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有個性色彩”.是區分作文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考場作文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獲得高分的重要途徑之一。那么,怎樣才能突出我們的個性色彩,脫穎而出、一枝獨秀呢?
1.立意深刻,見解獨到。
有深度的作文必有個性.有深度的作文必有新意,有深度的作文必有風格。這就要求考生在審題立意時,在觀點正確的前提下,做到觀點或看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正如古人所說:“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之不用;第三番來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考生可以從文題材料的相反方向思索,從而提出有獨到見解的新觀點:也可以深入挖掘材料,提出不同的觀點:還可以運用發散思維,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去拓展,找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去寫。
2.題目新穎,個性鮮明。
題目如同人的眼睛,題目不落窠臼,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人產生一睹為快的欲望,收到引人人勝的效果。具體說來,有下列方法:(1)套用時語。所謂時語,指的是現代時尚的語言。套用它們做標題,體現個性特征,透露時代氣息,給人以新鮮之感。(2)引用警語,化用古詩文。警語包括名言警句、成語俗語、諺語格言等,它們不僅富有哲理,極具活力,而且生動活潑,饒有風趣。如果能結合題意,將它們引用來做標題,往往令人耳目一新。(3)巧用修辭。巧妙地在高考作文標題中使用修辭,往往會使標題生動雋永,有個性色彩。
3.材料新鮮,展示獨特的儲備。
在選用材料時.考生要盡量做到材料獨特而新穎。要做到這一點,考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1)從大處著眼,選擇富有時代特征、流淌著時代氣息的材料。這就要求我們多體驗生活、觀察社會、采集自然,多接觸現實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物,多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和熱門話題,并加以分析思索。同時,要大量閱讀,廣泛涉獵,多積累寫作素材。考生要及時獲取新鮮的時代材料,把握時代脈搏,弘揚時代精神。(2)從小處人手,選擇別人不熟悉、唯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都有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這些材料對別人來說,是獨特的、有個性色彩的,如果能將這些材料寫到高考作文中去,能給作文增加一抹亮色。(3)從新的角度去審視材料,拓展材料的范圍。考生在平時的寫作實踐中,就菜事某物探幽索隱,對生活素材作深層挖掘,搜尋出“心靈上實際體會到的一個或幾個強烈的印象”.在看似散亂的材料中感悟并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無論是從思維延展的深度還是內容涵蓋的廣度上來講,都會更全面,更立體,更辯證,更飽滿,也更能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4.語言生花,有個性色彩。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考生要運用各種手法,妙筆生花,展現出當代學生鮮活的生活與思想。考生可以多用熟語和新詞語.展現文字功底。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音節和諧,節奏整齊:諺語、歇后語、慣用語淺顯易懂,風趣幽默。考生還可以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運用新時代的新穎表達,但是要注意,鮮活不是低俗,也不意味著語言文字運用可以不規范。
【孫欽林/供稿】
文題呈現
(202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試題分析
對于這道新材料作文題.考生可以順著所供材料的方向去立意.如把得失看成終點,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做事只看結果.它是社會上功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因此,從“終點”角度.可分析“功利主義”“成功學”(以成敗論英雄)、“世俗性”(物質性)等社會觀念的根源:也可分析“目標”的動能.進而得出“人生意義或價值.就在于有所作為”或“成功需要努力奮斗”的觀點。
同樣的.把得失看成是起點.就要從得和失中獲得經驗、教訓或動力等,以期下一段路程能更好地行走。因此,從“起點”角度,可分析“反思”“自省”“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轉換新思路”的意義.進而得出“成敗歸零,再啟程,再奮斗”“成功不是短跑,而是長跑,一直向前,功在不舍”的觀點。
至于把得失看成是過程.就要明確我們在人生過程中要不重結果重過程,摒棄功利主義,注重生命的體驗。因此,從“過程”角度,可分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并非不在乎”“勝不驕.敗不餒”“要樂觀.不悲觀”“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奮斗始終是人生主旋律”等看法。
當然.這個題目暗含著對這三種態度之間的關聯進行分析的要求,作文最終要落實在“得失取舍”上來。因為無論是“終點”,還是“起點”,抑或是“過程”,最終都要有正確的得失觀。考生可以從這個角度挖掘,有深度自然就會有自我風格。范文展示 無論得失,皆是過程
◎浙江一考生
人生在世,人們大都喜歡“得”,而不喜歡“失”。殊不知,“得”和“失”如影隨形,有“得”的地方必定有“失”.有“失”的地方也必定有“得”。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常識,那就是——無論得失,皆是過程。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文王拘”是“失”,失了自由,然而卻成就了《周易》的深邃;“仲尼厄”是“失”,卻成就了《春秋》的厚重;“屈原放逐”亦是“失”,卻成就了《離騷》這千古絕唱。有“失”必有“得”,有“得”也必有“失”。闖王李自成挺進北京城時,春風得意,卻在短短42天后,功敗垂成。明清朝廷實行海禁政策,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寇侵擾,卻也讓中國故步自封,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于是有了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史。當代中國,已經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如今的“得”是千千萬萬的先輩拿鮮血換來的,切不可居安卻思逸。
那么得與失就一定是起點或者終點嗎?非也。不管是起點還是終點,其實都不過是人生一段路的過程。我們在高考前,聽到最多的話是,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當然也有人說是起點或是終點,是十年寒窗的終點,也是邁入更高學府的起點。可是誰又能說,這就是起點或是終點呢?我們面臨無數的抉擇,一個抉擇是一段故事的結局,也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篇。但起點也好,終點也好,都不過是人生中的一段過程.一段由得與失組成的過程。如果非要說終點,我覺得只有死亡才是人生的終點。但死亡也不過是生命的終點.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就像屈原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離騷》和愛國精神——而這,是他生命的延續。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歷代的帝王,都會覺得自己得到了江山,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殊不知轉瞬即逝。社會就在這一代又一代的得與失中不斷前進。而這無數的得與失,其實都是這條進化鏈上的鎖扣。所以,得時,不要揚揚得意,居安而怠:失時,也不要顧影自憐,自怨自艾。我們應該如梵高那般,抱著“一個人絕不可以讓自己心靈里的火熄滅掉.而要讓他始終不斷地燃燒”的信念.讓心中的那把火,永遠燃燒著!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不汲汲于得失,不戚戚于榮辱。無論得失,皆是過程,在過程中行走,在過程中反思,在過程中突破,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點評
這篇作文根據材料提煉出“無論得失,皆是過程”的觀點,觀點新穎,見解獨到。這個觀點.是對原材料內涵的深度闡發.給人以啟發與領悟。文中不僅引用了老子、論語、梵高等的名言名句等,使得論說充滿理論色彩.顯示出理論高度,而且引用了文王、仲尼、屈原、李自成以及有關中國近代的史實等.這些獨特的儲備素材強化了觀點的表達。考生認為,“得”和“失”往往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所有的得與失都是過程,因此,我們要在過程中行走、反思和突破,這體現出考生獨到的觀點,個性鮮明。
【王學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