量多、無法儲存從RTO 排出的熱量,造成熱量損耗。RTO 系統在發展過程中,結構和功能都有所改進和提升,但在進氣和排氣閥門切換的編程設計上,仍然是簡易地設置切換時間,這樣的設計導致溫度高的蓄熱體持續溫度高,溫度低的蓄熱體持續溫度低,一方面熱量損耗,另一方面長期高溫可能降低蓄熱體的使用壽命。
通過平衡蓄熱體的熱量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步驟:
(1)識別和區分高溫蓄熱體和低溫蓄熱體,若設施已安裝蓄熱體溫度監控,直接觀察溫度區分;若沒有安裝溫度監控,則可通過觀察排出溫度確認,如圖2 所示,若0~180 s 為蓄熱體A 排氣,其排氣溫度持續下降或主要過程溫度下降,則蓄熱體A 為低溫蓄熱體。
(2)延長高溫蓄熱體進氣時間,直至排氣溫度由降低趨勢轉變為上升趨勢,并使排氣溫度提升至一個比最低溫度高10 ℃左右的值,將此值作為后續調整的目標值,達到目標值切換閥門,注意高溫蓄熱體進氣的總時間。
(3)低溫蓄熱體進氣180 s,切換閥門。
(4)重復(2)、(3)步驟,直到高溫蓄熱體進氣達到目標值的時間接近180 s,調整時應注意目標值的觀察,調整初期的目標值應在后續重復調整時不斷修正,合理的設定目標是控制能耗的關鍵。
圖3 中實線為改進后的典型曲線,這種溫度曲線仍有提升空間,工況合適的情況下,通過人為干預可以將高、低溫峰差控制在1 ℃以內,典型曲線操作彈性大,便于程序改進。

圖3 改進前后典型RTO 出口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對比
以圖3 中0~180 s 作為計算區域,經模擬計算得出其面積差為1720 ℃·s,即排氣溫度下降9.6 ℃/s(此結果依據模擬制作的曲線計算得出,模擬曲線的不同得出的結果有所差異)。通過以下計算(忽略出入口氣體微量組分的變化對比熱容的影響),得出節約天然氣的理論值:

將Cp水=4.2×103J/(kg·℃)、Cp空氣=1.003×103J/(kg·℃)、ρ空氣=1.293 kg/m3、Q天然氣=34×106J/m3、m水(空氣含水量)=50 g/m3代入式(1),計算得出每天節約天然氣的理論量為36.76 m3,每月可節約天然氣1100 m3。
根據以上方法調整后,實際節約的天然氣遠高于理論值。選取產量相當的月份對比,改進前某月天然氣消耗6300 m3(以往最低水平),改進后某月天然氣消耗4100 m3,相差2100 m3,下降33%。理論與實際相差較大的主要原因是操作控制波動比理論范圍更窄、理論與實際工況的偏差。從理論計算和實際操作可以得出結論,改進后可以顯著降低天然氣的消耗。
人為控制干預可以得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但需要人工頻繁檢查、分析和調整。通過改進RTO切換進氣、排氣閥門的方式可以實現自動化控制。RTO 進氣和排氣閥門切換模式是以180 s 作為一個切換基礎時間,分為蓄熱體A 進氣時間和蓄熱體B 進氣時間。調整原理:當蓄熱體A 進氣時,排氣溫度高,則增加蓄熱體B 的進氣時間;若蓄熱體A 進氣時間設定已大于180 s,可降低蓄熱體A 的進氣時間,但通常情況下不建議切換時間小于180 s,此方式本質是通過人工識別排氣溫度調整閥門切換時間。改進后的方法:設定一個經驗的排氣溫度目標值(持續調整),當排氣溫度到目標值時,切換閥門;當排氣溫度再次達到目標值時,切換閥門,一個循環完成。
實現自動控制循環的控制點如下:
(1) 至少2 個不同源的排氣溫度監控點以及可設定的高溫報警值,以免某個監控點異常;
(2)可設定的排氣溫度目標值,達到此值時,閥門切換;
(3)可設定的閥門最低切換時間,當排氣溫度出現跳值時,限制閥門切換;
(4)可設定的閥門最高切換時間,當系統出現其他異常時,強制切換閥門,防止極端高溫。
(3)、(4)切換條件優先級相同,均高于(2)切換條件,原RTO 系統的切換模式應保留,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改進模式和原模式。
完成以上控制點后,具體實現流程如下:
(1)選擇原模式人工調整排氣溫度,縮小兩個蓄熱體溫度偏差,實現一個閥門切換時間內排氣溫度先降再升;
(2)設定排氣溫度目標值、最低切換時間(90 s,1/4 周期)和最高切換時間(270 s,3/4 周期),投用改進模式,實現自動控制。
以圖4 為例,當人工調整至圖4 曲線時,投用改進模式,設定排氣溫度目標值為90 ℃。當排氣溫度達到90 ℃時(接近180 s 位置),自動切換一次閥門,排氣溫度因溫度遲滯略微升高后下降至90 ℃,受最低切換時間限制,此時不會切換;當再次達到波峰90 ℃時閥門切換,完成一次循環。

圖4 改進模式閥門切換時間點
圖4 所示的180 s 閥門切換時間是一個假設值,實際生產中的切換時間根據設定的排氣溫度目標值而定,而排氣溫度目標值的設定與廢氣中的總烴量相關。因此,設定一個合理的排氣溫度目標值是節約能耗的關鍵,可以通過觀察排氣溫度最低值,將目標值設定為高于最低值10 ℃~20 ℃,可以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通過改進操作方法,將半個循環周期內排氣溫度的上升或下降趨勢轉變為先降后升,可以節約至少33%的天然氣,這種操作方法可實現自動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