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森

今年是黨的100周年華誕,我自然地想起我的母親,一個基層普通共產黨員的人生和追求。
母親出生在1921年,恰巧與黨的誕辰在同一年,她注定是黨的人。母親病逝于上世紀90年代初,距今整整29年了。
母親經歷新舊社會兩重天。幼年時一家4口掙扎在寧夏農村饑寒交迫的生死線上,不料外公貧病交加早早撒手人寰,外婆被逼改嫁,后在遭搶親的半道上被亂石擊中頭部而亡。年長母親3歲的哥哥被人拐賣不知下落,她自已也被拐賣到青海湟中山鄉財主家當小傭人,喪失了人身自由,受盡非人待遇。成年后嫁到鄰村貧寒人家,后迫于生計又流落外鄉討生活,解放后才獲得做人的自由和尊嚴。苦難生涯,使母親深深感念黨的恩情,從此一生堅定地追隨黨的主張,追求進步,從不茍且。
母親在世時,我們總是跟著她的行蹤。
母親辭世后,我們總在夢中追尋她的身影。
解放后,母親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經常出義務工,為部隊支前修路、做軍鞋、種菜等,總在盡力奔忙著。1952年,母親在湟源縣城南尕南嶺上挑水種樹。嶺高約200米,人們挑著水桶往返于之字形山道上,走得十分吃力。一天中午時分,山頭上有人不慎滑倒,一只水桶咕嚕嚕地滾下山來。山上山下人群中發出一片驚呼聲。眼看著大水桶翻滾著砸下來,轉眼間恰巧砸到正挑水吃力爬坡的母親身上,險些讓母親滾下山坡。我看見這驚險的一幕,只覺得心都快碎了。周圍的人和鎮上的干部喊著向山坡沖去,在人們的攙扶下,母親緩緩地挺身坐了起來,大家查看她的傷口,幫著擦干打濕了的衣服,勸她下山休息,母親說什么也不肯先下山,只待了一小會兒,忍著肩頭酸痛,撿起剩有半桶水的挑子,咬牙把水挑上山頂,人們敬佩母親的剛強和拼勁。
事后母親對我們說,我們困難,國家也困難。國家給我們安排勞動機會,我們要憑良心干好活,勞動時受點碰撞很正常,不要緊。母親感恩國家的關心,感恩社會給自已一家帶來的自由安寧,寧虧自已,不虧國家,60多年過去了,母親樸實的行動和話語,像烙印深深地印在兒輩心中。
剛解放那幾年,湟源和其他地方一樣,到處分田分地,開展減租減息,組織抗美援朝活動,各項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同時,社會潛藏的舊勢力,借四鄉農民抗旱乞雨求神,借機挑事端,擾亂人心,驅趕解放湟源的一軍轉業干部和外來干部,矛頭直指新生政權,形勢尖銳復雜。面對人鬼難分的動亂,很多人恐慌得不知所措。母親從她親身經歷的苦難中,看出一些挑事者的不良用心。從事端一開始,她就告誡鄰里,從挑頭鬧事的人看,不少是舊社會衙門的衙役、地痞流氓小偷等不三不四的壞人,還有放賬、抽大煙、人販子。解放了,受苦人高興,他們不高興,巴不得天下大亂,借天旱挑事,我們不能跟著他們瞎起哄亂跑。果然不出幾天,騷亂迅速平定,巷道里幾十口人家的大小都未參加鬧事集會,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無不敬佩母親的眼光和見識。
苦難教會了母親大徹大悟,給了母親一雙明辨是非的眼睛。但從外表上看,她普通得再普通不過了。茫茫人海,大象無跡,大隱于世,母親怎么活得那么鮮亮透徹啊!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父母親響應國家支援西藏建設和開發柴達木號召,決然遷至共和牧區青藏公路邊,克服困難,為過往大軍和工程人員提供食宿服務,屢被地方領導機關嘉獎。后逢“文革”,父親不幸遭迫害,于1974年病逝。從此母親抱痛18年,以病弱的身軀四處拔草搞維修,打柴拉羊糞,幫工薰制皮革,涮洗牛羊下水,拉扯一幫年幼兒女,堅持不給社會增加負擔。母親在自己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盡其所有,濟困助危,與各民族鄉親和睦相處,擁政擁軍,尊老愛幼,服務社會,灑下一路賢慧和正氣。我經常順著人們的目光,追尋母親辛勤勞動和服務社會的足跡,往往在大山脊線下,山澗小溪邊,草灘天際處,追到她,她再累,也會迅速轉過身來,開心地笑著,疼惜地擦去我額頭的汗水。
母親受儒家文化影響,經常告誡兒女,天地間有規矩,違背了,就會成為社會上最不受人待見的敗類小丑。記得當年街道個別“革命群眾”,與一奪了小學校長權的“造反派頭頭”聯手,誣蔑負責社區工作的父親曾買過學校一截木頭,因為交款手續是后辦的,這就成了貪占公物的罪行,隔三見五地把父親當成街道走資派,拉去輪番游街批斗。母親把折磨得身心俱疲的父親扶回家,擦去額頭的血跡,實際上她是在同樣經受無端的打擊折磨,她的心在流血。不久父親含冤病逝,母親只是嘆氣、沉默。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才理解了,當年母親的沉默是對的。那些空穴來風的誣蔑,趾高氣揚的批斗全是胡扯,不值得辯論,因為一辯論就陷入一種套路,一種邏輯系列,你必定是死不改悔的了。害人者,不管如何追趕潮流或權位,卻總掩蓋不住內心的卑賤,最終受到社會唾棄。父親去世后母親還能多活18年,原因之一,是她壓根不相信小人、惡人、奸佞者能一輩子作惡人間。世間惡劇摧殘不了一世剛烈的父親,同樣在正氣在身的母親面前一一退縮。
母親用鮮亮的行動塑造不凡人生,處處為維護、實現黨的主張創造精神圣殿。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在長達30多年時間中,堅定地將幾個兒子先后送到公安部隊、武警部隊服役;支持孫子(女)光榮參軍;鼓勵老二兒子治療哮喘頑疾,勇上青藏線,圓滿完成了運輸部隊的系列采訪報道任務;安排小兒遠赴西部大漠參加公路養護工作;自己長年帶病參加勞動,有一年甚至連續數月和鄉親們堅守在突遭水壩跨塌的河沿邊搶險圍堰……賢慧勤勞,守良知,重情誼,熱心公益,處事直爽豁達,遇難則剛強不屈,人品如玉,年屆花甲時堅定地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多次評為社區民族團結模范和社會公益活動先進個人,出席了省州縣三級表彰大會,省級融媒體平臺用藏漢雙語宣傳她的事跡,聲名遠播城鄉牧區。母親這輩子沒有白來到人間。她的心永遠至純至凈,至誠至愛,至高至大。
母親走了,但她用自已一生的實踐,留下了一個普通群眾黨員應有的精神財富,告誡兒女后代:為人處世,一要志存高遠辦實事,二要結交諍友愛百姓。目標和人找對了,等于天天享受尊貴人生的潤澤,感受美好人品熏陶。只要心靈相通,追尋不凡,當下就能找到。年長后,我才逐漸明白了我千百次地思念母親,實際上是千百次地追尋母親堂堂正正的做人精神,追尋她教誨后代的真諦真言。
母親的叮囑,總是那么中肯而刻骨銘心。面對大千世界,母親敬仰的許多立賢居世,立德處事的仁人志士,常常奔涌到眼前,引領我追尋的目光和腳步:
——仁德立世的賢達。2017年10月,紀述青海著名報人姚德明先生辦報50周年生涯。先生年少立志,心追高遠。“北大”畢業后,甘愿放棄大都市的發展,告別條件優越的家鄉嶺南,決然而上青海高原,主編《青海日報》。把導向,傳信息,不借公侯之尊,蔑視奸佞之徒,嚶其嗚矣,求其友聲。立潮頭鼓與呼,砭時弊,倡清風,精心組織深化改革戰役宣傳,報道各民族團結進步。奮臂云興,新聞日新,青海報界無人不識君矣,成為新老干部學習榜樣。有詞曰:
北大才俊揚檄文,辦報北疆善縱橫。凜然正氣把導向,主編“日報”勢無倫。風云兒女日日贊,奸佞貪腐時時評。蔑視鼠輩雕蟲技,何懼斥鷃欺大鵬。塵海只追初心夢,勞生何暇圖虛名。生當仲謀懷仁厚,自獻青春獻子孫。駿骨未凋多奮發,河湟赫赫新聞人。先生今賦怡然篇,“報” 有疑難可問誰?
——追尋善良人品。善意來自于靈魂深處,源于身心廣涵的博愛與努力??v觀堅持牧區基層工作的趙文玉女士,50多年來,以博愛擁抱生活,以知識創新工作,一路走來,傾盡心血為各族群眾謀利杼困,贊譽之聲車載道傳。數年前填《臨江仙》一詞,作過簡約的概括和表述:
難忘它年曾同讀,淑雅含英堪驚。歲月無影留痕。挑燈寒月下,苦讀到三更。 五十載芳華夢回,何計追逐營營!蘊玉抱文織初心。一展經倫手,沖天馭飛鴻。
——追尋做人的真君子。美麗不在于外表,在于靈魂深處。上世紀90年代,省報策劃宣傳優秀共產黨員,曾受命采訪基層醫院護士長王秀珍。她對護理工作充滿敬畏和激情,關愛患者,嚴謹求真,勇立業界醫護管理潮頭,聲名鵲起,成一時佳話,也曾填《清平樂》詞簡記之:
春歸何處,姍姍行醫路。映秀吐珍濟蒼生,豈在朝朝暮暮。救死扶傷誰知?巧療心折骨驚。那川杏林誰染過,唯有黃鸝飛過。
——追尋至誠的智者。省內知名畫家魯峻先生,年屆70歲,仍伏案數載,揮汗如雨,不輟筆耕,用中國工筆白描畫技法繪制散點透視長卷圖《古城古韻圖》《西寧城隍廟全圖》和《西寧文廟全圖》,用飽滿的熱情,持久不懈的毅力,嚴謹不茍的態度,獨到的藝術表現力,成就了3軸優秀畫作。世人贊譽他的畫作生動地展現了大西北歷史,不亞于宋朝畫家張擇端創作的千古名作《清明上河圖》。長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在青海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繪畫史上有著典范意義。2018年和2019年,他的畫作被青海博物館珍重收藏。特賦長短句兩闋,抒其盛舉,歌以詠之。
之一,讀《西寧古城古韻圖》長卷聯:
恢宏非凡,縱橫捭闔,心追“清明圖”,再現古城古韻。如椽巨筆,鉤史鑒真,揮汗七載成長卷。芳樹蘢廓,市井喧噪;販夫商旅,氍毹沾霜。湘浙緙絲,青瓷閃光,絲綢南路“平弦”起,唐蕃古道聽駝鈴。
工筆精妙,起伏轉折,志在畫西寧,勾勒民俗民風。技巧嫻熟,逼真生動,厚積薄發呈杰作。古樓亭閣,風鈴傳情,鐵木石畫,六藝百工。茶肆酒坊,幌子耀目,百姓千四景十種,人間煙火留古今。
之二,讀《西寧城隍廟圖》和《西寧文廟圖》:
西北書畫妙處,隱現幾多俊儒。浮名薄利棄如土,實寫及細勾,恭畫“城隍廟”。盛贊“鄧訓并鄉賢,說傳承,千古香火連如今。孝子不墮父業,善養母志,祥麟威鳳、園壁方珪。畫碑廊無數,攤販無數,更有那香客無數。說成名無數,忠良無數,還有那奸佞無數。金匾連呼《你來了嗎》,鑒心殿查《天理良心》。揮毫成大椽,筆筆泣鬼神。霎時新月上高原,金山銀山換新顏。傳民風淳良,贊正氣布野,恐是工筆不精。但舉手中史志筆,暢畫時代新曲度。
——回望自己36年的報人生涯,江海從此去,一生追俊賢。感念母親的教養努力前行,追尋同行志士和社會賢達錘煉自我,再唱《鳳凰臺上憶吹蕭》:
新聞金箋,筆底波譎,鼓呼搭平臺。先聲奪人處,氣吞如虎。生怕淺薄失真,尖錐勤,探求難夠。評時弊,做盡秋聲,直搗腐惡。
壯哉,者回去矣,念先賢人遠,也則難留。故舊寓江南,影留源頭。唯有三江流水,迭九曲,終日弄笛。今揖古,偉人時代開新路,何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