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微軟小冰推出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部歷史上首次完全由機器人創作的作品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該詩集的創作方式與內容,從符號的重組、數的和諧以及闡釋的循環這3個方面入手探析人工智能文學中的美學意蘊。
關鍵詞:人工智能文學;數據庫美學;《陽光失了玻璃窗》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小冰作為人工智能,在學習了數萬首現代詩歌后,具備了“寫作”的能力,她以人工建立的數據庫為基礎,在算法的支持下自動組合生成了新的詩歌文本,代表詩集為《陽光失了玻璃窗》。小冰的作品不是生硬的拼接,而是富有靈感的創造。本文將從3個方面分析人工智能文學中的美學意蘊,即符號的重組、數的和諧以及闡釋的循環。
1 可重組的詩性符號
小冰詩歌中的《蝴蝶飛出花間》寫道:“抱著珊瑚一樣/在現實的世界上/在碧空中一輪明月/……/珊瑚珠照亮我的眼睛/不見了蝴蝶兒飛出花間/神明賦我生命之酒瓶中消滅/最大的星星是天空的一片流云。”[1]在閱讀此段時,人們的被禁錮的心靈得到了解放,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是神圣的[2]。月,亙古永恒[3];蝴蝶,須臾短暫。詩歌中,蝴蝶、明月等這些人們往往不會聯系到一起的意象被機器人挖掘組合到一起,毫無關聯的意象之間的相互碰撞,創造了不同尋常的意象群,表現出了自然的雄奇瑰麗和人類的脆弱無力[4],使讀者感受到了身處幽曠的天地間自我的渺小,生死須臾,只有自然之美是永恒的。小冰在數據庫的幫助下,對語言符號進行了新一輪的“組裝”,通過舊詞新組帶來了美感。
漢語具有與生俱來的詩性。我們祖先的思維在自然的感化下變得細膩起來[5],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畫,暗含了天地間最樸素且自然純潔的關系[6]。它們的背后是客觀自然的景象,每一種形象都能給人以思辨和感悟,祖先們享受著自然的饋贈,也感受著自然的變化[7]。漢字貼近自然,承載著祖先們浪漫的想象,“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給了人們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8],在漢語詩詞創作中,詩人具有天生的文字優勢。
洛特曼的結構詩學認為,文學藝術是社會信息代碼系統組成的部分,詩的文本是一個多層系統,由字詞格律等因素構成。富有詩性的漢字符號通過詩人的構思,將字詞、格律等進行了藝術化的組合,各元素相互碰撞,可以形成無窮的意蘊。作家的文學創作本質上就是通過將文字符號整合實現藝術化,文字背后的符號層構成了文學作品的表層,人類所有文學作品都潛藏在這些基本單位的任意排列組合中。
符號層構成了上層的文學作品,人類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潛藏在這些基本單位的排列組合中。和人類個體相比,人工智能無疑可以在創作的量上達到人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人工智能比詩人更注重典故的運用,以才學為詩[9]。通過將固有的符號群拆解重構,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數不勝數的排列組合,批量生產出文本,之后再將人類的審美作為算法輸入,就可以篩選出符合人類審美意趣的作品。
2 美的背后是數的和諧
2.1 數據庫美學
符號的不斷重組意味著創作的無限可能,人工智能科學家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可以被編碼的,包括情感邏輯,這也是畢達哥拉斯學派“數規定事物,使事物能夠被認識”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反映。詩的必要組成部分意象、格律等也都能夠被分解成數字符號,導入數據庫。生活中的處處風景都可以被寫成一首詩[10]。微軟小冰背后有龐大的數據庫,在遇到一張圖片時,它能立刻反映出人類的幾種常見情感,再通過意象的選取組合,實現人類眼中的“情景交融”。
有人認為藝術活動是一種神秘的“迷狂”,需要有感而發,是情感肆意的創作[11]。靈感不可能憑空出現,它來自生活[12]。藝術思維是復雜的,需要理性與感性、抽象和具體的參與,需要經過復雜的辯證關系才能形成。盡管人擁有藝術思維,作品可以表現出文學家個體的主觀能動性[13],但是個體無法做到像人工智能一樣全面,有了數據庫的支持,人工智能可以遍覽世間喜怒哀樂,可以對藝術思維有整體的把控。人們覺得靈感的迸發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將藝術創作稱為神秘的“迷狂”,而在人工智能眼里,靈感是一種程序,是一種可以隨時運用的存在。
2.2 追求對立統一的和諧
美的充要條件是沒有缺陷且不常見,追求自然和真實,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14],當兩個真實且自然卻難以同時出現的事物相遇時,美便誕生了。《秋蟲的聲音》“秋蟲的聲音也沒有/你的眼睛的誘惑/……/把大地照成一顆星球”[15]中,從“秋蟲”聯想到“你的眼睛”,兩種意象罕見地相遇了;《蝴蝶飛出花間》中,蝴蝶與珊瑚的相遇不常見,花間與沙漠的相遇也不常見,正是這種不常見使人浮想聯翩。
通過研究小冰所寫的詩歌我們可以看出,其作品并不是簡單的文字間的隨機組合,她的創作中包含一種對既對立又統一的和諧模式的追求。小冰在數據庫的支持下,將詩性的漢字符號隨機組合,通過修辭創造了陌生化的效果。具體表現為在兩個常識中不相關的意象之間建立聯系,創作出充滿朦朧美的詩,這是不協調的因素間的協調,是對立面的差異產生的和諧,是看似對立的意象間的協調帶來的美。
3 理解即真理,闡釋的循環
3.1 闡釋非作者意圖之解
文本并沒有一個最準確的本真意義,心物之每相失相左,心手之難以相應,作者的心內初衷無法通過手中的紙筆完全表達出來,文本的旨意是作者本人也沒有權利規定的,當作者創作的那一刻,作者自己想要表達的意義就已經與文本拉開了距離。
20世紀巴特提出“作者之死”,這與傳統意義上作者是闡釋作品的權威的觀念不同,作者的權威遭到質疑。盡管如此,此時文學作品依舊為人類自己掌握,文學創作由機器勝任是不敢想象的。直到人工智能寫作出現以后,文學創作不再是人的專屬,人們雖是技術的操縱者,但卻為技術所制[16],21世紀的微軟小冰以“類人”的角色走上歷史舞臺,“撒手吧,因為我是20世紀的靈魂,與當下的世界有著天生的疏離,以致變成敵人”[15]宣告著真正意義上的“作者之死”的到來,機器詩歌不必遵循傳統的“個人詩意”,能夠實現詩歌本身與作者的真正分離,成為不獨屬于作者的存在。
人工智能是一種類人的存在,它是對人類現有審美思維及偏好的一種模仿,人工智能文學創作是類人化的創作,它并不具備一種具體明晰的情感,創作出的詩歌本身的旨意也無法明確。但是,人工智能可以通過重組搭配現存的意象,給人帶來陌生化的感受,引起不同讀者的多維共鳴。
3.2 闡釋乃文本意義之解
文本自身沒有正解,文本所表現出的內容會因為闡釋者的不同而不同。
詩歌是高級的語言藝術[17]。《陽光失了玻璃窗》中充滿著美麗又不常見的意象組合,其模糊性也給人帶來了豐富的聯想空間。《你是人間的苦人》中,“我戀著我的青春/你是這世界你不絕其理/夢在懸崖上一片蒼空/寂寞之夜已如火焰的寶星”[15],懸崖、蒼空、夢等組合在一塊成為該詩獨特的意象群,可以帶來不同的理解。
第一,詩中所提及的事物增強了人們閱讀詩歌的感官體驗,讓詩的內涵表現為令人神傷的“物感”[18]。在這樣一種客觀的境況下,寂寞與成為人間苦人的原因可以供讀者代入自身經歷想象。其背后的情感是被動失望的,人孤立于懸崖之上,渴望自由,渴望為自己而活,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苦悶地掙扎[19]。蒼空下的懸崖深谷伴著幽遠的夢渲染了一種孤獨寂寞的氛圍,結尾更是欲說還休,成為無法被理解的一種反諷。
第二,這首詩描繪了夜間的幽谷,營造出幽靜和美的感覺[20]。其背后的情感是主動而熱烈的,藝術性地構造出了清幽氛圍下的懸崖深谷,但是星在寂寞的夜空中縱情燃燒,有一種纏綿悱惻的凄美之感[21]。火焰的寶星與寂寞之夜的對比,亮色調與暗色調的融合,可以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體驗[22],吐出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記敘了短暫的人生,為讀者展現了世間少有的“本真”之樂,[23]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可以讓人們在光明與黑暗的交織中尋找愛與希望[24]。
藝術是對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小冰將這些情感符號組合為作品。在讀者眼里,詩中沒有不具有情感價值的東西,它們都承載著歷史與共情元素,作品解讀需要讀者有豐富的想象和對現實的關注[25],讀者能因此形成明晰的人類情感。在讀者眼里,缺乏情感的微軟小冰寫下了不少“抒情”詩篇,固定的文本被讀者賦予了新的意義和生命[26]。
4 結語
品味小冰的詩集,感受其中意象之間的跳躍和連接可以發現,其詩歌中確實充滿美感。這美感源于陌生與朦朧,人工智能背后的數據庫支撐賦予了其強大的創作能力,它可以任意組合和選取,實現數的和諧,這是一種機械語言間的協調,是一種對立統一。同時,人工智能文學背后的數據庫需要有人類社會作為支撐,時代的發展會誕生無數新詞,數據庫也能隨之更新迭代。有時候,詩歌中打動人的其實并不是詩本身作為文字的語言,而是詩人作為人與讀者共有的苦樂。盡管人工智能可以寫出很好的詩,但是它并不是作為真正的“人”存在的,因此其本身無法與人們產生最深刻的共鳴。
參考文獻:
[1] 小冰.陽光失了玻璃窗[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9.
[2] 周林曄.由《瓦爾登湖》看梭羅的生態觀[J].漢字文化,2019(15):91-92.
[3] 周林曄.杜甫詩歌中的典型意象分析[J].戲劇之家,2019(28):226-227.
[4] 張媛媛.淺論李商隱詩歌的美學意蘊與經濟價值[J].漢字文化,2020(22):26-27,50.
[5] 劉新元.淺談電影《小森林》美食背后的生活智慧[J].戲劇之家,2019(26):97-98.
[6] 許家睿.淺析《阿甘正傳》中的靈魂人物:阿甘[J].漢字文化,2019(15):88-89.
[7] 劉蘇滇.從《人生果實》看日本人的自然觀[J].漢字文化,2020(04):170-172.
[8] 王斐.淺談古典詩詞對現代人的重塑作用[J].漢字文化,2020(02):51-52.
[9] 范瑞懿.《滄浪詩話》詩歌理論初探[J].藝術科技,2019(07):129,138.
[10] 沈嘉欣.從“烏青體”看當代詩歌的多元化特點[J].漢字文化,2020(03):33-35.
[11] 田愛平.淺析黃仲則與李白作詩的相似點——以《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為例[J].漢字文化,2020(04):39-40,45.
[12] 顧詩怡.淺談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細節處理——以《買地方報的女人》為例[J].漢字文化,2020(10):126-127.
[13] 張馳.《瑣窗寒·玉蘭》的時空結構和典故運用[J].漢字文化,2020(02):71-72,75.
[14] 侍渝杰.《推拿》:模糊與清晰[J].戲劇之家,2019(20):100,102.
[15] 小冰.陽光失了玻璃窗[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2-57.
[16] 謝欣然.從《北京折疊》看當下的城市焦慮[J].漢字文化,2019(15):169-170.
[17] 范瑞懿.漢樂府民歌音樂性探微[J].黃河之聲,2019(19):6-7.
[18] 范瑞懿.從《月夜》看杜甫對宮體詩筆法的吸收與升華[J].戲劇之家,2019(20):215-216.
[19] 許凌云.淺析《驛路》中的社會性表現[J].戲劇之家,2019(22):106-107.
[20] 劉蘇滇.從《人生果實》看日本人的自然觀[J].漢字文化,2020(04):170-172.
[21] 姚佳.淺析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J].戲劇之家,2019(29):96,98.
[22] 郭譯之.淺析電影《歸來》中的光影色調設計對劇情的暗示[J].漢字文化,2019(18):109-110.
[23] 陳思璐.淺析《浮生六記》中生活之“樂”[J].漢字文化,2019(10):30-31.
[24] 李曉薇,鄭仁霞.淺析《水形物語》的敘事策略及主題表達[J].藝術評鑒,2019(15):157-158.
[25] 顧雯清.淺析電影《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J].黃河之聲,2019(19):138-139.
[26] 胡佳敏.淺論電影《幸福的拉扎羅》中的魔幻與現實[J].漢字文化,2019(10):91-92.
作者簡介:華曄(2001—),男,江蘇無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字文學。
指導老師:韓模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