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烜 賈文婷

摘要:《小丑》于2019年上映,其角色來源于漫威系列電影,卻又不同于這類影片的模式化和娛樂化。《小丑》體現了與眾不同的深度與內涵,它采用虛實糅合的敘事方式,通過導演的精心編導以及演員精湛且富有感染力的演技,從多方面折射了美國文化和社會的問題、美國底層人民痛苦壓抑的生活,相當具有現實諷刺的意味。本文通過對電影的故事情節和細節的分析,剖析“小丑”是如何通過美國社會孕育出來的。
關鍵詞:《小丑》;電影;解析;美國社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02
1 《小丑》中的年代感塑造
《小丑》自2019年上映后便掀起了一波狂潮,并且在威尼斯電影節獲得了金獅獎。好的故事結構是電影成功的關鍵[1]。《小丑》講述了既沒有財富也沒有社會地位喜劇演員亞瑟被社會逼得一步一步走向精神崩潰,并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電影以美學概念闡述人類特有的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觀念[2]。導演托德·菲利普斯非常善于拍攝喜劇類型的電影,他拍攝了不少知名度高的喜劇電影,《小丑》是其極少的非喜劇電影之一。托德·菲利普斯在電影細節的構造上十分用心,它運用場景、人物服裝、電海報上具有年代感的標題、電影背景中的海報圖案等近乎完美地還原了20世紀的社會面貌。這些細節共同為《小丑》這部電影營造了一個能讓觀眾沉浸其中的觀影環境。觀眾在觀影時或許不會注意電影場景設計中的具體細節,但是他們能很自然地感覺到這就是那個年代,從而自然地將自己代入電影塑造的環境中,體會人物的處境與情緒。它帶來的藝術感和偶然性令無數人沉醉[3]。只有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以情節帶動觀眾思考,才能將故事表達清楚,讓觀眾對故事產生興趣[4]。
2 《小丑》中的細節刻畫分析
藝術是人們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精神生產形態[5],藝術作品離不開主題和內容[6]。《小丑》可以被稱作藝術品就是因為它有豐富的細節內容,它包含的許多矛盾之處也是導演想要表達和暗示的細節之處。
2.1 從光影和色調的運用方面分析
在大多數電影中,主角殺人之后的光線都會變得昏暗,音樂也會變得低沉,以烘托沉重陰暗的氛圍,但在《小丑》里面卻恰恰相反。主人公亞瑟在醫院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后,畫面的光線變得明亮了,顏色也偏暖調,背景音樂變得上揚又激昂。
2.2 從人物內心變化分析
在殺死胖子同事前,亞瑟去參加莫瑞的節目時在下樓梯時肆意地跳舞,此時的音樂是高昂激動的。而前段劇情中亞瑟上樓梯時,音樂卻是低沉的。一般情況下都是上樓梯激昂,下樓梯低落,這部影片卻完全相反。作為影片中十分重要的場景,亞瑟多次上下樓梯的動作傳遞著深厚的寓意。亞瑟走過了一條由苦變惡的人生道路,他的肉體受到了傷害,精神遭受了瓦解,最后去毀滅他人[7]。
這些反情緒處理提醒了觀眾該片具有違和感,提醒觀眾去反復挖掘研究電影想表達的內涵內容,也照應了亞瑟身上有著與常人相反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他隱藏的小丑人格。
2.3 從細節刻畫分析
電影運用了很多細節進行暗示。第一,亞瑟頻繁地切換左右手。他用右手寫字時字跡明晰且思緒理智,是正常人的表現;他用左手寫字時則字跡胡亂潦草,想法瘋狂奇怪,是小丑人格的表現。電影給了亞瑟運用不同手寫的不同字跡相當多的鏡頭,導演想通過這些細節暗示當時的亞瑟究竟是理性的,還是瘋狂的。第二,當亞瑟偽裝成電影院員工潛入電影院時,屏幕上正在放映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同樣是描寫小人物的艱辛生活電影,卻被用來供他人取樂。這具有深深的諷刺意味,體現了電影一直想表現的貧富差距的問題,窮人與富人處在不同的世界,大家的情緒并不互通。第三,故事開頭和故事結尾處。開頭處亞瑟坐在椅子上接受黑人醫生的心理咨詢,結尾處亞瑟在監獄中坐著接受黑人醫生的詢問。這兩個畫面中相似的元素多到令人驚訝,兩處畫面完全相同的鐘表時間、都是黑人女醫生在詢問、相同的構圖、相同的位置等。大量細節同時存在于畫面中便能達到充實畫面、營造氛圍的效果[8]。(如下圖)再結合亞瑟的臺詞,讓觀眾不禁開始懷疑究竟哪一段是真的,哪一段是亞瑟的幻想。
2.4 從打光方式分析
在我們看到的諸多電影中,打在人物面部的光線通常都是柔和的,人物臉部的顏色統一,觀眾能通過演員的五官表現以及肢體動作感受劇情。這種方式通過拍攝使事物的本來意義發生改變,解放人們內心深處的靈魂[9]。《小丑》中亞瑟的特寫大部分都用了硬光,高對比的側面光使演員面部的明暗交界線變得分明,面部肌肉變得清晰可見,肌肉運動幅度被放大,也放大了演員的表演力,讓觀眾能更好地被帶入演員的表演中。同時,還增加了戲劇感,強化了“小丑”身上獨特的反派氣質。光影的效果也直接表達了電影的視覺風格與表現形式[10]。不同的色彩組合會給人帶來不同的體驗視覺[11]。
3 《小丑》體現的20世紀美國社會
一切事物都來源于社會生活,事物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生活[12]。電影不僅是研討某個時期的歷史和文明的媒介,也展現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綜合國力[13]。
漫威系列電影中的角色往往都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基于時代的差異性,人們對文化的喜好各不相同[14]。時期不同,文化對人的熏陶與影響也不同[15]。超人是現在美國流行文化中傳播最廣、最受歡迎的超級英雄形象,也是美國向世界人民展示的最經典的英雄形象。各種藝術形式的互相融合促進了更多的新事物的誕生[16]。
我們必須弄清電影的主旨內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電影真正想要告訴人們什么以及它的目的[17]。《小丑》雖然屬于漫威系列電影的衍生作品,但它卻和漫威系列中傳統的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大相徑庭。它只講述了一個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對社會進行抗爭以及徹底釋放自身情緒的故事。這也意味著這部電影表現的不只是光線亮麗的部分社會,而是底層群眾黑暗的生活。《小丑》所展現的美國社會是真實又黑暗的。
一個人的悲慘遭遇應該被同情,但這不應該成為他選擇犯罪和反社會的理由。真正能解決哥譚市的混亂狀況的方法,既不是像韋恩一樣一味強調秩序條例,也不是像“小丑”一樣報復社會,而是在“小丑”變瘋之前就有人愿意主動理解、同情和幫助他,從最開始就斷絕“小丑”產生的可能性。然而,在哥譚市,在這么一個殘酷兇惡的社會中,誕生這樣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心理醫生本該理解和幫助他的病人,但是作為一個給予愛的角色,她本身就被哥譚市壓榨著、不公平地對待著,導致她沒有多余的愛給予亞瑟,甚至就像亞瑟所說的那樣,她從沒有認真聽過亞瑟說話,她已經自顧不暇。
而“小丑”的做法迎合了觀眾心中很小的一個角落,即當自己被不公平對待的時候,人們會想對這個欺壓自己的人做出反擊。因此,在除去道德之后,或許大家也想如同“小丑”一般,瀟灑地踐踏在所有不公平的事情之上,用自己的能力去除惡揚善。但事實上,沒人能因一己私欲決定別人的生死,只有法律擁有這個能力。人們能夠在每天睜開眼時就看清這個世界,全都因為有光,而光照射在物體上,背后就一定會有影的存在[18]。
電影暗示觀眾善待身邊的人,從最開始就斷絕“小丑”產生的可能。童年遭受的虐待讓亞瑟控制不住笑聲,雖然看起來瘋癲,但這種大笑不是亞瑟主觀意愿的行為。人人都知道歧視是錯誤的,但很多人還是做著歧視的事,并且還要粉飾太平[19]。善與惡的對比十分強烈,對比越強烈,作品視覺效果越豐富,也越能吸引人們的視線[20]。
不少觀眾對亞瑟的病癥感到同情,假設亞瑟周圍的人嘗試理解他,對他表示同情和關心,選擇幫助他而不是霸凌欺辱他,那么潛伏在亞瑟心底的“小丑”就不會產生了。這也是小人物的悲哀之處,他們需要被關懷、被鼓勵,而不是被說教。只要哥譚市不改變,“小丑”就永遠不會消失[21]。
作為一種結合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影視作品用一定物質及時間成本[22]讓人們從電影中獲得美學的享受或人生的反省。
4 結語
從表面上來看,《小丑》中的暴亂似乎是亞瑟引起的,但是實際上,這是社會問題造成的。哥譚市壓抑黑暗的社會孕育了無數個“小丑”,即便不是亞瑟,也可以是杰克、鮑勃、山姆。底層人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在生活的不斷壓迫下只能爆發,只能變成“小丑”,他們需要社會的溫暖以及旁人的認可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王浩哲,張寧.淺談國內低成本電影發展現狀——以《心迷宮》為例[J].大眾文藝,2019(22):195-196.
[2] 朱歌昊,孫獻華.素描造型藝術:繪畫藝術的重要根基[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48-50.
[3] 戴雨萌,駱瑋.傳統攝影的不可替代性——淺析膠片攝影與數碼攝影的區別[J].大眾文藝,2019(14):161.
[4] 陳倩,賈文婷.淺析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J].藝術科技,2020(23):69-70.
[5] 吳禮程,王青青,金曉雯.藝術與文化推動設計發展的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2):60-61.
[6] 徐恬甜,駱瑋.小品攝影的意境表現——探索攝影創作的角度與觀念[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28-30.
[7] 蘇穎.《小丑》的荒誕審美形態論略[J].電影文學,2020(06):135-137.
[8] 陳思妤.簡述風光攝影中的構圖方法[J].藝術科技,2020(13):84-87.
[9] 暴千旗,賈文婷.從“達達主義攝影”到“超現實主義攝影”的視覺與觀念變化[J].大眾文藝,2019(18):171-172.
[10] 魯雅俊.漁村題材紀錄片拍攝視角分析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9(23):189-190.
[11] 趙其燁,王銳涵.淺談設計下的色彩與情感表達[J].大眾文藝,2019(19):119-120.
[12] 劉雨柯,駱瑋.攝影技術與藝術關系的再思考[J].藝術科技,2020,33(1):113-114.
[13] 彭宇冰,駱瑋.東方美學下的王家衛電影[J].大眾文藝,2019(22):196-197.
[14] 吳歆悅,李雪艷.藝術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15] 淺析文化思想的繁榮對美術作品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21):125-126.
[16] 盛家琛,張寧.淺析攝影對印象派繪畫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52-53.
[17] 張寧,李蕙廷.《綠皮書》主題內涵之解讀[J].大眾文藝,2019(24):182-183.
[18] 沈詩琪,駱瑋.淺談光影在攝影表現力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08):20-22.
[19] 張寧,李君嫻.從《綠皮書》看當下美國黑人的處境[J].大眾文藝,2019(23):188-189.
[20] 劉雨柯,駱瑋,熊仁國.淺敘靜物攝影的表現手法——以女性玻璃器皿化妝品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1(03):36-37.
[21] 代兆鳳,王振平.從受害者到加害者——電影《小丑》中“小丑”的創傷解讀[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0,29(09):55-58.
[22] 張寧,華陽.自媒體影響下的中國主流電影發展趨向[J].大眾文藝,2019(08):141-142.
作者簡介:吳燕烜(2001—),女,福建廈門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賈文婷(1989—),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指導老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