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



摘 要:2019年7月,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合文廟經江蘇省文物局批準,對其部分主體建筑實施維修工程。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以保護六合文廟戟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指導思想,保持其原有的形式、空間、結構、材料的真實性,對后期改動的但不影響結構安全且相對完整而協調的部分保持現狀,對于個別殘損或殘缺的部分與構件,詳細考證后進行復原,嚴格按工程方案規范施工。歷時6個月完成對六合文廟戟門的修繕保護。
關鍵詞:六合文廟戟門;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文物保護
1 概述
六合文廟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長江路,又名學宮,始建于唐咸通年間。六合文廟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奎星閣、照壁、泮池、靈欞門、戟門、東西廡、崇圣堂、明倫堂等,總面積8000余平方米,是南京長江以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筑。六合文廟于1982年8月13日被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19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六合文廟主體建筑現存萬仞宮墻、泮池、戟門、東廡、奎星閣、大成殿、學署,附屬文物有品字井三口。
2006年對戟門進行修繕,勘測兩側鄉賢祠和名宦祠,均不存在,檢查木結構,對腐爛處進行防腐處理,對傾斜、移位進行歸位。更換屋面瓦片、檐口瓦,維修三組木雕門環,井口天花繪制團鶴彩畫。斗拱、天花、木門、柱子等所有木結構重新油漆、配五金件,地面階沿石、踏步整修歸位。
2 戟門現狀及殘存原因
2.1 戟門整體狀況
戟門(圖1)為三開間歇山頂建筑,建筑兩側山墻外立面色調為朱紅色,建筑檐下斗拱較為復雜,建筑內部有藻井,木柱子地仗剝落,彩繪缺失。建筑整體保存較為完整,木作外表油漆脫落明顯,屋面保存較完整,局部瓦片斷裂,內墻面粉刷空鼓較為明顯,木門掉色嚴重。由于年代較為久遠,木作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正常老化。由于距離上次維修的時間較久遠,木結構表面油漆、墻體粉刷面出現大面積脫落、空鼓等現象,瓦面也出現掉落、酥堿等現象。
2.2 戟門大木作狀況
柱子直徑為270毫米,共12根,下有石質柱礎,高90毫米,直徑420毫米。木構架為抬梁與穿斗相結合,杉木平板枋130毫米×420毫米,檁條橫穿枋分別為120毫米×150毫米、120毫米×160毫米及120毫米×270毫米,上檁直徑為200毫米,共有9根。
部分木柱半嵌入圍墻中,出現少量腐朽,其他木柱無明顯的腐朽現象。油漆層老化、脫落嚴重,木梁架節點無明顯脫榫現象、無傾斜,局部出現彎曲,未發現裂縫,無明顯的腐朽現象。梁和枋為近期修繕,整體保存完好,檁條整體保存完好,挑檐截面尺寸不能滿足承載力的要求。
2006年修繕時,對殘損的梁枋及檁條進行更換和加固,故整體保存較為完好,未發現裂縫、傾斜、明顯腐朽現象。由于屋面整體承載力較大,導致部分挑檐截面尺寸不能滿足承載力要求。柱子為木質結構,整體材質老化,日夜溫差較大導致地仗破裂。
2.3 戟門屋面狀況
該建筑為歇山頂,檐下為望板,建筑內部屋面構造被藻井遮擋,需進一步勘察。屋面為灰陶筒瓦屋面,出檐椽、飛檐椽均為荷包椽,正脊兩側有鴟吻、垂脊、屋面四邊戧脊均有走獸。建筑內部均有藻井,每個井口天花尺寸為800毫米×1000毫米,繪團鶴圖案,枝條寬70毫米。
屋面瓦當局部酥堿銹蝕,屋面殘損量約為75平方米,由于條件有限,屋面檁條、木椽子、木望板及瓦面的殘損量需待施工后進一步細致量化。建筑內部藻井受潮褪色嚴重,褪色面積達83平方米,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其樣式確定為團鶴紋飾。
屋面年久失修,瓦面材質自身風化開裂嚴重,石灰漿自身性能下降,屋面殘損,整體性和受力性較差,導致屋面漏雨,天花糟朽開裂。植被根系深入瓦面及石灰漿中,影響了瓦面及石灰漿的強度。在2006年對其修繕的過程中,由于經費原因,原有團鶴彩繪改為彩繪貼膜,改變了原有的施工工藝。
2.4 戟門斗拱狀況
戟門整體共有平身科斗拱20朵,柱頭科斗拱6朵,角科斗拱4朵。七踩三翹平座斗拱用紅色油漆飾面,現狀保存狀況較為完好,僅油漆面褪色較為嚴重。由于斗拱為承重構件,長時間受力,加上直接暴露于室外,熱脹冷縮,木材老化嚴重。在2006年的修繕中,部分殘損老化的散斗均予以替換,整體現狀保存較完好。
2.5 戟門小木作狀況
戟門南北外檐口共有6處掛落,掛落高750毫米,寬4120毫米,各掛落均有兩處垂花柱,高1830毫米,共有3扇雙開門,門寬2450毫米,門高4130毫米,門檻高450毫米,各門扇上均有5毫米×9毫米的門板釘裝飾。戟門掛落整體變形嚴重,表面油漆褪色脫落嚴重,6處掛落均存在以上問題;戟門3扇門軸處存在一定變形,整體油漆褪色,面積為33.7平方米。由于漆與木構件材料老化,導致油漆自身褪色,與木構件黏結力下降而脫落。屋面受力不均勻,導致掛落變形嚴重。
2.6 戟門墻體狀況
戟門東、西兩側為磚墻砌筑,墻寬420毫米,室外墻面為紅灰抹面,室內墻面白灰抹面,后期鏟除表面粉刷再進一步勘察砌筑方式及殘損狀況。墻體厚420毫米,東、西墻體總共長16.1米,墻高5.5米,粉刷層被污漬覆蓋,部分空鼓,墻體鏟除粉刷面積為354.2平方米。磚墻內鹽分水分等析出使粉刷與磚墻的黏結力下降,從而導致部分區域空鼓起翹,后期缺乏有效管理,部分人為亂涂亂畫,使粉刷墻體被污漬覆蓋。
2.7 戟門地面狀況
戟門東、西兩側為400毫米×400毫米×60毫米的方形青磚鋪地,現狀保存完好,面積為87.8平方米。戟門中間為700毫米×350毫米×360毫米的青石板鋪地,現狀保存也較完好,面積為55.1平方米。鋪地日常磨損較為嚴重,在2006年修繕中,將原有殘損嚴重的鋪地材質予以原材料、原工藝、原尺寸更換,故保存現狀完好。
2.8 戟門石作狀況
現存6座抱鼓石,該石材的抗腐蝕性和抗風化性較強,共有三組不同紋飾。次間抱鼓石尺寸為1996毫米×1581毫米×420毫米,兩種紋飾組合,有4座。正間抱鼓石尺寸為2180毫米×1540毫米×510毫米,有2座。由于6座抱鼓石為不同時期修建時的遺留,故殘損狀況不同。
3 戟門保護修繕總體維修要求
現有建筑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內部結構也基本保持完整。根據結構安全鑒定報告東、西面山墻無結構性問題,僅出現細微裂紋、部分空鼓、粉刷層掉落及污漬覆蓋。內墻面粉刷空鼓較為明顯。本次建議鏟除現有內墻,采用紙筋(麻刀)石灰粉刷,外墻粉刷面重新粉刷朱紅色墻體。
對于大木構,由于2006年修繕時對殘損的梁枋及檁條進行更換和加固,故現存木柱、梁枋、檁條整體保存較為完好,未發現裂縫、傾斜、明顯腐朽現象,油漆則出現大面積開裂、掉落。根據每根木構的損害程度,采用油漆重新粉刷的方式。由于屋面整體承載力較大,導致部分挑檐截面尺寸不能滿足承載力要求,本次修繕用同尺寸結構性能更好的木材進行替換,如栗木或者櫸木。
屋面出現漏雨現象,瓦面材質自身風化開裂嚴重,石灰漿自身性能下降,要恢復屋面瓦當平順,需揭頂維修,并增做相應的柔性防水層,更換朽爛嚴重的木椽、望板及現代瓦材。
屋面揭頂時,首先需揭除屋面瓦,進一步勘察木構架損壞情況,全面評估木結構的安全。若木構損壞嚴重,則按照修繕工程要求依據圖紙結合現狀進行更換。屋頂開始施工前,需詳細記錄瓦件尺寸、樣式和位置。小瓦構件斷裂、缺失嚴重者按原尺寸、原樣式重新制作,按原有瓦材大小及樣式更換。將保留較為完好的瓦材重新鋪設,更換糟朽的木椽、里口木、瓦口板。修繕后的屋面應整潔平整,瓦當均勻。正脊現狀保存尚好,本次維修根據原有建筑正脊樣式對正脊進行修補。
腳手架搭設完成后,設計單位需進一步確定各構件的尺寸與細節,并進一步確定各構件的材料,維修構件的選材需與原有材料一致。對將軍門出現的裂紋、歪斜等現象進行油漆恢復和矯正處理。保留橫風窗樣式,并做防腐處理,表面重新油漆。地磚及階沿石出現裂紋、缺損地方用原材料原樣修補。本次維修將全面更換雨水管,且雨水管形式設計不得影響建筑外觀。重做木構件油漆。
使用無機礦物質在天花上繪制彩繪,可先用同材質木板做模板進行試色。先用乳白膠刷幾遍打底,后刷無機礦物質增加顏料的耐久度,必須在模板上對比選色后方可正式繪畫,繪畫完成后噴保護漆。
4 戟門保護修繕具體維修措施
六合文廟戟門的修繕屬于磚木文物建筑的修繕工程,包括文物建筑加固、現狀整修和重點修復。文物加固是直接作用于文物古跡本體。修繕包括現狀整修和重點修復,現狀整修是規整歪斜、坍塌和修補殘損部分,清除評估不當的添加物,重點修復文物古跡結構的穩定狀態。
4.1 大木構件
所有木柱整體保存尚好,油漆出現大面積的開裂、掉落。梁枋、檁條部分挑檐檁下彎,油漆出現大面積開裂、掉落。因2006年修繕對殘損的梁枋及檁條進行了更換和加固,故整體保存較為完好,未發現裂縫、傾斜和明顯的腐朽現象。本次修繕是保持現狀,挑檐截面尺寸不能滿足承載力的要求,本次修繕加大斷面或增加連機,用油漆重新粉刷。
4.2 椽
出檐椽等椽受潮腐蝕嚴重,局部變形、歪斜,60%椽出現歪斜。椽子背部腐爛深度大于椽高的1/8,椽頭搭接部位腐爛,需要更換。未損壞的椽子需保留繼續使用,如端部損壞可以長改短,用作他處。
4.3 地面
地磚及階沿石出現裂紋、缺損、雜草,應據原材料原樣修補,清除細縫中的雜草,用鐵絲刷除去灰塵,用與原石料顏色一致的石粉摻入耐水性膠黏劑嵌補到缺損處,使其略高于原地面,以便打磨。
4.4 屋面
整體屋面局部筒瓦斷裂,雜草叢生,屋脊、垂脊、吻獸破損,粉刷面掉落。在屋面揭頂前需做好拍照、測量尺寸等詳細記錄。首先拆卸勾頭、滴水瓦;其次拆揭瓦壟和垂脊;最后拆正脊、吻獸。將脊瓦、底瓦、蓋瓦和勾滴及望磚分類碼放,其他瓦需查明號數,以便按原規格復制,替換酥堿、破損的瓦件。鋪屋面瓦件、重做屋脊油漆。屋面做法是用30毫米厚1∶3石灰砂漿坐漿,鋪筒瓦,使用35毫米厚細石混凝土摻107膠,內設#16鍍鋅鋼絲,網孔25毫米×25毫米,敷雙面自黏性高分子防水卷材,木椽上鋪設望板。
4.5 墻體
東、西山墻和內墻無結構性問題,出現細微裂紋、部分空鼓、粉刷層掉落及污漬覆蓋,內墻面粉刷空鼓較為明顯,外墻應鏟除現存粉刷層,對墻面做清理,對磚出現的缺損進行修補。內墻采用紙筋(麻刀)石灰粉刷,外墻粉刷面重新粉刷寺廟紅墻體。
4.6 門
所有的將軍門都存在細微裂紋、歪斜,油漆開裂、掉落等問題,做矯正處理,并用油漆重新恢復。
4.7 油漆
目前木結構表面油漆均已掉落、破損,加上粉刷面的掉落,所有木結構、門窗、橫風窗的表面都需要做油漆處理。油漆底木表面需進行防塵、清洗,用刷子撣去灰塵,鏟除原有木構表面油漆時要保護原木構雕刻表層的安全。用適量堿水擦洗木質表面層的污垢,然后用清水洗凈,為保證油漆質量奠定基礎。
油漆前,其基層和基體質量檢驗要合格,木料含水率應小于15%。涂漆時應注意膩子、底漆、面漆及稀釋劑等配套性,后一遍油漆必須在前一遍干燥后涂刷,各層必須結合牢固,涂刷前基層必須完全干燥并清理干凈。補嵌、批刮使用的膩子應堅實牢固,膩子干燥后應打磨平整且清理干凈。所有木構件表面皆作油漆飾面,除特殊注明外。油漆采用清漆啞光三遍,柱子、梁、桁、枋(雕刻)、斗拱等在清洗干凈的基礎上飾油漆,用傳統寺廟紅顏色罩面油漆刷凃。
4.8 彩繪
吊頂彩繪大面積開裂、掉落。據歷史照片可知,戟門為團鶴彩繪樣式。根據傳統彩繪及南京其他文廟的彩繪制式,參考同時期類似的天花樣式,繪制出1∶1的天花彩畫譜子,譜子經設計確認后方可在建筑物上施工。
天花彩畫大多是以裝飾性圖案為主的規矩活,其施工過程中的瀝粉、刷色、勾墨線、攢退、行粉、貼金等,均應嚴格按設計要求和工藝規程進行。團鶴天花的鼓子心要求以接梁法繪制,落墨、勾線、染色、開粉及過礬水等均應認真操作。天花繪制完成后現場裱糊時,應3人一組協同作業,確保最后一道工序的順利完成。
5 結語
六合文廟是南京長江以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也是南京六合地區代表性建筑。六合文廟戟門修繕依據“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保護戟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其格局與《光緒六合縣志》《民國六合縣續志稿》的相關記載契合,基本完整地保持了歷史環境原有特征,為整個六合文廟建筑的保護及后續創建六合文廟歷史文化街區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