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鼙①。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②。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③。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④。
(選自《杜甫詩選》,莫礪鋒、童強撰,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注釋】
①鼓鼙:軍中戰鼓。
②委溝溪:此處指拋尸山野,未能好好安葬。
③酸嘶:失聲痛哭。
④蒸黎:平民百姓。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萬大軍敗于鄴城,國家局勢十分危急。為了迅速補充兵力,統治者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目睹了這些現象,懷著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無家別》的主人公,是一名因為鄴城之敗逃回家中后,再次被征入伍的士兵。由于家鄉破敗,親人鄉鄰消亡殆盡,在踏上征途之際,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他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同學們在學習《石壕吏》的時候,可以開展群詩閱讀,對《三吏》和《三別》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再試著勾連杜甫同時代的其他詩篇,一定能讓閱讀更加豐厚。
1.“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中的“瘦”字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你能說說這個字好在哪里嗎?
2.同樣是表達“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無家別》和《石壕吏》敘事的角度有所不同,請做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