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籠是聞名全國的特色美食。而在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有1名家庭醫生被當地居民親切地稱為“小籠醫生”。他是上海市首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科醫生,畢業后就來到南翔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工作。他扎根社區衛生服務站,用親和的態度、精湛的醫術為1 900余名簽約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務,使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為周邊居民就醫診療的第一選擇。他為特殊人群提供上門醫療照護,讓失獨家庭重燃生活希望,讓雙盲老人擁有健康保障。他就是中心“有型”“有餡”“有資”“有味”的“小籠醫生”徐冬建。
中心成立于2007年,于2012年11月遷建至嘉定區民主街,建筑面積4 300 ㎡,轄1個分中心、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3個村衛生室,為約17萬常住居民提供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為一體的綜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有在崗職工182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62名,副高級職稱12名,中級職稱73名,碩士研究生25名。近年來,中心先后創建成為上海市文明單位、陸瘦燕針灸傳承研究中心(嘉定分中心)、同濟大學醫學院全科醫學教學基地、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和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等。
中心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擴大家庭醫生制服務影響力,以“讓醫生走進家庭,讓家庭擁有醫生”為目標,打造具有南翔特色的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竭誠為轄區內居民提供優質的社區衛生服務。
1 “小籠醫生”之“有型”
2015年,南翔鎮啟動了新一輪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靜華社區衛生服務站即為建設站點之一,主要為轄區內3個居委約10 000名社區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徐冬建主動請纓,下沉靜華社區衛生服務站并成立了“徐冬建家庭醫生工作室”。工作開展伊始正值酷暑時節,前來問詢和就診的居民非常少,徐冬建變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通過參與樓組長會議和社區便民活動開展健康宣教,借居委信息平臺發送健康信息等各種渠道宣傳家庭醫生服務。一段時間之后,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知曉了站點、了解了家庭醫生服務,成為了徐冬建的簽約服務對象。
隨著簽約服務量的增加,徐冬建發現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功能無法完全滿足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經過思考后,他增加了兩項特色服務。一是代配藥,中心有、服務站沒有的藥物,徐冬建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為患者去中心配藥,并先行墊付費用;二是轉運血液樣本,對于需要定期檢測血液生化指標的居民,在服務站就可以抽血,由徐冬建將血液樣本轉運至中心檢驗科,并為居民取回檢測報告。目前,靜華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日均服務量突破200人次,累計開具延伸處方2 000余張,患者的就醫獲得感和滿足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2 “小籠醫生”之“有餡”
中心家庭醫生均采取競聘制上崗,在聘的36名家庭醫生中,16名具有研究生學歷,11名為副主任醫師,人才實力雄厚,徐冬建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工作中,徐冬建發現養老院老年人的慢性病控制情況優于社區居家老年人,就利用科研特長成功申報了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立項課題《老年慢性病患者依從性與疾病污名感關系研究——以高血壓為例》,目前課題已順利結題,相關論文已在《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發表。
作為家庭醫生,徐冬建所提供的服務就像小籠包一樣,內“餡”豐富。由他參與試點的嘉定區全新“3+X”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正在推廣中。“3+X”由1名家庭醫生、1名健康管理師、1個區域家庭醫生服務管理中心和若干個服務支持中心構成。家庭醫生為健康服務核心,針對居民的健康需求整合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社會資源,實施綜合、連續、全程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師為專業服務助手,輔助完成簽約服務工作;區域家庭醫生服務管理中心為服務鏈接,強化服務支持工作;服務支持中心為支撐,完成對重點服務人群的某些專業服務,作為簽約服務的必要補充。徐冬建和健康管理師組成最小服務單元,從掛號分診、基本信息采集、健康評估到提供健康管理方案、定期隨訪、為患者預約門診的工作流程形成了完整的健康管理閉環。
3 “小籠醫生”之“有資”
2018年,中心正式掛牌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依托同濟大學醫學院的技術力量打造醫、教、研為主體的發展平臺,徐冬建因此獲得了赴德國進修的機會,在了解了德國家庭醫生診所模式后,他對“家庭醫生小法人”有了全新的認識和體會,并將參訪中的學習感悟運用到工作當中,主動思考和創新工作方式。
在家庭醫生簽約工作推進過程中,功能社區簽約一直是難點問題。徐冬建在工作實踐中提出了“幼兒園雙簽約”模式,即轄區幼兒與家庭醫生簽約后,再與1名中醫醫生進行綁定簽約,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為簽約幼兒的健康保駕護航。這種創新的簽約模式獲得了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認可,推動了功能社區簽約服務工作的開展。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初期,居家排查工作是重點工作之一,而疫情防控最大的挑戰就是轄區流動人口多,不利于防控管理。為此,徐冬建與多方資源緊密協作,形成了“家庭醫生+村工作人員+民警+志愿者”四方聯動模式,由家庭醫生牽頭建立微信工作群,負責轄區疫情防控,村工作人員負責返滬人員情況上報,民警負責疫情相關突發事件處理,志愿者負責隔離對象生活管理,通過高效的合作模式完成了疫情防控管理工作。
4 “小籠醫生”之“有味”
“有味”,指家庭醫生的人情味和鄉情味。在與徐冬建簽約的社區居民中有一對雙盲夫婦,兒女不在身邊,因為視力的原因也無法前來工作室就診。徐冬建每周上門服務,為老人檢測血壓、血糖指標并配送藥物,使老人的健康狀況逐漸得到改善。有一次,徐冬建發現老人雙下肢水腫,血壓特別高,就為其安排上門采集血液樣本,檢測結果顯示老人腎功能異常,便立即通過就醫綠色通道將其轉診至嘉定區中心醫院腎臟內科,最終老人得到了及時治療,轉危為安。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徐冬建曾兩次帶隊駐扎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在每批集中隔離人員入住前,他都會親自檢查每一間客房,觀察有無細節上的疏漏。他總說,從國外回來進入到隔離點的,都是期盼了很久想回家的人,我們要盡力確保他們的隔離生活順順利利。
徐冬建是所有大學同學中唯一選擇成為家庭醫生的人,當留在大醫院的同學搶救患者時,他在為老年人做健康評估;當留在國外的同學在實驗室收集數據時,他在居民家里送醫送藥。社區衛生工作雖然平凡,卻很有意義,徐冬建牢記健康使命,做南翔居民“有型”“有餡”“有資”“有味”的小籠醫生。
中心始終秉承“愛心、和諧、品質、卓越”的理念,以“立足社區、面向家庭、優質便捷、綜合服務”為工作方針,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打造服務品牌,深入社區送醫送藥送健康,為社區居民的健康保駕護航,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