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麻醉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外科手術的發展。目前,麻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也得到了絕大多數患者的認可。但是,當兒童患病必須依靠手術來解決時,家長們依舊會擔心因為使用了麻醉,而對孩子的智力發育造成不良影響。那么,兒童在手術時進行全身麻醉安全嗎?會留下后遺癥嗎?
麻醉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局部麻醉,另一種是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僅對需要做手術的部位完成注射麻醉劑即可,患者在手術時處于清醒或半清醒的狀態。全身麻醉顧名思義是通過麻醉技術,令患者在“沉睡”中接受手術,并能夠安全地蘇醒。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麻醉就是給人注射一針麻醉劑,令其“睡覺”以方便手術。這種看法并不正確。尤其是對于小兒麻醉來說,并不是簡單地“打上一針”,而是通過麻醉技術,讓孩子處在一個舒適、無痛的狀態下接受手術治療。這個過程很復雜。“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是得到醫學界公認的一句名言。麻醉醫生不僅要確保患兒在手術期間呼吸平穩、血壓穩定、肌肉放松,更要保證其生命安全,所以必須熟練掌握如病理、生理、藥理、內科、外科、麻醉等學科的知識技能。
正常情況下,局部麻醉是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和生長發育的,爭議性最大的是全身麻醉。民間一直有傳言說孩子“打了全麻”會變傻,這并非空穴來風。手術時間超過3個小時,或者需要多次進行手術的話,“全麻”的確存在風險。
如果手術時間不超過3小時,并且只需要進行1次手術,實施“全麻”對孩子的身體傷害是微乎其微的,不會影響其智力和身體發育。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做過此類的研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醫學博士認為:“該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在嬰兒期單次、短暫接觸全身麻醉,對神經發育無害。”所以,家長朋友在孩子需要接受麻醉時不要太過擔心。
201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曾發出過一項“藥物安全通告”,指出:3歲以下嬰幼兒、第三孕期(妊娠第8~10孕月,即妊娠晚期)孕婦接受手術或醫療操作期間,重復或長時間使用全身麻醉藥或鎮靜藥,可能影響小兒腦發育。但事實上,FDA不是管臨床的,也沒有權利指導臨床。很多頂級科學期刊曾發表文章來探討這個問題。目前,并沒有產生有足夠說服力的證據,來推翻現有的臨床實踐。
麻醉最大的危險在于窒息和缺氧,從而導致患者大腦受到損傷。由于兒童的身體各項器官都在發育中,還不夠完善,身體代償功能不如成年人,進行麻醉的風險確實會比成年人高。所以,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會著重對患兒的呼吸功能進行監測和維持,以保證其安全。隨著醫學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麻醉過程中的各項監測技術均較為完善,可以幫助醫生確保患者安全。
此外,現在的麻醉劑有三大優點,第一,療效快;第二,副作用低;第三,可以迅速地排出體外。麻醉劑的作用是在短時間內關閉人體的神經感知傳導系統,在一定時間后則會通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這是個可逆的過程,麻醉劑在人體中不會停留過長的時間。因此,一般來講,除非手術需要,患兒從麻醉劑中恢復的過程很快,不會造成智力損傷。
很多家長認為局部麻醉比全身麻醉的安全性高,不想讓孩子進行“全麻”手術。其實,選擇哪種麻醉方式要根據孩子的病情和手術方式來決定。一般情況下,兒童進行手術都應選擇“全麻”。這是因為,成年人無法體會兒童對于手術的恐懼感。他們可能根本不清楚醫生在做什么,因此很可能發生哭鬧,干擾手術。為了保證患兒能夠順利地接受手術治療,最好選擇“全麻”手術。隨著醫學的發展,麻醉科學理論、藥物和設備等已十分成熟,即便是剛出生的寶寶都可以接受麻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兒童年齡越小,身體的承受力和抵抗力就越弱,各項器官的發育越不夠完善,進行麻醉也越困難。因此,如果孩子所患疾病對身體健康不會造成重大威脅,可以擇期手術的話,家長可咨詢醫生的專業意見,將手術推遲至患兒3歲后。如果病情十分緊急,直接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必須立即或者限期完成的手術,則應遵醫囑實施“全麻”后手術。不麻醉而直接實施手術是非常“殘忍”的,而對孩子進行局部麻醉除無法順利完成治療外,也會對其造成難以磨滅的痛苦記憶,并有可能引發應激綜合征。
家長需要做的是,在手術前幾天讓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補充營養,避免其受涼感冒和發燒,讓孩子的身體處于最佳狀態,并積極地配合好醫生的各項工作,如實地把孩子的既往病史、過敏史告訴醫生。在手術進行前要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是否允許進行手術。為避免孩子過度緊張和恐懼,家長應全程陪護,注意安撫其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