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香玉
摘? ? 要:中俄兩國是上海合作組織的主導國,兩國的教育合作會加速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的教育交流并促成歐亞區域統一教育空間的形成。然而,受歷史文化、教育背景、國際環境變動的影響,中俄兩國的教育合作與交流也面臨著較大挑戰。因此,中俄兩國應加快教育合作的機制化建設,促進上海合作組織大學的進一步完善,解決尚存的課程建設及學分轉換等現實性問題,以此充分發揮中俄兩國在上合組織框架下的教育引領作用。
關鍵詞: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中俄教育合作;優先方向;前景展望
中圖分類號:G64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7-0037-03
教育作為衡量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在國家發展中不斷被重視。中國與俄羅斯互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加強教育合作是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這不僅能使兩國在教育領域取長補短,也能完善和發展本國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增強各自教育領域的軟實力競爭力。
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作為當今世界幅員最廣、人口最多、前景可期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在歐亞地區乃至全球事務中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上合組織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傳統安全與經濟合作,也包括人文領域的合作,其中教育合作就是人文合作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不僅是各成員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大家庭”和睦關系的重要條件[1]。而中俄兩國作為上合組織的主導國,在上合組織框架下加強教育合作,勢必會促進上合組織教育的一體化,培養更多的高層次人才,為區域發展添磚加瓦。如今,在上合組織平臺下,中俄教育合作也在持續推進,高效運行。官方與民間、政府和學界有機配合,打造了歐亞教育合作的新路徑。
一、上合組織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回顧
2006年,上合組織成員國的代表在第一屆教育部長會議上共同簽署了教育合作的協定《上海合作組織
成員國教育合作協定》。這份協定從法律層面上保障了上合組織開展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基本內容與范式。在這份協定中具體規定了以下教育合作內容:開放教育信息、互換改革經驗、進行師生交流學習、互相學習教育法規、鼓勵和組織學生相互參加學科競賽和聯合活動、交換教育項目、互認學歷學位證書、加強學生社團合作等。
在上合組織框架下的教育合作開始高效并具有建設性地開展,尤其體現在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以下簡稱“上合組織大學”)構想的提出與實施。上合組織大學的構想首次由俄羅斯總統普京于2007年提出,并得到了與會成員國的支持與認可。上合組織大學是成員國高校之間的非實體合作網絡大學,是在上合組織成員國現有高校校際合作的基礎之上,搭建的具有共同教學大綱的教育機構網絡[2]。其主要任務是構建統一的教學空間和促進教育一體化進程,擴大各國大學生、研究生和教育工作者的交流規模,互相學習先進的教育方法與手段,以期為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發展儲備精英力量。
2008年,上合組織成員國代表又簽署了《上海合作組
織成員國教育部關于為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大學采取進一步一致行動的意向書》,并于次年確定了上合組織教育合作的五個優先合作方向,包括區域學、生態學、能源學、IT技術和納米技術。首次遴選出的項目院校共有53所,到2010年隨著教育合作規模的擴大,參與上合組織教育合作的項目院校增加到62所。2011年,上合組織成員國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上合組織成員國“教育無國界”教育周。在此次教育周上,62所項目院校的校方代表共同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大學章程》,從而使上合組織大學的管理更加規范、教育運行更加穩健,可以說這份文件搭建了上合組織大學的法律框架。
2012年10月,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舉辦的“上合組織成員國第四屆教育部部長會議暨第二屆大學校長會議”上,在中方校長的推動下,其余成員國同意將上合組織大學的人才培養層次從單一碩士研究生擴大至本科生學歷。另外,此次會議還倡導要在上合組織大學的框架下進一步擴大教育合作領域,開啟以人才培養合作為基礎的科研高水平合作,致力于將上合組織大學框架的教育合作變成集教育、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合作。截止到目前,上合組織大學的培養方向已經拓展到七個領域,涵蓋了區域學、教育學、經濟學、能源學、生態學、IT技術與納米技術。在上合組織大學框架下接受教育并順利完成學業目標的學生可以獲得上合組織大學和相關項目院校頒發的學歷證書。
二、中俄在上合組織平臺框架下開展教育合作的
現狀
目前,中俄兩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已經在安全、政治、經濟和外交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為兩國繼續在上合組織框架下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第一,兩國在上合組織平臺下開展教育合作是兩國教育走向國際化與現代化的要求。第二,在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背景下,繼續加強基于上合組織平臺的教育領域的合作是順應兩國發展的總趨勢,是兩國未來在教育領域守望相助、合作共贏的體現。第三,中俄作為上合組織的主導國,教育合作的成功可以為其他成員國之間開展更進一步的教育交流樹立典范,從而真正地構建上合組織統一的教育空間。
上合組織大學中方校長委員會主席孫玉華強調:“高校在推進各國互聯互通中扮演著民間大使的角色。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積極推進上海合作組織大學的發展,是為各成員國培養未來各國合作建設和友好往來的棟梁,對上合組織成員國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3]尤其是對中俄兩國,教育合作可以實現雙方教育的優勢互補,增強各自的教育軟實力。如今,在上合組織平臺框架下,中俄教育合作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具體體現在完善的管理機制、有效的工作機制、常態化的學生交流等方面。
(一)中俄雙方推動上合組織大學管理機制的完善,確保工作有效進行
為了更好地管理上合組織大學項目院校間教育交流合作,根據《上海合作組織大學章程》的規定,在上合組織大學框架下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教育協調委員會;監察委員會;上合組織大學校長辦公室(秘書處);專家委員會。除了上述基于上合組織大學平臺建立的管理機構外,中方還單獨成立了自己的管理機構和研究中心。2013年,“上海合作組織大學研究中心及基地”在大連外國語大學正式成立,這推動上合組織大學走向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國際教育聯盟之路。
(二)中俄率先開啟本科生教育的聯合培養,努力
拓寬教育交流層次
除了研究生層次的教育合作,中俄還開啟了本科生教育的聯合培養。例如,作為上合組織大學項目的中方院校之一,大連外國語大學于2013年首次啟動本科生招生試點工作,并計劃面向2013級俄語新生招收30人[4]。目前,大連外國語大學和莫斯科國立大學、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新西伯利亞國立技術大學等都建立了長期友好教育交流與合作關系。從參與上合組織大學的學生數量來看,俄羅斯高校和中國高校的學生參與程度最高。
(三)中俄項目合作高校參與的專業合作最為多樣
目前,中國和俄羅斯是上合組織大學項目中參與培養方向最齊全的兩個成員國。兩國在上合組織大學的七個合作領域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尤其針對碩士研究生,其培養方式與培養規模已漸成體系[5]。中國著名學府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都參與其中。俄羅斯排名前列的高校如莫斯科國立大學、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烏拉爾聯邦大學也是上合組織大學的項目合作高校,并且這些高校一直都與中國高校保持密切的教育往來。中俄兩國著名高校參與到上合組織大學項目中,一方面為上合組織大學的教育培養提供了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和教育保障,另一方面也為上合組織大學輸送優質的教育生源,從而為中俄兩國儲備了適應行業發展的精英力量。
(四)中俄積極參與上合組織大學的運行機制,促進項目高校的交流與合作
上合組織大學的運行機制包含官方和民間兩部分。官方運行機制由上合組織成員國的教育部長會議、教育專家工作小組會議組成。民間部分由上合組織成員國的高校代表組成的“校長論壇”和“教育無國界”教育周組成。無論是官方運行機制還是民間運行機制,都極大地促進了上合組織成員國高校間的教育合作與交流。
歷經十幾年的發展,上合組織大學在培養學生及科研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化組織。基于上合組織平臺,中俄的教育合作范圍與深度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回顧以往的中俄教育交流合作,雙方培養的重點基本都在俄語語言文學、藝術等人文社科方向,而在一些新興前沿學科如“能源”“納米”等,兩國的教育交流頗為欠缺。除此之外,中俄教育合作不再單純地依靠國家主導、高校對接,現在基于上合組織平臺,中俄教育合作開始納入區域教育一體化的空間,這極大地增強了兩國在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力。
目前,上合組織大學在中俄兩國的主導下逐步發展成具有本組織特色的高等教育合作網絡,在推進國際教育合作和區域教育一體化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發展路徑。上合組織作為年輕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其發展機制有待完善,因此中俄兩國基于上合組織大學平臺的教育合作必然面臨著不少挑戰和問題。
首先,從經費的來源渠道角度講,經費基本來源于官方撥款和學生自費,大大降低了項目院校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其次,授課語言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上合組織大學規定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和俄語。但是漢語和俄語都不是可以速成的語言,所以單純地將漢語或者俄語作為授課語言,會極大地增大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尤其是對一些未曾學過漢語或者俄語,或者只是學了一年預科的學生來講,直接開授專業課程,無疑會使課程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課程的安排與對接在現實操作中總是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更好地溝通與調節,是中俄雙方項目高校都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后疫情時代,面對學生的跨國交流,中俄雙方都缺少極佳的應對措施與妥善的處理方案。因此如何建立教育防控監管應急措施也是中俄雙方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上合組織大學框架下中俄教育合作的前景
展望
上合組織是擁有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區域性組織,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力。上合組織的未來發展離不開中俄這兩個大國的通力合作。隨著上合組織在國際事務中不斷擴大影響力,其作用和地位也不斷地得以提升和凸顯。目前,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合作已經從傳統的經濟安全領域延伸到人文領域。教育又是上合組織未來關注的重點,因此兩國政府勢必會為上合組織大學的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在制度和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
上合組織作為與時俱進的區域性合作組織,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上升空間。上合組織大學開設的所有學科不同于傳統學科,均具有前瞻性,無疑有益于中俄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中俄兩國的教育體系雖然有所區別,但是目前兩國教育合作的規模卻空前壯大,所以求同存異謀發展是兩國教育合作的出發點。中俄兩國開展教育合作的歷史實踐表明,只要存在共同的教育目標,尋找合適的對接與協調方式,就可以充分發揮兩國的教育實力,提高教育培養質量。并且隨著上合組織大學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其未來的教育體系也將更加健全與完善。成員國也將繼續積極落實《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教育合
作協定》,擴大教學科研人員交流規模,聯合培養高素質人才;項目合作高校將本著相互尊重原則,在師生交流、聯合科研、學術訪問、語言教學、職業教育、青少年交流等領域積極開展務實合作。
上合組織大學從建立之初就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關注與支持。在上合組織大學發展的初始階段,中國政府針對所有來上合組織大學留學的學生提供了中國政府獎學金,這是上合組織大學穩步推進的重要力量。目前中俄關系到了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為促進中俄教育合作邁向新的臺階,中俄兩國政府會在名額設置、獎學金發放以及招生政策中給予對方更多的支持。另外,參與上合組織大學的中方和俄方項目高校都是兩國頗具影響力的高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源質量,從而為上合組織大學邁向高水平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3年在西安舉行歐亞經濟論壇時,歐亞經濟論壇副秘書長汪濤在歐亞經濟論壇西安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上合組織是歐亞經濟論壇的發起人,本屆論壇在民生領域合作中有一個項目,就是上合組織大學將落戶西安[6]。如果這個計劃在未來順利實行的話,那么中俄兩國項目院校間的交流合作將會更加通暢。中俄兩國的學生將會更加自由地享受雙方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學分轉換、培養方案的對接將更快且有效地進行,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目前,上合組織大學在中俄兩國的主導下已經走過10多年歷程,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本組織特色的高等教育合作網絡,在推進國際教育合作和區域教育一體化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發展路徑。基于上合組織平臺的中俄教育合作必須統籌兼顧,這需要中俄兩國精準施策,共同完善合作機制,解決目前的教育合作困境,從而提升兩國教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水平。
參考文獻:
[1]許濤.青島峰會后的上海合作組織:新職能、新使命與新挑戰[J].俄羅斯學刊,2018,8(6):5-21.
[2]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中方校辦.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中國)[EB/OL].(2020-05-30)[2020-09-30].http://www.usco.edu.cn/CHS/dxgk/.
[3]上合組織大學:搭建心橋的民間大使[EB/OL].(2017-06
-11)[2020-10-09].http://news.gmw.cn/2017-06/11/cont-
ent_24750916.htm.
[4]辛敏娟.上海合作組織大學首招 30 名本科生[N].半島晨報,2013-06-15(A6).
[5]Ефремова Л. Н., Федоров? Р. Г. 10 лет университету
Шанхайск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основные рез-
ультаты работы[J].Вестник РУДН(Серия:Всеобщая ист-
ория),2017,9(4):363-369.
[6]付亞娟.上合組織大學有望落戶西安[N].華商報,2013-
09-18(A14).
■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