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潤秀
(靈川縣人民醫院,廣西 桂林,541299)
腦出血屬于常見疾病,其會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腦出血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包括不自主運動、肌張力減弱等,很多患者在術后一段時間內難以自主生活,需對患者實施必要護理[1]。本研究針對腦出血患者開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護理,探索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患者納入時間:2019-01 至2020-01;分組形式:入院順序;組名稱:對照組與觀察組(n=50);對照組男女比例是27:23;患者年齡31 歲~96 歲,平均(65.26±2.56)歲;觀察組男女比例是28:22;年齡34~87 歲,平均(63.23±3.11)歲;將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常規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可參與比較。納入標準:已明確診斷;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以及心臟疾病患者;資料不全的患者。
對照組:常規護理,主要護理內容是健康指導以及臨床觀察等。觀察組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護理:(1)皮膚護理:腦出血患者長時間臥床,由于局部皮膚會長期受壓,可能導致皮膚不同程度壓力性損傷等,經常會出現于骶尾、髖部、外踝。若是出現了皮膚壓力性損傷,分期越嚴重,處理難度越高,可能會對患者運動功能護理以及訓練有不良影響,因此,需保持皮膚干潔,并提醒患者家屬避免在床上拖拽患者。針對皮膚較容易損傷的部位可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例如使用氣墊床、翻身枕、減壓敷料、定時給予有效翻身等,保護受壓皮膚,防止損傷。(2)排痰護理:腦出血患者病程恢復時間長,特別出血量大或手術后的患者,長時間臥床,痰液難以咳出,可能會出現墜積性肺炎。護理人員需對其進行定時進行翻身、拍背,促進痰液咳出;具體操作:患者手掌合成空杯狀,拇指緊貼其余四只手指,從下往上,由外向內進行有節奏的叩擊,促使痰液的排出。必要時可配合進行霧化吸入治療,痰液稀釋,有利于痰液排出。同時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多喝水、多吃水果,也能防止痰液過于黏稠。(3)飲食護理:飲食護理是日常生活能力護理的一個關鍵部分。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飲食種類以及注意事項,還需注意進食的體位。正確進食需坐位,如病情不允許,抬高床頭45 度—60 度,下頜略低,將食物在舌頭后部放置。可在進餐的小餐桌上準備防滑板,上面放置餐具,提醒其將患側的上肢在餐桌上平放,避免患側上肢下垂。若是由于腦出血使患者無法經口進食時,予留置鼻胃管或鼻腸管,保證患者的營養需要。存在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可以開展吞咽功能訓練,用冰塊對舌頭進行冷刺激,或是用冰塊刺激其咽喉壁,刺激后使其產生吞咽動作,效果良好。(4)大小便護理:很多患者會存在大小便失禁,針對有尿失禁男性患者,可用到尿壺以及集尿袋;若是尿失禁女性患者需準備紙尿褲以及尿盆,并在大小便后將會陰部清洗,保持局部衛生。其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患者,應在病床上鋪上尿墊、護理墊,便于及時處理,保證床單位干潔。為其日常生活質量提升提供基礎支持。(5)康復護理:腦出血患者臥床時間較長,長期可能產生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需注意臥床姿勢,還需重視關節活動度訓練。針對臥床患者關節訓練通常包括被動以及主動訓練。先開展被動訓練,可從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每天訓練兩次,10 次/關節。關節活動中,護理人員需保持緩慢以及輕柔動作。在開展訓練中,需將一端關節固定,活動另一端。在練習期間,需注意患者反應,保障關節活動在規定范圍,防止疼痛。腕關節康復護理,需將上肢稍離開體側,幫助患者使其一手在肘關節上部,另一手將手腕握住,將肘關節從伸展位直接活動至屈曲位,之后從屈曲位重新活動到伸展位,肘關節活動期間,應保證腕關節伸直。腦出血患者康復活動中,保持手腕、手指屈曲位,尤其是拇指屈曲、內收狀態。維持仰臥位,肩關節外展90°。還需保證肘關節屈曲90°,一只手握住腕關節,另一只手將其手指伸直,同時練習腕關節背伸。
(1)對比兩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運動功能評估主要是以NIHSS 評分為基準。評分越高,運動神經損害越強。日常活動評分則是以ADL 為評估標準。評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強[2]。(2)兩組生活質量評比:生活質量評分以WHOOL-BRFF)作為基礎的評估標準,主要有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健康狀況。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3]。
治療前,觀察組的NIHSS、ADL 與對照組差異相對不顯著,無統計學價值(P>0.05);而在治療后NIHSS、ADL 評分差異相對較大,即觀察組NIHSS 評分對對照組低,而ADL 比對照組高很多(P<0.05)。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ADL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NIHSS、ADL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IHSS AD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0) 14.26±2.54 4.01±0.62 32.85±2.09 52.32±7.25觀察組(n=50) 13.85±3.58 10.23±502.09 33.11±1.52 80.26±7.59 t 值 0.660 20.175 0.711 18.823 P 值 0.255 0.001 0.239 0.001
兩組生活質量評比結果差異顯著,即觀察組WHOOL-BRFF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生活質量評比結果(±s,分)

表2 生活質量評比結果(±s,分)
組別 心理 生理 社會關系 健康狀況 WHOOL-BRFF 評分觀察組(n=50) 21.25±3.85 20.36±3.59 18.25±3.85 17.26±3.98 92.56±3.87對照組(n=50) 16.08±2.05 17.25±1.98 12.59±1.52 10.19±6.59 65.36±2.59 t 8.381 5.364 9.669 6.494 41.302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腦出血致殘以及致死率均很高[4],因此需實施有效護理,減少疾病對患者的生活以及肢體功能的影響[5]。兩組生活質量評比結果差異顯著,觀察組WHOOL-BRFF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NIHSS 評分比對照組低,而ADL 比對照組高很多(P<0.05)[6]。原因分析:日常生活能力護理是一種以恢復患者生活能力為主的護理方式。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病情評估以及觀察結果實施護理,在體位、皮膚、飲食、康復、護理等層面開展護理工作,并告知患者與自身疾病相關內容,包括發病機制、治療過程、護理內容、護理價值以及注意事項等,提升配合度[7]。這可促使患者愿意積極遵從護理人員指示進行訓練以及飲食,促進其運動功能的增強[8]。患者具有基本運動功能后,生活自理能力就會提高,這對其生活質量提升提供支持。
綜上所述,為腦出血患者實施日常生活能力護理,可增強其運動功能的恢復,并保證其生活質量得到較好提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