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益
王超是大學二年級學生。前不久,學校發動暑假留校師生無償獻血,他作為班長,積極參與,帶頭獻了400毫升鮮血。獻血后,他高興地把這個消息通過微信告訴媽媽。沒想到媽媽很擔心,還心疼地責怪他:“怎么一下就獻出那么多血?身體受得了嗎?多傷‘元氣啊!”
像王超媽媽這樣擔心獻血會傷害身體的人不在少數。在民間甚至流傳著“還沒有結婚的人不能獻血”“人過三十不宜獻血,否則易患高血壓或貧血”等說法。這與許多人對獻血知識了解不夠,特別是在認識上存在誤區有關。事實上,以上關于獻血的擔心是多余的,也完全沒有科學依據。適量獻血不僅對自身無害,而且還是一件利國、利民和利己的大好事。
血液循環流動于遍布全身的血管系統中,主要有運輸養分、氧氣,運出二氧化碳等廢物,調節體溫,防御病菌,修正機體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等功能,被譽為“生命之河”。人體內血液總量約為體重的8%。一個體重50千克的成年人,總血量約為4000毫升。正常情況下,體內血液有約80%在心臟和血管里循環,負責維持全身組織器官各種正常生理功能。另外約20%的血液則儲存在肝、脾等“貯血庫”中以備人體急需。當人體失血如外傷、獻血,或劇烈運動后,這些儲存的血液會迅速釋放出來補充,以保持足夠的循環血容量。
人體內的血細胞是在不斷進行新老更替的。即使不獻血,每天照樣會有一定數量的血細胞衰老死亡。造血器官會將新生的血細胞及時補充到血液里。研究證明:如果失血量不超過總血量的10%,則可通過自身調節很快得到恢復。適量獻血后,除體內“貯血庫”里的血液會及時釋放出來補充外,機體血容量暫時減少也會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代償性地增加各種血細胞的生產,從而使血液在2周內得到復原。可見,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完成適量獻血——200~400毫升,很快就會得到補充,是完全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
正常成年人適量獻血不僅無害,還有益自身健康。這是因為,人在獻血后因血液黏滯度和比重適當降低,可使血液流速加快,腦血管流量隨之增加,供氧量加大而使人感到頭腦清醒、記憶力增強,且身體顯得輕松靈活。有專家曾對127名多次獻血者、87例高血壓者、60例缺血性腦卒中者進行血液流變學的對照研究,結果表明:獻血對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具有積極作用。芬蘭、英國和美國的科學追蹤觀察也發現:獻過血的人發生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的概率,大大低于未獻血者。
特別是堅持長期適量獻血的人,由于骨髓等造血器官不斷受到外來因素的激發,始終保持旺盛的造血功能,給身體輸送新鮮血液,因此血液中年輕血細胞的比例明顯高于未獻過血的人。這種質量上的優勢,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有利于清除、吞噬、殺滅侵入體內的病菌及毒素,減少或避免機體遭受相關疾病的危害,可使組織器官相對年輕而富有活力。
有醫學專家曾對66歲以上的332名獻血者,與同年齡、同性別的399名未獻血者進行前瞻性對照研究,結果顯示:獻血組平均壽命為70.1歲,高于未獻血組的 67.5歲; 獻血組的存活率為67%,高于未獻血組的40%;獻血組的死亡率為33%,低于未獻血組的60%;獻血總量較多者,其存活年齡較長。可見,堅持長期適量獻血的人,身體更健康,壽命也更長。
無償獻血能夠救死扶傷,挽救他人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獻血者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和稱贊,心中自然而然地會涌起一種欣慰之感。同時,一個人堅信自己活在世上對他人有利,對社會有益,就會消除自卑感,增強對生活的自信心,使人生更加充實、快樂。科學家發現: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思想和行動,可使人心理狀態獲得平衡,有益于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的建立和完善,并通過神經、體液、內分泌系統,把大腦、全身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維持在最佳狀態。
為了實行規范獻血,《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于199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國家提倡18周歲至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所謂自愿無償獻血,就是健康成年人不計報酬、誠心誠意地獻出自身少量血液(一般為200毫升,最多不超過400毫升,兩次獻血間隔期不少于6個月),去挽救他人生命的高尚行為。推行無償獻血法,保障血源質量,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無償獻血者用自己的鮮血延續、挽救了他人的生命,體現了珍惜生命、友愛互助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