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 翟毓紅 宗琳芳



摘要: 目的 通過對昆明市某社區467例代謝綜合征患者的中醫體質構成比的分析,揭示該社區代謝綜合征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特點。方法 根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CDS2004版診斷標準,通過社區衛生服務站收集467例代謝綜合征患者,采用構成比描述本社區代謝綜合征患者體質構成分布情況。結果 467例代謝綜合征患者中醫體質分布為:平和質70例(5.0%);氣虛質46例(9.9%);陰虛質76例(16.3%);陽虛質56例(12.0%);痰濕質70例(15.0%);濕熱質55例(11.8%);血瘀質46例(9.9%);氣郁質37例(7.9%);特稟質11例(2.4%)。采用檢驗比較各構成比的差異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467例代謝綜合征患者中,BMI≥24比例最高的3種體質為痰濕質、濕熱質、陰虛質,其中以痰濕質最多。經檢驗,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9組之間經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體質之間BMI值不完全相同(P<0.05)。結論 痰濕質、陰虛質、濕熱質是本社區代謝綜合征患者的主要中醫體質,且痰濕質、濕熱質與超重肥胖有較強相關性,應根據體質特征制定合理科學的調理保健方案,改善生活方式,預防或延緩代謝綜合征的發生。
關鍵詞:代謝綜合征;中醫體質;陰虛質;痰濕質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6-0031-04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人體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質發生代謝紊亂的病理狀態,同時伴有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亂、血壓升高、血糖水平升高、炎癥與高凝等,是一組復雜的代謝紊亂癥候群,是導致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代謝綜合征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1]。其治療措施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降低體質量、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抗血栓及抗凝治療[2]。古代中醫對代謝綜合征無對應的病名探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醫關注這一疾病領域,主要從脂肥病論治、膏濁病、濁病論治、毒、瘀論治、痰證論治、辨體質辨病辨證論治5個方面進行論治分析[3]。其中中醫體質辨識就是從體質狀態及不同體質分類的特性,把握其健康與疾病狀態的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制定相應的防治方案,實現“因人而治”的防治理念[4]。從中醫體質角度進行分析,有助于對代謝綜合征這一復雜、系統的病理變化做出判斷,為代謝綜合征患者的治療干預提供依據[5]。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來自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代謝綜合征患者467例,其中男254例,女213例,平均年齡(57.69±7.159)歲。
1.2 診斷標準 采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CDS2004版診斷標準[6]:具備以下3項及以上者:(1)超重或肥胖,體質指數(BMI)≥25 kg/m2。(2)血脂紊亂,TG≥1.70 mmol/L及HDL-C<1.04 mmol/L。(3)高血壓,血壓≥140/90 mmHg或有高血壓史。(4)高血糖,FPG≥6.1 mmol/L或糖負荷后2h血糖≥7.8 mmol/L或有糖尿病史。
1.3 納入標準 (1)長期居住在本社區的代謝綜合征患者。(2)未患有其它種類慢性疾病。(3)對本次調查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 (1)妊娠期、產褥期、哺乳期女性。(2)患有精神病、行為及認知障礙、或病情危重等不能對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自行自我評價者。(3)因教育、文化原因不能很好地理解調查問卷內容者。(4)未獲得知情同意者。
1.5 觀察指標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及四診儀系統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臨床病例和居民健康檔案為主要收集樣本途徑。收集樣本臨床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近期體檢狀況、血脂、血壓、血糖、患病史和遺傳史。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共分9種體質類型,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通過四診儀進行信息采集。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構成比描述本社區代謝綜合征患者體質構成分布情況,采用檢驗比較各構成比的差異性,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9個體質組之間的BMI對比時,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對比采用SNK-q檢驗。
2 結果
2.1 467例代謝綜合征患者中醫體質分布特征 采用檢驗比較各構成比的差異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467例代謝綜合征患者中醫體質與BMI相關性分析 467例代謝綜合征患者中,BMI≥24比例最高的3種體質為痰濕質、濕熱質、陰虛質,其中以痰濕質最多。不同中醫體質患者BMI分布情況見表2。
經檢驗,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9組之間經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體質之間BMI值不完全相同(P<0.05),見表3。進一步進行各組間兩兩比較,痰濕質與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之間的均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濕熱質與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之間的均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平和質與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之間的均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綜合表2、3、4可知,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患者BMI值偏高,其中痰濕質最大,通過與其它體質BMI值比較,初步認為痰濕質、濕熱質與超重肥胖相關,而平和質與超重肥胖不相關。
3 討論
代謝綜合征屬中醫肥胖、消渴、痰濁、眩暈等病癥范疇,先天稟賦不足、過食肥甘、脾腎虧虛等可能導致體內代謝紊亂[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本社區代謝綜合征患者中,中醫體質類型主要集中在陰虛質、痰濕質、平和質、濕熱質。在467例代謝綜合征患者中,超重肥胖比例最高的3種體質為痰濕質、濕熱質、陰虛質,其中以痰濕質最多。
陰虛體質是本社區代謝綜合征患者最常見的體質類型之一,主要表現為平素易口干咽干,大便干燥,食欲旺盛,口不渴,或喜好冷飲,脾氣急,性格外向[8]。有研究發現,陰虛內熱是代謝綜合征最常見的三大證候之一,采用滋陰清熱的藥物治療后,可明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9],提示陰虛體質可能是代謝綜合征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金磊[10]對代謝綜合征的證候研究發現,“痰濕”貫穿于代謝綜合征始終。痰濕質的概念是指由于津液運化失司,脾不散精,精微物質運行輸布障礙與轉化失調,痰濕凝聚、互蘊,遷延日久而逐漸形成的以黏滯重濁為主的偏頗體質狀態[11]。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是代謝綜合征的核心,同時,肥胖與代謝綜合征的發病密切相關[12]。王志旺[13]發現痰濕質易發生肥胖。痰濕體質在體型特征方面,易表現為體形肥胖,腹部松軟肥滿[14],而腹型肥胖正是代謝綜合征的重要特征。濕熱質由于濕熱內蘊,形體偏胖或消瘦,若長期飲食失調,勞倦傷脾,可致肥胖[15]。國內有學者研究發現,痰濕體質可能與胰島素抵抗和體內代謝紊亂有關,為進一步研究痰濕體質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性作出了鋪墊。
綜上所述,痰濕質、陰虛質、濕熱質是本社區代謝綜合征患者的主要中醫體質,且痰濕質、濕熱質與超重肥胖有較強相關性,于依蘭等[16]研究發現,健脾祛濕法治療代謝綜合征頗有成效。同時應根據體質特征制定合理科學的調理保健方案,基于高脂血癥血脂水平和痰濕質相關,特應注重監測痰濕質水平[17],改善生活方式,預防或延緩代謝綜合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段婧,何繼波.代謝綜合征研究進展[J].慢性病學雜志,2014,15(1):58-62.
[2]谷鴻彥.代謝綜合征的治療進展[J].臨床醫藥實踐,2012,21(5):368-370.
[3]孫冠珠.中醫對代謝綜合征的認識及治療現狀[J].光明中醫,2013,28(2):422-423.
[4]王琦.中醫體質辨識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應用[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1(2):1-3.
[5]虞曉含,朱燕波,王琦,等.代謝綜合征與中醫體質類型及相關危險因素關系的Logistics回歸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10):3536-3539.
[6]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代謝綜合征研究協作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12(3):156-161.
[7]張京春,陳可冀.代謝綜合征與中西醫結合綜合干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11):1029-1032.
[8]鐘鳴書,章瑩,王飛.陰虛體質研究進展[J].中醫學報,2017,32(4):567-569.
[9]童伯瑛,王志強,魏振樸,等.體質因素對代謝綜合征影響的回歸分析[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7,40(5):68-71.
[10]金磊.代謝綜合征中醫證候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3.
[11]王琦,葉加農,朱燕波,等.中醫痰濕體質的判定標準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2):73-7.
[12]李亞紅,曾青,張俊梅,等.肥胖與代謝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慢性病學雜志,2018,19(8):1038-1042.
[13]王志旺.2型糖尿病腎病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醫體質及相關因素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9,40(3):25-27.
[14]李玲孺,王濟,李英帥,等.從痰濕體質角度研究肥胖亞型[J].世界中醫藥,2013,8(1):18-20.
[15]楊露,南龍,李洪娟,等.9種體質與超重肥胖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中醫臨床,2017,24(6):39-41.
[16]于依蘭,江紅,李煜俐.健脾祛濕法治療代謝綜合征臨床探討[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9,40(1):98-99.
[17]張冰嬋,陸琴.高脂血癥血脂水平和中醫體質辨識分型的相關性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20,41(6):21-22.
(收稿日期: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