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近年來,傳統文化、技藝在媒體上熱度持續上升。央視的文物類節目《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利用多媒體技術、運動捕捉技術使文物變得生動活潑,還能與觀眾對話,傳遞思想與精神:《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節目極具創意地讓書寫在典籍里的文字變得有生命力,展現出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今年,河南衛視更是異軍突起,在端午、七夕、中秋等重要傳統節日,打造了一系列現象級節目,從靈動曼妙的《唐宮夜宴》,到飄若驚鴻的水下洛神舞《祈》,再到中秋月圓之夜從《瑞鶴圖》中飛出來的《鶴兮歸來舞》,為日漸走入審美疲勞的晚會注入了全新的形式和傳統文化雋永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陜西榆林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些深受人民群眾好評的節目說明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天然的親近感、對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強烈需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并非格格不入,在創造性轉化過程中,能使傳統文化獲得創新性發展。
多維解讀
1.要“活”,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傳統文化不是遠離我們生活的遙遠的符號,而要與現代生活連接起來。用創造性的方式來解讀和轉化古老傳統,注重技術的研發和創意的開發,采用最新的傳播方式,發掘文物中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讓傳統文化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在為人們帶來新鮮的體驗同時.能夠使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具體可感,使人們的文化自信自然增長。
2.要“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傳統文化注重人體自身的整合與協調,注重群體的情誼,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精神,對文化符號、文化元素的發掘,能夠滿足人們日漸增長的審美需求。傳統文化注重節慶、禮儀、社群生活,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社會風俗.可以為日益疏離的現代人生活提供向心力和凝聚力。
3.要有“魂”,堅守人文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中國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如“仁、義、禮、智、信”等德行,通過現代闡釋和教育,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的培養提供精神資源,也能切實轉化為百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踐履準則。中國的道家思想重視“生命關懷”,強調敬畏生命、養護生命、超越生命,同樣為我們提供了生命的智慧。
時評選粹
創新方式 親近傳統
◎曹雪盟
課余到博物館參觀,增長見聞:假期走進文化館、活動站體驗非遺制作:詩詞、成語等傳統文化知識儲備驚人……如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力日益提升。
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為青少年創造更多契機。用親手觸摸、親身感受的零距離體驗,為青少年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架起橋梁,讓他們的興趣更濃厚、記憶更清晰、理解更深入。比如,北京天樂園大戲樓開辦青少年體驗項目.讓孩子們在“看、聽、賞、學、知”的過程中加深對京劇藝術的了解;少兒節目《快樂童行》帶領小朋友走到全國各地,學做非遺鄣吳竹扇、了解龍舟文化、嘗試活字印刷、用中藥制作香囊,在一系列活動中感悟歷史文化。
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用符合當代審美、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與他們對話。一種有益的嘗試是,在故事化、游戲化的互動和情景式體驗中完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比如,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為10-15歲觀眾打造互動解謎展,通過游戲體驗配合特定的場景搭建,讓青少年在沉浸式觀展中了解與大運河有關的知識;《典籍里的中國》以戲劇加影視的手法讓典籍中的故事活起來……與古為新.借助契合時代潮流的手段,走過歷史長河的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出更靈動的魅力,贏得更多青少年的青睞。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2日)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尋審美給養
◎肖一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中華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富的藝術審美經驗.形成了氣韻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遺產。歷史上許多哲學先賢、文學巨擘同時也是美學大家,他們的作品中蘊含著大量美學思想。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燦爛光輝的傳統文化藝術,不僅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而且為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厚的審美文化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審美表現形式。傳統文學、繪畫、書法、戲劇、音樂、舞蹈等文藝門類中的優秀作品,無不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生動體現。以古詩詞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也可以是“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傍晚可以是“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也可以是“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可以是“夜闌清露瀉銀河,洗出芙蓉半朵”……詩詞的韻律美、哲理美、凝練美、畫面美千百年來散發著無窮的魅力,默默地進行著美的傳遞。由審美的視角打開傳統文化之門,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燦爛,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積極的審美價值引領。孟子曰:“充實之謂美。”古諺云:“人品不高,落墨無法。”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對美的追求蘊涵著對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過程也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養成的過程。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1年11月10日)
拓展延伸深耕傳統文化讓動漫創作大有可為
◎賴睿
日前,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漫畫節開幕式暨第十八屆中國動漫金龍獎頒獎大會在廣州舉行,漫畫獎項里,有以細致畫面描繪魏晉名士的《廣陵散》,致敬中國農耕文化的《見龍在田》,極具水墨意境之美的《江湖故人》,以“御貓”視角科普故宮歷史文化知識的《故宮御貓夜游記龍的玩具》。動畫獎項里,則有收獲“最佳動畫長片獎”金獎、最佳動畫導演獎、最佳動畫音樂獎三大獎項的《姜子牙》,以蒸汽朋克風格重新詮釋經典神話的《新神榜:哪吒重生》,取材自《山海經》《搜神記》等的《霧山五行》。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有著深厚的、待開掘的潛力。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為動漫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人物故事和創意源泉。許多經典作品及形象,如《西游記》《三國志》《花木蘭》等,不僅為中國動漫所用,而且走向世界,成為海外動漫創作的素材。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