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雯雯
摘 要: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之年,也是我國建成紡織服裝強國的關鍵之年。年初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外貿出口產生了較大影響,其中紡織服裝業的出口情況較為慘淡,外貿紡織服裝企業由此陷入出口困境。利用紡織服裝出口數據對比,分析新冠疫情沖擊下我國該行業出口的現狀,并分別從政府和企業兩個角度探究討論應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風險的策略,提供解決危機的思路。
關鍵詞:疫情;紡織服裝;出口貿易;數字貿易平臺;創新型供應鏈
中圖分類號:F75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8-0122-03
2020年,當全國人民奮力奔小康時,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降臨,并迅速席卷全球。隨著疫情的加劇,我國的外貿尤其是紡織服裝的出口受到國內外疫情雙重挑戰和沖擊,舉步維艱。如今,我國需要對疫情后的紡織服裝業進行分析,以促進紡織服裝業的健康發展。
一、我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現狀
紡織服裝行業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當經濟繁榮的時候,紡織服裝業欣欣向榮,我國的紡織行業在全世界的紡織服裝中,不僅生產規模是最大的,產業鏈和門類也是最完整、齊全的。
但是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的暴發對全球紡織服裝的常規消費需求呈現斷崖式下跌,對我國外貿出口尤其是紡織服裝的出口產生了較大影響,造成了嚴峻挑戰。同時防疫物資需求激增,使得我國在今年三個季度的紡織服裝出口猶如坐過山車,第一季度低迷,第二季度適當回暖,第三季度出口增加,對中國現有的紡織服裝出口走向和結構產生較大影響。
2020年前三個季度,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與去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增長主要來源于紡織品出口的增長,預計未來10個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仍將繼續加大放量。
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在疫情席卷全球,貿易環境對我國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出口金額與去年相比還是有所增加,主要是因為疫情影響下對防疫物資如防護服、口罩等非常規類紡織品出口需求增加,帶動了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除去口罩、無紡布等非常規防疫相關的產品,我國常規紡織服裝出口則整體在前三季度下降一成多。據海關統計,2020年前8個月,我國對俄羅斯、拉美、美國出口下降30%左右,對歐盟、非洲、中東和東盟出口下降20%左右,對韓國、日本出口則下降10%左右。
剔除非常規和常規的紡織品服裝成品外,我國的面料、紗線等半成品的依存度和需求也大幅減弱。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會長曹甲昌介紹,2020年前7個月我國面料出口下降了27%。紗線出口下降了31%[1]。主要是一些從我國進口面料、紗線的國家如孟加拉國、越南、柬埔寨深受新冠疫情的影響,開工率低,需求不足。
面對因新冠疫情帶來全球經濟的衰退,國際貿易環境的復雜和不確定性,國際紡織品服裝的流通和消費正進行著重大改變。我國從政府到紡織品服裝企業都需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共同驅動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二、紡織服裝企業轉變思維、優化方式
(一)轉變經營種類,開發新產品
目前,中國紡織進出口商會曹會長在“2020第八屆中國與亞洲紡織國際論壇”上表示,一方面,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國際市場低迷,紡織服裝的常規產品的訂單推遲和取消現象較為嚴重,新增訂單緩慢恢復,前景不明朗。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剔除防疫物資外的紡織服裝出口需求仍舊下滑,訂單缺失的現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非常規紡織品服裝如防護服、口罩出口猛增,帶動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整體增長。“中國口罩等防疫用紡織品80%以上出口到歐洲、北美、日本和澳新等發達國家市場,拉動了這些市場的整體出口增長。”曹會長表示,受口罩、防護服出口拉動,我國紡織服裝對發達國家出口普遍增長。
這些出口需求轉變的信號也提醒我國紡織服裝外貿公司,應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轉變經營種類,開發新產品。如增加防疫物品的生產,以彌補訂單流失的損失。
雖然目前我國疫情暫時被控制,但是后續影響還是持續的,更何況國外的疫情還持續處于無法遏制的狀態。民眾不僅防護意識會增強,對健康產品、方式也更加關注,因此自疫情后,很多抗病毒織品及服裝也得到了開發,尤其是一些大的紡織服裝公司聯合研制。如,在意大利設計和制造的抗病毒夾克Just5、Diesel和瑞典Polygiene聯合開發的抗病毒牛仔布。我國紡織服裝行企業設計這種布料面對能力和資金的不足,但是可以在行業協會的幫助下,共同出資,研制這類抗病毒技術的紡織服裝,以適應新的消費趨勢,贏得市場。
(二)轉變經營方式,推進紡織服裝業數字化升級
2020年前7個月,我國紡織服裝加工貿易出口下降了31%,主要是疫情導致進口的原材料受到阻礙和國外供應鏈的中斷。但是,我國紡織服裝的一般貿易出口增長了9%,跨境電商等貿易方式出口卻增長了12%。疫情加快了線上交易的蓬勃發展,新興的出口貿易方式如跨境電商逆勢加速增長。
隨著三十多年前網絡興起,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模式就一直深受數字化的影響。紡織服裝行業具有典型傳統行業的特征,尤其是服裝行業,價值鏈長。它經過上游的紡紗、織布、印染等原材料,接著按照各類主導設計制成各種成衣,再到品牌運營,通過各類銷售渠道,最后通過零售到達銷售者。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商特別是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商控制著各個環節,處于絕對主導位置,導致了企業間的協作信息不對等、信息化程度較低。疫情未出現時,這種模式的弊端還不明顯,但是漸漸顯露了。以阿里巴巴為典型代表的B2B,淘寶、京東、天貓等B2C出現以來,電子商務時代對傳統的百貨行業造成了猛烈的沖擊,分銷渠道徹底被替代,商家直面消費者。對消費者而言可以直接以較前期便宜的價格購買他們所需要的紡織服裝甚至定制,對生產者而言不再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盈利空間增大,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是支撐定制的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條件。
疫情的出現,加快了新型供應鏈出現的速度。即供應商、零售商、品牌和其他部分鏈接起來,將端到端的數據捕獲、可見性的無縫鏈接,從而建立全面的、整合的數字化升級供應鏈平臺。目前,一些紡織服裝品牌以從互聯網獲得的大數據來洞察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以新媒體的創意互動為載體,定制品牌和效益合為一體的數字化銷售,將傳統品牌擁抱數字化升級轉型成為可能,如波司登羽絨服。
鼓勵企業加快應用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的技術,推動紡織服裝的數字升級速度,推進紡織服裝行業智能化的改造,發展紡織服裝的數字化貿易、跨境電商,盡快搶奪新市場的制高點。
(三)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綜合競爭力
近些年,鑒于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而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于中低端的產品主要以低成本盈利,因而很多品牌都將工廠搬到老撾、越南等東南亞的國家。
我國雖然是紡織服裝產業鏈較為完整的國家,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但優勢產品還是以中低端為主,高端高附加值的產品很少。疫情也顯示,僅僅依靠人工成本低廉的模式是不可持續且脆弱的。因此,需要加大自身的技術和工藝的提升,縮減與高端品牌的差距,向紡織服裝的高端領域快速進軍,提高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綜合競爭力。
紡織服裝產品附加值的增加除了需要提高自身工藝和技術外,營造品牌效應也是相當重要的。
今年8月,政府發文《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0年紡織服裝行業自主品牌建設調查工作的通知》,強調優勢品牌培育的落實,加強企業完善品牌、建立管理體系,增強品牌價值及競爭力;加大“三品”系統宣傳,創造有利市場環境,有效推進我國紡織服裝品牌的壯大發展。
著名國產服裝品牌波司登,以較高的產品質量為前提,旗下多款產品遠銷意大利、法國、美國等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高質高銷量的背景下,為使品牌知名度再上一個臺階,邀請外籍KOL做了一個測試活動,活動在網絡上引起良好反響。
我們要雙管齊下,把紡織服裝的工藝技術和品牌口碑一起提升,最終贏得市場,獲取更多收益。
三、政府加大扶持和引導力度
(一)加大外貿政策的落實力度
今年以來,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商務部、財政部等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近百項穩外貿政策舉措。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中談到,“多渠道支持內銷”“支持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支持企業進一步打開國內市場,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海關總署先后出臺多個文件和多項措施:《關于應對疫情影響促進外貿穩增長的十條措施》《海關支持綜合保稅區發展措施》《海關支持中歐班列發展的措施》等文件和通關“零延時”、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舉措;如財政部發布通知,從2020年4月15日至12月31日,暫免征收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稅款緩稅利息。
我國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屬于中小微企業,面對疫情,最大最終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以及員工工資、機器設備、原材料等等。因此,政府加強引導銀行金融機構支持和重視積極解決中小微實體企業的融資貴、融資不易的問題,加大對這類型企業的房貸力度,以較大優惠力度支持這些企業的生存經營。指導銀行對即將到期的貸款采取展期或續貸,特別建議通過對紡織服裝行業執行貼息扶持的相關政策,從而降低貸款成本。
政府除了出臺這些有關外貿企業出口的新政策,還加強了外貿預警和法律服務的工作,及時準確地更新發布貿易國的投資環境信息,投資合作指南等相關市場信息,積極應對新冠疫情下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尤其是紡織服裝這類彈性系數較大產品的限制。
(二)增大搭建數字貿易平臺的強度
新冠疫情的暴發,讓政府、企業、民眾意識到有效借助外貿平臺特有的優勢。當前,政府引導企業增強對接當前知名數字貿易平臺,如易貝、亞馬遜、環球資源網、阿里巴巴國際站等。同步,建設更多的數字展廳,合理借助云連線、云平臺等網絡新方式將實體展覽轉到線上,線下洽商轉到云上,增強企業參與數字展廳的金額補助,實現企業新訂單的增加,拓寬更多的海外市場[2]。
作為唯一一個基于市場采購貿易搭建的數字化的服務平臺,市采通平臺將小微類型企業實務操作難、出口收匯難等一系列痛點成功解決。到目前為止,市采通這一平臺主要有四大特色服務產品:出口信保、自主收匯、物流管轄、綠色通道。在疫情暴發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該平臺今年的出口實績已達到6.1億美元,服務企業達到900多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這成功體現了增大搭建數字貿易平臺強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當今網絡全球化普及、高速發展的時代。
(三)加快培育外貿發展新模式的進度
在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我們更要以“一帶一路”為框架,做好長期發展的謀劃工作,精準實施相關政策。一方面充分認識到紡織服裝行業產業鏈的全球化的大趨勢,利用國際產業大轉移的發展勢頭,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下,逐步把低端訂單,附加值不高的環節轉移到諸如越南、印度尼西亞等這些東南亞國家。當然,除了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一如既往地實踐包容性增長外,更要注重與法國、意大利這些發達國家建立全球時尚新型共同體。同時,借助進博會,堅持貿易平衡政策,發揮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相對優勢,構建全球具有新格局、新內涵的中國紡織服裝新版圖。
近期,由常熟服裝城、紡織商會和江浙滬皖四省市進出口商會在我國(常熟)服裝貿易高質量發展圓桌論壇期間,發起的“長三角紡織服裝內外貿雙循環發展聯盟”正式啟動。該聯盟宗旨就出口轉內銷、內銷國際化、國內外市場拓寬、內貿外貿雙循環等內容開展推廣和促進工作,賦予長三角紡織服裝行業的內外貿融合發展新模式。
因此,在我國處于百年大變局的時代,在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在全球疫情仍在擴散之際,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首先應做好供給側改革,積極融入雙循環發展戰略中,滿足國內國外市場需要變動,穩固基礎,加快新技術轉化,尋找新增長點。政府應加大對該行業的扶持與引導,各地區也應結合本地產業實際,強化平臺作用,共同推動紡織服裝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三季度伊始仍存諸多“不確定”[N].中國紡織報,2020-09.
[2]? 萬英.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對張家港外貿的影響及對策[J].鄂州大學學報,2020,(9).
[責任編輯 曉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