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雄
【摘 要】小學生閱讀教學以教讀為例,教師輔導下的自讀為主,適度延伸和擴展,以打通課內向課外閱讀的通道。構建這個閱讀體系,學生自讀能力的培養是關鍵。信息篩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學生閱讀要經歷由認識到感知、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里,學生會隨著對文本內容理解的加深而不斷篩選、取舍和整合所需要的信息。利用信息篩選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解讀文題,望題猜文,為閱讀全文創設期待。瀏覽全文,總體把握文章要領。精研細讀課文,深刻理解文章內容。反復品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深意。適度拓展,開闊學生視野,把閱讀從課內拓展到課外的廣闊空間。
【關鍵詞】小學生;信息篩選;閱讀教學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都要通過閱讀教學來培養,因此,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閱讀。閱讀是學生對文本通過視覺感知、認知理解,進而形成意象、認識事物、發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的心智過程。閱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本信息反復認識、甄別、篩選和重構的認知經歷。閱讀教學中的信息篩選法是指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對文字所承載的直觀事物和隱形形象進行認知、分析、概括、判斷和推理,并不斷取舍與重組,再通過想象和聯想整合為新形象的學習方法。
隨著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的悄然興起,對學生閱讀的范圍從某一篇課文到相同或相近題材(主題)的單元組課文學習,逐漸拓展到整本教材的系統性閱讀,再由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閱讀的方法從同一題材單元內教讀一兩篇課文到輔導學生自讀多篇課文,再拓展到同類型課外讀物的廣泛性閱讀。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每個單元盡量上好一篇教讀課文,給學生提供閱讀文章的示范,其余篇目的學習都是通過教師輔導下的自讀來實現。下面以《海濱小城》的自學輔導為例,就如何通過逐層篩選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談幾點體會。
一、一見鐘情于文題
文題里往往隱藏著很多信息,包含著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時首先應抓住對文題的理解,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本文閱讀的興趣。《海濱小城》是三年級《語文》課本中的一篇寫景散文。課前教師板書課文題目:“海濱小城”,讓學生讀文題,看看題目里有哪些信息,讓同桌或前后桌交流。通過短暫的讀題,學生搜集到 “海濱”和“小城”這兩個信息,進而質疑:什么是“海濱”?什么是“小城”? “海濱”是哪里?“小城”又是哪里的小城?學生自然會望題猜文,揣摩課文的大致內容。教師再提示學生觀察課文插圖。通過對文題信息和插圖觀察所得的反饋和交流,同學們已經對“海濱”和“小城”形成初步印象。這兩個事物既各有特點,又相互關聯。學生通過獲取文題所承載的信息,對課文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積極閱讀全文創設了期待。
二、走馬觀花知大意
指導閱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漸入佳境,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做成“夾生飯”。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自主閱讀文章時,最感興趣的并不是認識生字、解釋新詞,也不是尋找修辭、語法等語言表達方面的藝術,而是急于了解課文到底講了什么事,表達了什么意思。也就是說,文章傳達了哪些信息。《海濱小城》的教學中,教師先安排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瀏覽全文,篩選主要信息,重在概要,不求精準理解。
在粗略游覽之后,學生獲取的主要信息有“大海”、“沙灘”、“小城”等,也有很多同學捕捉到“海濱”、“天空”、“機帆船”、“軍艦”、“漁民”、“戰士”、“庭院”、“公園”、“街道”等形象。盡管捕捉到的景物形象在腦海里比較模糊,但學生對全文從總體上已經有了粗略的把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初讀所獲取的信息在全班作反饋、交流和討論,讓學生逐漸明確閱讀的目標和要求,進而再次篩選出更需要的信息。
對學生反饋的閱讀信息,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和方法指導,不必急于總結、定性甚至告知答案。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個體閱讀體驗而反復篩選、重組信息來完成問題的解答。《海濱小城》中的“海濱”和“小城”兩個場景,每個場景又點綴著不同的景物。這些景物都是作者按照一定的空間、時間順序通過語言文字安排到特定的場景里。在學生對全文瀏覽概要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基本達成共識,形成文章框架的輪廓印象,也就對文本傳輸的主要信息有了大概的把握。以此來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仔細閱讀,進一步篩選信息,并使各種景物形象逐漸明晰起來。
三、精研細讀求甚解
在對課文內容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仍然用自主閱讀的方式精研細讀,通過逐層篩選語言信息以準確理解文章內容,使景物形象鮮活起來。這個過程要留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更要不拘于閱讀的形式,可默讀,可低吟淺唱,亦可大聲朗讀;可自讀,亦可與同桌、同伴一邊閱讀一邊探討式的交流。閱讀時對重要信息要圈劃勾點,并標記或摘錄自己喜歡的或者個人認為關鍵性的詞句。
《海濱小城》可以分為兩個板塊內容,即“海濱”和“小城”。學習時,教師安排學生對課文逐個板塊分層過濾式閱讀。從文章的結構規律、各景物形象之間的聯系、語言表達的藝術等方面根據課文閱讀要求和提示來篩選出需要的信息,逐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課文前三個自然段對“海濱”進行了描寫。這個板塊的閱讀,學生捕捉和篩選的第一層級的信息是“大海”和“沙灘”。第二層級的信息要通過反復閱讀和思考才能有所獲取。作者構建“大海”的基本框架是:“藍”天、“藍”海、“海天交界的水平線”、“帆船”、“軍艦”、“海鷗”、“云朵”、“漁民”、“戰士”。對“沙灘”的描寫中,讀者會捕捉到“貝殼”,主要有“海灘上”“喧鬧”的情景:“汽笛聲”、“艦隊”回來并“靠岸”。這些景物有遠有近、有聲有色、有靜有動,鮮活生動、光彩艷麗,所構成的空間遼闊而空靈。學生自讀時要仔細體悟,揣摩作者組織材料、安排文章結構并在布局謀篇方面的匠心所在。
學習課文第二個板塊“小城”時,讓學生明確“小城”里主要有“庭院”、“公園”和“街道”這幾種代表性的景物。這是第一層級的信息。“小城”的“庭院”、“公園”和“街道”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這是需要學生篩選的第二層級信息。“庭院” “栽了很多樹”,“有……有……還有……”,“香味”“飄得……都是”,“花”開得“那么熱鬧”,“小城籠罩在一片片紅云中”。通過視覺和嗅覺感知到小城的“庭院”是如此溫馨!小城的“公園”更“美”!美在“綠絨大傘”一樣的“榕樹”,美在擺放在樹下的“石凳”,美在“休息的日子”里來公園休閑娛樂的人們。小城的“街道”很獨特,大多用細沙鋪成。人們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感覺“軟綿綿”的很舒服,看上去又“十分干凈”,真是愜意啊!在反復閱讀和體會中,文章的結構框架、景物布局和美妙形象已經在同學們的腦海里歷歷在目,讀者與作者的情感形成了共鳴:海濱小城真是美麗而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