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摘要:2021年上半年,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成效和政策支持,我國宏觀經濟平穩回歸,趨于均衡。展望下半年,預計經濟基本面將進入上行期的“下半場”。從政策面來看,上半年宏觀經濟政策繼續發揮逆周期作用。隨著下半年經濟延續回升態勢,預計貨幣、財政、金融等政策將穩步回歸常態,宏觀政策將進一步提升精準性,推動深層次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短經濟周期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市場利率
疫后復蘇力量持續支撐經濟企穩
2020年初疫情沖擊發生后,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等“六穩”“六保”政策的發力下,我國經濟在全球率先恢復,呈V形反彈,并開啟了新一輪三至五年左右的短經濟周期。2021年上半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總體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平穩回歸,趨于均衡。展望下半年,預計經濟基本面將延續疫后穩步復蘇態勢,進入上行期的“下半場”。
出口持續強勁。2020年至今,我國出口總體維持強勢,同時2020年與2021年的驅動因素稍有不同。共同因素在于我國疫情防控成效領先全球,產能得以率先恢復。不同之處在于2020年受替代效應拉動較為明顯,并且防疫物資出口額較大;2021年則受益于疫后全球經濟共振修復。根據全球新增確診病例數據,第三波疫情拐點似已初現,全球疫苗接種也在持續推進。5月末,美國接種疫苗的人口已占40%。歐盟預計今年夏天成年人疫苗接種率可達70%。美歐是我國前兩大貿易伙伴,疫苗接種有望促進其經濟持續復蘇,疊加我國產能修復具備連續性,對下半年我國出口形成利好。
制造業投資仍有上升空間。上半年,我國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帶動制造業資本開支較2020年明顯上升。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利潤形成一定的擠壓,已引起政策層面的關注。在“保供穩價”等監管及調控措施作用下,預計下半年大宗商品過快上漲勢頭有望得到控制。同時,我國經濟疫后持續修復也將利好制造業投資。
財政加速發力有望帶動基建投資加快?;ㄍ顿Y受政策驅動的逆周期性較強,并在2020年充分發揮了托底經濟、穩住基本盤的作用。2021年上半年穩增長壓力緩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基建的依賴度,基建投資總體表現平淡,前5個月的兩年平均增速與2019年水平相當。下半年隨著財政政策的加速發力,預計基建投資大概率提速。
房地產投資增速或將小幅放緩。上半年,房地產銷售端整體保持景氣,“三道紅線”融資限制政策促使房企加速施工以回籠資金。受此影響,房地產開發投資較2020年明顯好轉,前5個月的兩年平均增速達8.6%。下半年,在防風險、擠泡沫的政策背景下,金融監管將整體趨緊,預計房地產開發投資可能出現降速。
消費緩慢恢復。上半年,隨著我國生產生活穩步恢復,消費較2020年同期明顯好轉,但前5個月的兩年平均增速為4.5%,低于同口徑下的工業增加值、出口增速,以及潛在經濟增長水平。下半年,消費的利好因素包括疫苗接種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進,生產生活進一步回歸常態,居民預防性儲蓄意愿下降,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但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仍會限制居民生活半徑。綜合上述因素,預計消費會繼續恢復,但節奏不會太快。
全年通脹壓力可控。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同比增速對比逆轉了2019年以來的局面,PPI一路上漲,同比增幅不僅遠超CPI,而且超出幅度持續走闊,5月二者差值達到歷史高點(7.7%)。CPI同比低于預期主要是受豬肉價格超預期下滑拖累。PPI快速上行既有大宗價格暴漲的推升,也與2020年同期基數較低有關。展望下半年,在政策監管和調控下,國內黑色系商品價格上漲將趨緩,疊加基數效應消退、供給穩步恢復等因素,預計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已經見頂。不過隨著全球疫苗普及和國際航班開放,原油或成為支撐PPI高位震蕩的主要力量。在CPI方面,考慮到2020年下半年豬肉價格基數不低,以及PPI對核心CPI的推升效應大概率弱于上半年,預計全年通脹風險不大。值得指出的是,5月PPI同比增速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工業生產未來或將進入上行期“下半場”。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較4月小幅放緩0.2個百分點,或已從側面予以佐證。
綜上所述,預計本輪短周期的經濟上行階段或持續至2021年底,全年經濟壓力不大。
宏觀經濟政策穩步回歸,注重精準,兼顧跨周期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用好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在此背景下,上半年宏觀經濟政策繼續發揮逆周期作用,采取了“貨幣供給中性、金融政策審慎、財政節奏后移”的政策組合,呵護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確保宏觀杠桿率不出現過快上漲。隨著下半年經濟延續回升態勢,預計貨幣、財政、金融等政策將穩步回歸常態。與此同時,為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打通堵點,優化結構”工作要求,宏觀政策將進一步提升精準性,做好跨周期設計,推動深層次結構性改革。
財政政策較上半年更加積極,支出進度加快。上半年,在宏觀經濟企穩背景下,財政依賴度較2020年有所降低。此外,受專項債穿透式監管政策影響,項目審查更嚴格,加之2020年地方財政或有部分留存資金,上半年地方債發行節奏有所放緩。據財政部統計,前5個月,地方債發行額同比減少4000多億元,已發行專項債占已下達債務限額的16.5%,低于2020年(93.9%)和2019年(40%)同期水平。下半年,從“兩會”預算通過的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看,并考慮到往年三季度屬于全年發行高點,預計專項債發行節奏將加快,并會對社會融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支撐作用。
財政政策“結構性積極”特征進一步凸顯。2021年以來,財政政策在維持積極基調的前提下,由2020年的“全面托底”逐漸變為“精準、結構性發力”,發揮對優化經濟結構的撬動作用,并可能在碳中和方面更有作為。2021年中央財政預算中明確提出“支持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預計下半年將有進一步體現。例如,擴大環保工程領域支出,依托財稅政策加大對低碳、節能、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支持,未來還可探索發行綠色政府債券。
貨幣政策保持穩基調,尋求平衡。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1年第一季度(總第92次)例會對經濟形勢的判斷較為積極,2021年以來,貨幣政策更加穩健。3—5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出現一定程度的結構性收斂,主要是由于表外項目收縮,人民幣貸款增量與2020年同期較為接近。下半年我國通脹壓力可控,這為貨幣政策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可根據經濟基本面、金融市場短期波動等相機抉擇。與此同時,政策整體基調仍是一個“穩”字,并兼具跨周期設計,在“支持必要的增長”“促進更優的質量”“防范可能的風險”之間做好平衡,不會因過緊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宏觀杠桿率被動升高,也不會因過松推高資產泡沫。
流動性總體適宜,結構上有松有緊。一方面,下半年貨幣政策仍會確保流動性總量要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匹配,預計政策合意的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為11%~12%,廣義貨幣(M2)增速為9%左右。另一方面,以“緊”遏制資產泡沫,以“松”支持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加快恢復,同時繼續強化對民營、小微、低碳等領域的支持力度。此外,下半年應密切關注發達國家流動性收緊的外溢效應。
市場利率或有抬升。從債券收益率看,目前中債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上半年整體走勢穩中微降,表明未來通脹壓力并不突出。從貨幣市場利率看,2021年以來中債七天回購基準利率(BR007)并不高,中樞大約為2.22%,幾乎與2020年持平;截至6月17日,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已連續14個月保持在3.85%。展望下半年,受國內經濟基本面預期穩定、通脹預期可控等因素影響,預計中債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維持高位;下半年地方債發行提速會增加財政存款,進而對廣義貨幣(M2)形成拖累,以BR007為代表的市場利率可能會抬升。(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意見)
作者單位:中央結算公司中債研發中心
責任編輯:鹿寧寧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