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興宇 張永良
【摘要】? ?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CAD/CAM技術有著很大的應用前景,在中職教學中,CAD/CAM課程資源更新快,這就給中國學生帶來很大的學習困難。在基于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育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在教學階段,教師通過互聯網方式融入多種教育資源,使得課堂教育更具有豐富性。以便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本文主要對中職CAD/CAM技術網絡教學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 ? "互聯網+"背景下? ? 中職CAD/CAM技術? ? 網絡課程
引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中職課堂教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中職教育中,為了更好的實現對學生的教育,教師通常會采取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搭建CAD/CAM網絡學習平臺,實現對學生的線上線下教育。通過網絡教學,幫助學生更好的奠定知識基礎,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做鋪墊。
一、中職CAD/CAM課程教學現狀
1.1專業學科間融合度不夠
就目前中職CAD/CAM課程教學來看,教師更注重的是學生的理論知識,將目光主要放在教材上,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和演練。在教育過程中,側重于繪圖軟件的使用,而對其他知識的融合比較少,這就導致學生思維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所設計的內容過于機械,不能做到舉一反三,靈活設計。學生處在一個比較低的學習狀態,僅僅能夠使用CAD/CAM軟件進行作圖,卻無法與其他的專業知識進行融合,使得所設計的產品更具有思維性和活躍性,不能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
1.2教師教育理念落后
在中職CAD/CAM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還停留在理論知識教育階段,無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將現在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課程教學中,通過制定科學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些學校對學生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比較傳統,沒有落實現代教育理念,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這就使得學生的實踐機會比較少,對現在崗位職業要求認識不足,從而使得學生的積極性無法得到提高,基礎知識不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1]。
很多教師在教育設計的時候,往往側重于讓學生進行臨摹,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技能,這顯然是以現代教育理念所不符的,也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抄繪教學只能夠提高學生的臨摹能力,無法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不利于學生融匯貫通。
1.3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CAD/CAM繪制教學是一項開放性的工作,所繪制的內容沒有標準的答案。事實上,只要學生能夠掌握相關的審美技能,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學生所設計的產品,符合人們的需求,就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作品。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卻很少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以模仿教育為主,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創新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通過采取網絡教學方式,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作品,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的培養[2]。
二、互聯網背景下中職CAD/CAM技術網絡課程設計分析
2.1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在中職CAD/CAM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分析教育內容并掌握現階段CAD/CAM核心技術。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設計教學目標,通過將網絡課程結合,提高對學生的教育質量。CAD/CAM是一門十分分注重技術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掌握相關的前沿技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對關鍵知識和重點內容進行重點講解。由于在實際過程中,學生不是同一個班,而是一個大集體,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如學生基礎知識不同學生,思維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3]。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能夠加以重視,并著重分析,在制定教育目標的時候,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目標,顧及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感受。針對學習效果不高的學生,要能夠通過網絡教學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在網絡過程教育中,學生可能會存在一些聽不懂的問題,在課下也無法進行深入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每節課的教課堂目標,并科學制定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以便所有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加以分析和細致的講解。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學習群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分析。同時,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的困難,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奠定知識基礎。這樣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實際要求,有利于課堂教育質量的提高。CAD/CAM是一門軟件學習課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能夠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同時也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需要將課程內容進行縮小,將一本書讀薄。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掌握關鍵知識,同時也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實現更好的教育學生。
2.2創新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育內容
在基于網絡環境下的CAD/CAM教學,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僅局限在微課、慕課、電子白板等教育方法上,而是要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式,靈活設計教育內容。將課程教育內容搬到網絡上,通過視頻講解方式,融合網絡共享資源,實現對學生的全面綜合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系統知識,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從而擴大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的奠定知識基礎,提高教學水平。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網絡方式,構建情境化的新型課堂模式,或通過采取任務驅動法方式,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并以教材內容為依據,落實對學生的CAD/CAM課程教學[4]。例如,針對機械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方式展示相關的產品,讓學生深入思考。而針對建筑類學生,也可以展示一些建筑風格的作品,播放一些國外具有特色的建筑,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通過示范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能夠讓學生繪制出精美的圖畫,讓學生感受到CAD/CAM軟件的內容,從而進行更深度的學習。
2.3細化網絡課程,落實細節教育
在制定教學目標之后,教師要能夠依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案,并將教育內容進行細化,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一些細節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奠定知識基礎,使學生所設計的產品更具有活力。我們常說成功在于細節,在學習CAD/CAM軟件制作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對學生進行細節方面的教育,通過展示相關細節內容,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思維,以便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有一個清晰的邏輯,科學設計主題課堂內容及片尾結束方式[5]。要將課堂內容作為一個整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細節的落實。例如,教師可以將CAD/CAM課程作為一個整體,并使用一個整體框架,將自己錄制好的課程放在課程之前或者快要結束的地方,讓學生進行預習或者鞏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同時也使得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特色。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制作一些動畫或者融入一些音樂,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并靈活使用教學工具,不能因為自己對網絡設備的生疏而影響了CAD/CAM網絡課程的錄制。在對學生進行網絡教育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官方錄屏軟件,在錄制之前,教師要對音頻進行檢測,保證話筒能夠正確使用正常使用。同時,根據實際效果,教師要能夠調整自己的語速,以便能夠符合錄屏軟件的實際需求,保證錄制質量。在對網課進行錄制的時候,教師要保證良好的端莊,舉止要文雅,儀態要得體,這樣學生才能夠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去學習。
三、基于互聯網背景下中職CAD/CAM網絡課程設計方案
3.1設計教學情境
CAD/CAM軟件教學與傳統的文化教學知識內容不相同。CAD/CAM軟件教學更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因此,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基于實際教學內容,設計好相關的情境。并將設計好的情境與生活實際進行結合。通過展示具有三維造型的作品,讓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促進學生與知識之間的互動和共鳴。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需要逐漸展示現代技術領域中的虛擬造型,以便能夠讓學生掌握到先進的技術,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奠定知識基礎,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提高,從而驅動學生不斷學習和思考。
3.2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
在CAD/CAM軟件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合理設計學習任務,并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在設計學習任務的時候,要依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把握任務的深度和廣,。并對相關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以便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有一種成功的體驗,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很大的作用。在圍繞任務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先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下,設置與課本相關的任務。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又可以實現教育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CAD/CAM教學任務重、涉及面廣,教師在采用網絡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科專業需求,合理設計教學任務,制定教學目標,并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完善,使CAD/CAM課堂更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以便能夠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提高,從而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基礎,實現綜合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華. “互聯網+”背景下中職CAD/CAM/CAM技術應用網絡課程的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18(28):106.
[2]王華. “互聯網+”背景下《CAD/CAM/CAM技術應用》網絡課程開發[J]. 情感讀本, 2018(8):114.
[3]湯婧,趙陳,李云. “互聯網+”背景下PBL教學模式在船體CAD/CAM/CAM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41(7):181-183.
[4]崔輝. 基于網絡技術的凸輪機構CAD/CAM/CAM系統綜述[J]. 科技風,2017(17):59.
[5]翁強,郭渭萍. CAD/CAM/CAM軟件技術及其在數控機床中的應用[J]. 科技展望, 201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