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倫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必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既然是循序漸進,其目標指向就不能各自為政。就目前而言,初中語文教學必須以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綱。然而,課程標準的指向畢竟比較抽象,所以,更應該以深得課程標準精髓的教材體系為綱。相對于課改以來的各套教材,統編教材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較為精確,可以這么說,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當前應該甚至必須以統編教材為綱。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八(上)第五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正如張老師在“教后反思”中根據助讀系統與訓練系統所歸納的那樣,無論是就閱讀還是就寫作而言,該單元最主要的教學目標都是“說明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因此,張老師的課堂教學目標定位準確,不蔓不枝,環環緊扣,體現了“一課一得”的原則。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張老師頗為注重“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轉化,頗為注重讀寫能力的轉換。這堂課中,他幾乎每一步都從本單元所教授的課文出發,然后指向具體的寫作。如此,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的能力,正是學生日后生活中所需要的。從另一個維度來說,這何嘗不是對前面所學的鞏固與復習!
張老師的這堂課看似很平常,但是,這個“很平常”又體現出“不平常”。他并未故弄玄虛地“創新”,而是老老實實地進行“很平常”的教學活動,只不過,這個“平常”不是“平庸”。
首先,張老師“借”來了一只長頸鹿,一步一步地導向長頸鹿的主要特征——脖頸、聲帶、花紋等。從表面上看,這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實際上則是告訴學生,說明事物必須抓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掌握了說明事物的要義。實際上,長頸鹿又是教會學生“打比方”這一說明方法的“道具”。
其次,張老師自如地運用了比較法。在長頸鹿“退出舞臺”之后,他又引進了學生較為熟悉的“東方之門”,將這一寫作對象與央視大樓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體現“東方之門”的特點。這一步雖說沒有奇特之處,但對學生掌握事物的特征有著重要作用。我們知道,評價一堂課的最主要的標準,并不是教師的設計是否新穎,而是學生究竟得到了什么。學生所得是課堂評議的首要標準。同樣,央視大樓也是教會學生“同中辨異”的必要“道具”。
最后,張老師重視教學評價,評價量表的設計,頗見其思考周密。就是在這種自我評價與升格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螺旋式提升。
我們的教育對象,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對象,并不是少數的“精英”,而是占絕大多數的“平民”。總覽這堂課,似乎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大多數教師都有可能操作,而一般的非“精英”學生也都能有所得。也就是說,張老師的課體現了“平民”意識,這何嘗不是當今教育教學所應當追求的境界?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緊扣新課程標準、緊扣新教材的教學活動何嘗不是“創新”?而將一些“很平常”的方法相加運用于一節課中,又何嘗不是“創新”呢?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既然授課者已經認識到了,這里也就不再贅述。
(點評者為江蘇省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