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對立德樹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論述。本文主要論述新時代高校開展立德樹人工作、契合立德樹人目標的含義及其關系,明確立德樹人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高校要以育人理念、頂層設計、教師隊伍、體制機制、文化氛圍等為著力點做好相關工作。
關鍵詞:新時代;立德樹人;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2
1 立德樹人的理論含義
1.1 立德之蘊: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道德的作用,“立德、立功、立言”“德才兼備”等都把道德品質放在了第一位,足以見得道德對個人成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2020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指出,希望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因此,新時代高校推進立德樹人工作需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1.1.1 明大德
古人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追求,這些名言無不展示了中華民族對遠大政治道德的追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生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標,并為之不懈努力。
1.1.2 守公德
學生應當養成較強的公德意識、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強烈的責任擔當。不僅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思想基礎,青年學生應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含義,將個人發展同社會運行、國家發展的進程結合起來,并不斷內化為新時代所需的道德品質。中華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凝神聚氣的精神紐帶,其中,仁愛思想對新時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1.3 嚴私德
青年學生要嚴格要求自身的行為,養成良好的個人品德。古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慎獨”等都體現了嚴私德的重要性,勤儉節約、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等同樣也是全社會公認的優良品德。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1.2 樹人之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基于新的時代特點和未來的發展目標,教育領域要培養能擔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即理想信念堅定、各項本領過硬、責任擔當強烈之人。
1.2.1 培養理想信念堅定之人
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方向的一盞明燈,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運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新時代立德樹人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教育青年學生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嘗試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看待問題。同時,要增強“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2.2 培養自身本領過硬之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2]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工作需要教導學生從基礎做起,讓他們扎扎實實地把自己所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學好,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磨煉過硬的本領,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贏得主動地位。
1.2.3 培養責任擔當強烈之人
新時代立德樹人需要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學生要努力學習,學好專業知識,鍛煉各方面的能力,對自己負責;要學會感恩父母長輩,為父母分憂解難,對自己的家庭負責;要愛護公物、低碳出行,對自身所處的和諧社會負責;還要堅定信仰,愛黨愛社會主義,對國家負責。作為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的時代新人,青年學生只有具備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才能成大事,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2 立德樹人時代價值的多維檢視
2.1 教育維度: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教育于國家和黨都十分重要,因此,國家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開展教育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3]以及“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4]的論斷。這些論述無不強調新時代教育的努力方向是立德樹人。
2.2 高校維度: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
一所高校不僅要有豐碩的科研成果和強大的師資力量,還要有優良的風氣。因此,高校必須重視立德樹人工作的落實。“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5]高校需要引導青年學生重視自身品德的養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學好相關專業課程。只有德育和智育兩手抓,才能達到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標準。
2.3 思想政治工作維度: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就是使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指高校要處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采取恰當的處理方式,轉變之前純粹的說教方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自覺接受思想教育;“因時而進”指高校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時要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潮流,給學生灌輸最新的思想政治內容,使其政治素質、品德修養契合新時代的本質要求;“因勢而新”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不斷向建設一流學科的目標邁進。
3 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實踐進路
3.1 秉承科學的育人理念
落實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時,要以“四個正確認識”和“六個下功夫”為根本。引導學生加深“四個正確認識”,堅持“六個下功夫”,全面提升青年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四個正確認識”強調了青年學生認識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與擔當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相互依賴關系,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六個下功夫”闡明了青年學生在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綜合素質方面該如何做。
3.2 堅持問題導向的頂層設計
3.2.1 激發學生的道德自覺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高校怎樣激發學生的道德自覺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高校要對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指導,引導他們利用當前社會發展的良好機遇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積極尋求適合自己的職業。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大對青年學生的物質獎勵,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讓他們更加認可自身的價值,專注于自身職業的發展,削弱市場經濟帶來的逐利性、功利性的影響。
3.2.2 建設好意識形態工作
當前,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意識形態領域存在復雜的斗爭。從國內看,各種社會思潮依然存在,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了沖擊;從國際上看,西方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侵蝕著我們的社會主義信仰。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的建設,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加大對青年學生的價值引領力度。
3.2.3 實現有效評價和督導
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推進過程中存在德育效果難以量化的問題,教育重智育輕德育、輕視思想政治課程的實踐,高校必須調整相關評價制度,做好評價和督導的相關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科學地評價高校立德樹人領導機構和參與主體履行職責的情況,以及青年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認知和行為方面的變化。另一方面,要做好督導工作,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并從中總結經驗進而改進工作。
3.2.4 有效應對網絡環境
當前,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在給網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網絡中的大量不良信息通過便捷的自媒體平臺傳播開來,容易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網絡環境的虛擬性打破了時空和道德的限制,青年學生的網絡行為容易背離道德標準。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要立足于當前的網絡信息環境,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探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及時發現問題并反饋,及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3 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立德以樹自身,立德以樹他人”。青年學生道德的樹立是從道德認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為的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他們發揮自身的主動性,還需要有高素質的教師以身示范。教師的品德、形象、學識和素質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師德建設非常重要。高校教師必須嚴于律己,增強自己的職業使命感,恪守職業道德,強化引領示范的作用。
3.4 建立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
3.4.1 完善考評機制
新時代,國家要培養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理想信念堅定、各項本領過硬、責任擔當強烈的人。因此,對青年學生的考評不能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還要把綜合素質納入考評范圍。高校在鼓勵學生把專業理論知識學扎實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重視個人品德的養成、創新能力的激發、表達能力的練就。要將這些要素都納入考核的內容中,以增強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4.2 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協同育人機制的保障。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機制。一是建立健全全員育人機制。高校要形成黨委率先領導,行政、教學、后勤部門積極配合、協同合作的全員育人機制,通過各主體的共同努力完善育人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全過程育人機制。課堂教學、校園活動、心理測試、心理咨詢的設立以及就業平臺的搭建都是不可或缺的育人環節。三是建立健全全方位育人機制。政府要制定引領性文件,為高校立德樹人提供保障;社會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家庭要重視家風的營造;學校要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優勢,與政府、社會、家庭聯合起來,形成合力。
3.5 營造育人化人的文化氛圍
環境造就人,文化影響人,它們都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產生影響。校園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網絡文化都在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高校必須營造育人化人的文化氛圍,以更好地推動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
3.5.1 開展豐富的活動,形成嚴謹的學風
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有效方式。因此,高校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相關的理論宣講、說課比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學馬”“信馬”“用馬”“研馬”“傳馬”,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還要開展高雅文化進校園文藝表演活動,讓學生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感受豐富的校園文化;此外,還要鼓勵青年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社會實踐中塑人格、長本領。
3.5.2 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與時俱進,蘊含著時代特色,是對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借鑒與創新。高校要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其滲透到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引導學生領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從而充分發揮文化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
3.5.3 把握網絡文化陣地建設,建設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目前,網絡技術飛速發展,但網絡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網絡意識形態斗爭形勢嚴峻,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空間對于做好立德樹人工作來說尤為重要。因此,高校要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工作方法,主動占據網絡陣地,在把握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生動形象的視頻、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圖片等表達方式,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潤物無聲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4 結語
毋庸置疑,高校的立德樹人教育工作在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從多個維度出發認真落實立德樹人工作,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0.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
[3] 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4] 張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001).
[5] 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作者簡介:李珍珍(1997—),女,河南安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