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等
五峰游記
◎李大釗
我向來慣過“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經過都記不住時日。
我們那晚八時頃.由京奉線出發,次日早晨曙光剛發的時候,到灤州車站。此地是辛亥年張紹曾將軍督率第二十鎮,停軍不發,拿十九信條要挾清廷的地方。后來到底有一標在此起義,以眾寡不敵失敗,營長施從云、王金銘,參謀長白亞雨等殉難。這是歷史上的紀念地。
車站在灤州城北五里許.緊靠著橫山。橫山東北.下臨灤河的地方.有一個行官,地勢很險,風景卻佳,而今作了我們老百姓旅行游覽的地方。
由橫山往北,四十里可達盧龍。山路崎嶇,水路兩岸萬山重疊,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絕美。由橫山往南,灤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陸路計,約有百數十里。
我們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順流而南,兩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覺受旱。禾苗的種類,以高粱為多,因為灤河一帶,主要的食糧,就是高粱。谷黍豆類也有。灤水每年泛濫,河身移徙無定,居民都以為苦。其實灤河經過的地方.雖有時受害,而大體看來,卻很富厚,因為它的破壞中,卻帶來了很多的新生活種子、原料。房屋老了,經它一番破壞.新的便可產生。土質乏了,經它一回灘淤,肥的就會出現。這條灤河簡直是這一方的舊生活破壞者、新生活創造者。可惜人都是茍安,但看見它的破壞,看不見它的建設,卻很冤枉了它。
河里小舟漂著,一片斜陽射在水面,一種金色的淺光,襯著岸上的綠野,景色真是好看。
天到黃昏,我們還未上岸。從舟人搖櫓的聲中,隱約透出了遠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們上岸的村落了。
到了家鄉,才知道境內很不安靜,正有“綁票”的土匪,在各村騷擾,還有“花會”照舊開設。
過了兩三日.我便帶了一個小孩,來到昌黎的五峰。是由陸路來的,約有八十里。從前昌黎的鐵路警察,因在車站干涉日本駐屯軍的無禮的行動,曾有五警士為日兵慘殺。這也算是一個紀念地。
五峰是碣石山的一部.離車站十余里,在昌黎城北。我們清早雇騾車運行李到山下。
車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徑崎嶇,曲折得很,兩傍松林密布。間或有一兩人家很清妙的幾間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園。泉水從石上流著,潺潺作響,當日恰遇著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鮮。走了約四里許,才到五峰的韓公祠。
五峰有個勝境,就在山腹。望海,錦繡,平斗,飛來,掛月,五個山峰環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韓文公祠。下臨深澗,澗中樹木叢森。在南可望渤海,碧波萬頃,一覽無盡。我們就在此借居了。
看守祠宇的人,是一雙老夫婦,年事都在六十歲以上,卻很健康。此外一狗,一貓,兩只母雞,構成他們那山居的生活。我們在此,找夫婦替我們操作。
祠內有兩個山泉可飲。煮飯烹茶,都從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頗有一種趣味。
山中松樹最多,果樹有蘋果、桃、杏、梨、葡萄、黑棗、胡桃等。今年果收都不佳。
來游的人卻也常有。但是來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賭博,真是大殺風景。
山中沒有野獸,沒有盜賊,我們可以夜不閉戶,高枕而眠。
久旱,鄉間多求雨的,都很熱鬧,這是中國人的群眾運動。
昨日山中落雨,云氣把全山包圍。樹里風聲雨聲,有波濤澎湃的樣子。水自山間流下,卻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
(選自《李大釗文集》,有刪改)
技法提煉
1.抓住表達中心的事物。
游記是一種以記述參觀訪問、旅途見聞為主要內容的文體,通常以描寫為主要手段,又常與抒情、議論融合在一起,用以表達作者獨特的感受。游記散文的寫作要抓住有特色的景觀和對表達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在這篇文章中,“游”的色彩很少,而“記”所偏重的更多是李大釗由家鄉到昌黎五峰山沿途所見所聞所感.充滿了對歷史的反思、時政的焦慮、民生的關注。車到灤州站,作者立即想到“此地是辛亥年張紹曾將軍督率第二十鎮.停軍不發,拿十九信條要挾清廷的地方”。舟行灤水,作者想到灤水常年泛濫,河身移徙無定,民深以為苦。這里作者沒有孤立地敘說灤河的利弊,而是滲入了他對破壞舊社會、建設新生活的思考。
2.以游蹤為線索,抒發情感。
以游蹤的變化為線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完整有序地寫出重要的游覽過程。游蹤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諸筆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見情,意味雋永地把作者的身世或人生理想表現出來.體現出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這篇《五峰游記》就采用移步換形的結構方法.按行程的空間變化,很自然地推進敘事對象的變換,從一地過渡到另一地。作者雖不時點出社會狀況,但以描繪自然風光和隱居生活為主,并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唐家觀環游記
◎諶紫函
一直知道“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的古茶市黃沙坪,卻不知安化還有個隱匿于大山深處的古鎮——唐家觀。
陽光正好.微風拂面.我們一行前往唐家觀,心情別樣舒暢。一路聽著老師的講述.方才些許了解了這座古鎮的過往。古鎮地處資水中游北岸,華東山與白羊山南北相望,從東到西五座馬形山峰迤邐綿亙。南臨資水,東有蜿蜒曲折的株溪直奔崩橫灘.西有劈開鬼斧神工崩崖山的槎溪.形成“五山半露青山外,三水環繞唐家觀”的自然景觀。
等待是漫長的煎熬.隨著碧水漸寬,素未謀面的古鎮也“千呼萬喚始出來”。立在鎮口,萬壽石官碑上依稀刻著:“獨是界連南楚,地接衡陽而湖湘為最,故往來于安化唐家觀,貿易者遂絡繹不絕。夫唐家觀稱且為商賈之藪,豈非故墟而無會館焉。”我們見此,心懷向往,加快了前進的步伐,走向那嵌著青苔的石板臺階。兩排古樸素雅的木屋首先映入眼簾,歲月將木頭涂抹成深褐色,鱗次櫛比的木板依稀可見往日的繁華。清風挑逗著丈許高的木門.吱呀吱呀的聲音似敘述著古鎮的往事。青石板錯落有致,曲徑通幽.這神秘的巷弄仿佛沒有盡頭。鞋底與石板歡快地互動,奏響美妙的樂章,空氣中盡是精靈般的音符在飛舞,石壁上的陽光也隨著一起搖曳,景致極好!
鳥兒一閃而過.移目望去,恰好見著同伴把玩陳舊大木門上的銅環。眼前的斷壁殘垣,衰敗不堪。推開沉重的木門.只見廢墟般的瓦礫中幾株小草傲然挺立.頑強地向上生長。它們不畏繁華落幕的凄涼,保留著淳樸的本色,仿佛向世人訴說古鎮曾經擁有的輝煌。
沿著青石街往前走,老師領著我們進了間木屋,踏著傾斜的板梯上樓,呼吸著韻味依舊的古鎮氣息。探出頭,樓外后山隱約可以看見一座寺廟——迥龍寺。為一探究竟,我們嚷著要去登山。泰記樓旁,日頭西沉,一山金色,閃閃發光。我們沿著一條清流,踏著石階而上,影子你追我趕,直到興隆亭。沿途已無昔日張袂成陰、車水馬龍的熱鬧,亭內亦無那比肩接踵、項背相望的喧囂.只剩一派蕭條、靜寂的景象,秋風襲來滿是凄涼。登上山時,迥龍寺沉重的鐘聲響起,心境肅然。縱目遠眺,古鎮在黃昏的資水旁,若隱若現。
行至半山亭.見到五馬臥槽的石雕,對往日繁華心生神往之際,小雨伴著夜幕攜手而來。昨日“千人拱手,萬盞明燈”的輝煌不在。如今青山依舊,滿目瘡痍的古鎮早已忘卻往日喧囂,在這煙雨迷蒙中靜默著。
在雨中漫步青石板街,追憶繁華過往,似乎聽到了久遠的馬蹄聲聲.看到了彼時那撐著油紙傘的人們……我神往之余.對這古鎮也心生憐愛,憐愛這與秀美山巒融為一體的古鎮。
唐家觀,這顆資水河畔的璀璨明珠,我期待你重煥光彩!
【湖南安化縣第二中學,指導老師:周移安】
◆點評
這篇游記散文,精彩別致。考生游覽古鎮,領略人文與自然美景,心有所感,付諸筆墨,直抒胸臆,意味深遠,收到由景生情,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的效果。作文收筆時提出了希望,升華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