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他敢于挑戰,為人處事秉承不放棄、不拋棄的“馬拉松”精神;他鍥而不舍,從1990年開始便聚焦對小腸移植進行深入研究,1994年完成亞洲及中國首例臨床小腸移植,此研究成果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醫藥科技新聞”;他堅韌不拔,逐漸掌握了小腸和胰腺器官移植、腸衰竭和營養支持等方面的“話語權”;他勠力同心,帶領團隊積極開展糞菌移植治療等各項新技術,提出克羅恩病圍手術期之家的概念,提倡術前通過專業的營養支持治療達到良好的手術耐受,從而加快術后的康復……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九院)普外科主任李幼生。
《上海醫藥》:外科與其他學科不同,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有熟練的操作技能。都說“手巧”是對外科醫生的最高贊美,請問您是如何練就自己的手術技能?
李幼生:我認為,熟練的手術操作技能是對一名外科醫生的基本要求。這項技能不可或缺,而且沒有捷徑,必須要自覺加強練習。在醫學院的時候,對外科系的學生而言,解剖學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在工作中,我同時也要求團隊成員對生理、生化、病理都有較好掌握。為什么呢?因為來到我們科室就醫的患者,很多都是已經經歷了很多次手術,同時可能伴隨著腹腔感染這些癥狀的存在。這樣的患者腹腔打開,可能早就不是解剖學中所教學的樣子。
扎實的基礎理論功底、熟練的手術操作技能,這些都還不夠。在我看來,更加需要鍛煉的是醫生的臨床思維。作為一名臨床醫生,診斷的基本功,實事求是的態度、邏輯思維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患者是醫生最好的老師,高度重視臨床實踐,從實踐中學習,從實踐中積累知識,最終得到思維的訓練,能力的提升,是我們科室臨床教學的一大特點。遇到復雜的病情,醫生對疑難手術的處理方案,往往比手術操作本身更為重要。
鑒于臨床思維培養的重要性,科室要求年輕的醫生都要到重癥監護室鍛煉半年以上。培養清晰、嚴謹、高效的思維方式,有助于青年醫生更快、更好地成長。在重癥室鍛煉過后,無論是處理過程的果斷干脆,還是考慮問題的思維全面性,都得到了顯而易見的提升。
《上海醫藥》:李主任參與的“腸功能障礙治療”研究成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我國科技類最有含金量的大獎。您擅長疑難、復雜及危重胃腸道疾病的外科治療與營養支持, 您為何選擇腸道疾病作為您的研究領域?
李幼生:2011年,我的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黎介壽團隊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腸功能障礙的治療”獲得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個研究項目我也參與其中。這項成果,確立了腸功能障礙全系列針對性治療的標準和規范,創新發展了傳統戰創傷腹部外科治療新模式,使我國腸功能障礙治療的整體水平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器官移植是當代醫學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整體醫學水平的重要標志。而小腸移植,更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困難、患者長期存活率最低的手術。我的老師黎介壽院士被譽為全世界研究腸道疾病時間最長的人,我也以此作為我的研究方向,在腸移植、腸外與腸內營養支持、腸胃外科的復雜性疾病和腸胃手術后疑難并發癥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疑難、復雜、危重,這三個詞我們可以單獨來看。疑難,是指其他醫院不做的,我們醫院做;復雜,是指一兩次手術可能無法解決的病例;危重,是指需要聯合重癥醫學等多學科一起合作開展治療。任何一個詞都不容我們忽視。我喜歡有挑戰的工作,認準方向后即便前進的路上充滿了困難,也甘之如飴。曾經有一個腎移植患者,送來我們醫院的時候已經在原來醫院告別儀式都舉行過了。最開始我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是沒有到最后一刻,我們始終不拋棄、不放棄。經過我們科室團隊的奮力救治后,最后化險為夷,病人終于逃離了“鬼門關”。
《上海醫藥》:注意到李主任也關注加速康復外科的發展,為何近幾年您會聚焦這個領域?
李幼生:手術的目的是去除病灶、修復組織與重建功能,是機體先經過病變所造成的損害后,再一次接受治療所致的創傷、應激,然后進入到修復、康復的階段。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主要是盡力降低手術治療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加速病人的康復。早前,黎院士曾經就一直強調不要只關注手術的數量,要更關注手術的質量。在我們接收的患者中,已經經歷了四五次手術的是司空見慣的。我們除了要盡力地完成手術的治療,同時也必須重視康復的重要性,這對于患者之后的生活質量的恢復至關重要。
在ERAS開展過程中,多學科協作也非常重要,只有在相關學科的合作下,才能夠保證診療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的并發癥,確保醫療安全。
《上海醫藥》:九院普外科有十大特色,李教授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分別有哪些方面的特色嗎?
李幼生:我們醫院普外科自開院初期至今,已有近 100年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科室已具備了雄厚的實力和強勁的發展態勢,是國家普外科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上海首批專科醫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中國醫師協會腹腔鏡外科醫師培訓基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外科學(普外科)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培養單位。已形成了胃腸外科、肝膽胰外科、減重與代謝外科、疝和腹壁外科、甲狀腺乳腺外科、肛腸外科、重癥醫學與胰腺炎、內鏡、腸外腸內營養支持等十大特色專業。在腸瘺與腹腔感染、炎癥性腸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腸梗阻、短腸綜合征、肥胖合并睡眠呼吸暫停、重癥監護、疝與腹壁缺損和門靜脈高壓癥等方面的診治這些年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部分亞專業或疾病治療已達到國內較為領先水平,并廣泛開展了炎癥性腸病、胃癌、結直腸癌、放射性腸炎、頑固性便秘、減重代謝、肝臟腫瘤、膽總管結石、胰腺腫瘤、甲狀腺腫瘤、乳腺腫瘤等普外科疾病的規范化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
《上海醫藥》:您是黎介壽院士的得意門生,現在您自己也成長為一名醫教研多手抓的科室主任。您在教學中有怎樣的風格?在您學生眼中,您是什么樣類型的老師?
李幼生:我鼓勵我的所有學生要敢于挑戰,要勇于超越,超越自己,超越師長。我總是和我的學生說,你們一定要超越我,因為時代在前進,醫學在發展,你們必須時刻保持學習的能力,時刻跟進時代的步伐。我在錄取研究生的時候,對學生的要求,主要看思考問題的方式。我提出一個病例,如果這個學生分析病例的時候將很多方面都考慮到,如并發癥預防和治療等,我就認為達到了我的要求。作為黎院士的學生,1994年,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亞洲及中國首例臨床小腸移植。黎院士言傳身教,總是毫無保留地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作為黎院士的學生,我也希望能將這份傳承履行致遠。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勇于挑戰,才能遇見更優秀的自己。向未知挑戰,向平庸挑戰,向陳規挑戰……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年代,愛好挑戰的李幼生前行的步伐從容不迫。
李幼生: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師從著名的普外科學專家黎介壽院士。側重于危重、疑難及復雜的胃腸疾病的外科治療,兼顧胃癌、腸癌的微創手術治療。治療的主要疾病包括腸瘺與腹腔感染、克羅恩病、放射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梗阻、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及短腸綜合征等。在國際上第一個用腹腔鏡治療慢性放射性腸炎。粘連性腸梗阻腹腔鏡治療及短腸綜合征延長術技術領先。近年來加強了少見病因的腸梗阻如腹繭癥、結核性腸梗阻的研究與外科治療。在嚴重的腹部創傷、腹腔開放與腹壁重建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國內首次采用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大范圍腹壁缺損,應用損傷控制性外科新理念提高了嚴重多發傷的救治成功率。合理規范應用腸外腸內營養,提高疑難復雜胃腸患者手術成功率,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縮短了住院時間,減少了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