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



今季春拍,區塊鏈數字藝術、NFT加密藝術似乎有種在內地市場遍地開花的節奏。中國嘉德、永樂拍賣、敬華拍賣等多家拍賣行紛紛推出區塊鏈·數字藝術專場拍賣或上拍NFT藝術作品。
在國外區塊鏈數字藝術已經大熱的整體環境下,可以看到國內部分機構也在躍躍欲試,也小有成效,如中國嘉德當代藝術夜場首次上拍的NFT作品宋婷《牡丹亭Rêve之標目蝶戀花—信息科技穿透了“我”》以66.7萬成交;永樂推出的國內首場線下區塊鏈·數字藝術專場,全場總成交額為483萬元,成交率93.33%,其中,央美副教授李洋的作品《畫夢30年—夢網游·R》以160萬元人民幣落槌,刷新國內區塊鏈數字藝術作品的成交記錄……那么大家關心的問題來了:國內哪些藏家在買?他們買到的是什么?傳統藝術家如何參與其中?區塊鏈數字藝術未來又是何走勢?本刊采訪了北京永樂國際拍賣,線上交易部總經理魏亞男和策展人朱正,為大家解釋一二。
傳統藏家踏入區塊鏈數字藝術領域
《收藏·拍賣》: 對于區塊鏈數字藝術作品,一般我們認為年輕藏家(80 后、 90 后)會更感興趣。
魏亞男:現場參與這次競拍的藏家并不全是青年藏家,傳統線下的藏家也有參與,主要是收藏現當代藝術品。他們參與到這個新興門類,也是出于一個嘗試的心態。我們陸續接到了非常多的咨詢,比方說這些作品的呈現方式、應用場景、交割方式,什么是區塊鏈數字藝術品、Token ID 等。
《收藏·拍賣》:區塊鏈數字藝術家與我們傳統上理解的藝術家有沒有很大的區別?可以從這次專場拍賣所選擇的藝術家和拍品上說說嗎?
魏亞男:還是有非常大差別的。從審美上它不是從傳統繪畫的角度去考慮,比如繪畫技法、畫面語言,它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數字世界的美學邏輯。所以我們選擇拍品的標準也傾向于基于數字化的,比如AI 技術的作品;偏于視覺化的,比如動態視頻要多于大于靜幀作品。
《收藏·拍賣》:在這個專場買下作品的藏家,他最終能獲得的是什么?作品可以再次流通銷售嗎?
魏亞男:我們每一件作品表述的時候都有它的智能合約地址、Token ID 和發行ED(Ethereum Edition),購買的藏家可以得到的是這件作品的唯一專屬所有權。數字藝術藏品流通的邏輯和傳統作品是一樣的,還是可以進行二次交易的。
《收藏·拍賣》:永樂首次在內地推出區塊鏈數字藝術專場拍賣,會給到業界風向標的作用嗎?
魏亞男:現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確實有這樣的需求,在符合政策的基礎上,我們去做這樣的嘗試。為傳統拍賣吸引了新入場的買家,也包括我們熟識的傳統藏家也開始收藏區塊鏈數字藝術作品,這給我們一個信號:區塊鏈數字藝術確實是有市場的。
《收藏·拍賣》:未來永樂拍賣會繼續深耕這一塊的業務嗎?
魏亞男:本次線上線下兩場專場拍賣收獲了大量的關注,我們接下來計劃與更多的藝術家、藝術機構合作,舉辦區塊鏈數字藝術的展覽。
《收藏·拍賣》:在未來內地拍賣市場, 區塊鏈數字藝術繼續往前走會遇到什么問題?
魏亞男:我覺得最主要還是要看藏家對區塊鏈數字藝術品的理解程度,未來是不是會有更多的人參與競投。目前我們的拍賣是遵照現有的規章制度,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方式。未來的導向如何,我們會繼續關注。
區塊鏈數字藝術VS 傳統實體藝術
事實上,區塊鏈數字藝術已經進入主流視野。但一直以來,傳統的藝術界總是對數字藝術不屑一顧,因為傳統藝術家認為數字藝術是可復制的,這種特質違背了藝術品“獨一無二”的本質。但是每幅區塊鏈數字藝術品擁有獨一無二的鏈上ID,保證了作品溯源與確權,代表原始藝術品的所有權和真實性,區塊鏈數字藝術交易和投資價值也漸漸在市場上得到體現。
此外,區塊鏈數字藝術也對現有的市場交易模式發起考驗。與傳統藝術家相比,數字藝術家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在相關平臺上進行作品銷售,便不再依靠畫廊、策展人和其他第三方機構代理了,而且可以享受永久收益分成。
很多行業人士在猜測,區塊鏈藝術會否顛覆傳統藝術市場、帶來一場革命。
策展人朱正在永樂文化主辦的“數字藝術大展”
作媒體導覽的時候說:“目前區塊鏈藝術和其他藝術是共生關系,這個市場很大,這些區塊鏈原生平臺負責在早期挖掘區塊鏈的數字藝術家,然后再進行一些線下的展覽,最終由中心化的一些拍賣行把數字藝術家的作品呈現給我們,最終這個流程會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這個趨勢非常好。還有另一個趨勢是,在傳統圈子里的一些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他們也希望參與到區塊鏈數字藝術當中。我認為他們這個愿景的出發點應該更宏大一些。如何去構建一個良好的區塊鏈數字藝術生態,培養更多的新銳的數字藝術家,為我們真正打開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全世界的數字藝術圈,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
那么傳統藝術與區塊鏈數字藝術真正的結合點在哪里?
策展人朱正表示自己也不明確。“萬物皆可上鏈,上鏈其實是在鏈上生成藝術品的身份證,這個身份證是最終交易的一個證書。但鏈下資產上鏈受制于區塊鏈整個基礎設施還沒有那么完善,到目前為止這方面還沒有很成功的案例,包括村上隆,他也去做了嘗試,但實際上效果并不好。”
“這意味著,第一,藝術家在選擇合作人的時候,不能按照過去那種模式。但去中心化并不是去中介化,中介還是要存在的,只是這些中介他得是真正懂鏈上交易的這些人。第二,區塊鏈是講究利他主義的。它需要藝術家有利他主義精神,藝術家首先想的不是如何在鏈上生成自己的作品,而是怎么樣去建設區塊鏈的生態,去培養更多的青年藝術家,對于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來說這樣做是很好的。頂尖的藝術家他們可以出來建設生態,然后其他藝術家,其實他們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他們有優勢也有劣勢,他們的劣勢在于有大量的傳統的思維束縛,如果他們能打破思維束縛,放棄過去取得的一些成就,進入到區塊鏈的世界就會很不一樣。實際上有很多中間力量的藝術家,我認為他們一旦真正明白了區塊鏈世界的治理方式,明白了利他主義精神后,將會極大推動區塊鏈藝術的發展。”
“所以,區塊鏈與其說是一場技術革命,不如說是一場思想革命。文藝復興300 年以來,藝術的這些治理方式,藝術圈的一些交易方式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被打破了,這個時代,區塊鏈提供了打破文藝復興幾百年以來傳統的機會,它是人類文明的創新。”策展人朱正說。
會不會有那么一天區塊鏈數字藝術的市場價值超越傳統實體藝術?從目前狀況來看,似乎還沒有多少人愿意承認。至少在短期內,大家都覺得區塊鏈數字藝術不會影響到傳統藝術的銷售。加密藝術品如果想要實現大規模增長同樣需要依賴全球藝術品銷量增長來實現的,而不是通過從實體藝術品行業中吸引買家來實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受益最大的將會是數字藝術家,因為他們永遠不會在相關技術發明之前出售自己的藝術品,這也使得其藝術品價值變得更高。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也不認為區塊鏈數字藝術品的普及會削弱人們對于實體藝術的熱衷,畢竟區塊鏈數字藝術在藝術市場中仍屬于一個高科技的新生兒,藝術家和收藏者普遍理解和接受它還具有一定難度。
隨著此番各家拍賣行的市場試水,我們已然看到國內一份區塊鏈數字藝術家名單正在形成。比如李洋、宋婷、 林苒、陳陳陳、謝堃、Reva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