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出復雜性與多發性的態勢,青少年的情緒情感問題日益凸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受到了廣泛重視,但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課程建設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對特定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普遍性心理需求認識不足,課程整體系統性、科學性建設不充分,課程教學內容針對性、實效性不夠。我們亟須借鑒新的研究成果,以學科性、綜合性及本土化的視角,構建需求指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為學生心理品質優化提供保障。
目前,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社會情緒能力的培養,掀起了以提升學生社會情緒能力為目標的改革浪潮。國外研發了系列化的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課程,通過課程教授學生情緒、社會和生活技能,引導學生完成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聯結,發展個體的社會與情緒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關鍵能力。這在青少年社會性及品格發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借鑒價值,能夠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提供指導。
一、社會情緒學習概述
1. 社會情緒學習是社會性能力習得的過程
社會情緒學習旨在應對日益嚴重的兒童青少年社會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品質的提升。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費茲研究院主持的學術會議上。1994年,學業、社會與情緒學習合作組織(CASEL)成立,它致力于社會情緒學習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探索,促進兒童甚至成年人發展基本技能,進而提高生活效率。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對這一概念內涵進行闡述。維茲伯格認為,社會情緒學習是獲取知識、態度和技能以認識和管理情緒的過程。丹尼爾·戈爾曼認為,社會情緒學習是指認識及控制情感,能夠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建立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不斷解決各種問題的學習過程。美國耶魯大學情感智能中心研究者認為,社會情感能力主要是情緒智力,包括感知、理解、標記、表達、調節等能力。綜合來看,社會情緒學習幫助青少年學會建立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情緒調節與社會技能的結合,能有效幫助青少年應對成長困惑,習得健全人格。
2. 社會情緒學習涵蓋五維度的能力結構
不同學者從系統、個體等視角探尋社會情緒學習的結構模型,盡管存在差異,但普遍認可五維度的能力結構,即自我管理、自我意識、社會意識、負責任地決策和關系技能。其中,自我管理與自我意識是自我導向,指對自身的認知及自我情緒、行為的管理;社會意識、負責任地決策、關系技能是社會性導向,包括同理、同情,按照社會規范行事,能夠就個人行為和社會互動做出建設性的選擇。五維度包括觀察到的外顯行為和不可觀察的內部感知與信念,具有整合性、全面性、系統性、長期性等特征,有利于個體社會意識、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是知、情、意、行協調統一的體現,能夠驅動社會行為的健康發展,與積極心理品質養成息息相關。
3. 社會情緒學習指向學生心理發展核心品質
社會情緒學習主要聚焦個體積極建構對自我、他人和學校的態度,以及培養親社會技能意識及行為的重要方面。它面向全體學生,幫助青少年獲得貫穿一生的促進個人幸福感和積極關系的必要技能,培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必備品質,發揮預防及“治未病”功能,預防并校正學生的問題行為,對于提高學生的逆商、情商,培養積極行為,改善學習、生活態度,降低心理行為問題都具有積極作用。社會情緒學習與核心素養的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緊密聯系,是新時期育人改革的基礎性內容,必將對深化育人方式,創新、建設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發揮積極作用。
4. 國外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形態豐富
國外的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充分根據本國教育需求和文化特色,進行從問題兒童的校園危機應對到學生發展的優化與促進的探索,發揮其對學生學業成績、多元發展的積極影響,形成了多樣化的學校課程實施模式。美國中小學的社會情緒學習課程逐漸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獨立課程、學科滲透、項目式活動三種實施方式。英國通過學校支持性環境的營造,培養學生的社會和情緒技能。澳大利亞則將社會情緒學習納入中小學教學課綱中,將其作為個人和社會能力課程,融入思維訓練內容,通過思維練習建立積極情緒體驗。國外的探索給我們提供了學校實踐的系統性參考,但由于文化視角不同,社會情緒學習在內容上存在適應性問題。在課程建制上,我國的課程開設及實施評價與國外存在差異。我國社會情緒學習還處在理念引入與課程本土化探索期,研究對象單一?,F實需求倒逼應用性實踐的迅速開展,本土化的教育實踐迫在眉睫。
二、社會情緒學習的啟示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處在改革發展的深水期,廣大青少年面臨著學業等各方面的壓力,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自傷、自殺等個別極端事件。同時,校園欺凌、校園暴力近年來頻繁發生,其嚴重性、隱蔽性危害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目前,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已無法滿足日益嚴峻的挑戰,我們需要進一步聚焦,抓住學生心理品質發展的關鍵因素—情緒能力及社交能力,進行系統的課程開發,進而賦能學生社會情緒的發展。在這里,美國社會情緒學習從實踐層面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參考。
1. 基于情感培養視角進行課程設計
社會情緒產生于社會互動及社會行為中,在個體的學習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腦科學研究表明,情緒中樞在神經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思維、行為都有著重要影響。青少年容易出現情緒沖突、波動等問題。情感培養是中小學生的急需提升點,也是實踐痛點。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并未細化、具體化,遠遠不能滿足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現實需求。社會情緒學習聚焦學生的情感世界,能夠整體促進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和社會技能的發展,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與變化,能夠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幸福生活奠基。
2. 基于問題解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
國外社會情緒學習課程以實證研究的結果為依據進行開發和完善,目標明確,貼近現實生活,兼具科學性和實效性,有利于解決學生具體的心理行為問題,是一種系統的、可操作的實施體系。這啟示我國中小學心理課程內容在學科邏輯基礎上更應該結合學生實際,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與行為練習目標,使學生知曉課程要傳達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僅僅依靠學生的自主化生成,強化基本技能的習得練習。國內研究表明,問題行為學生人際關系較差且欠缺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控制信號掛圖、教會學生“冷靜三部曲”等,讓學生學會處理心理行為問題的辦法,減少高危性行為,增強親社會行為。
3. 基于系統思維豐富課程形態
美國社會情緒學習既重視重點性干預,也重視學校系統的支持性策略建設,形成了模塊化、整體化、多樣化的課程實施樣式。課程包含教師手冊、各式海報、情緒臉譜及各單元教學所需圖片等,配套資源豐富;細化了全體教師應掌握的知識內容,如自我社會意識、同情心、換位思考能力等,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在家長層面,建立學習社區部落,促進學校、學生、家長和社區開展持續性合作,營造關愛環境,指導學生學會傾聽、欣賞、參與和相互尊重,并在實際生活中練習相關策略。這啟示我國中小學心理課程全方位推進需要進行整體性、框架性、標準化的設計,要有具體的切入點與實施點。
三、優化中小學心理課程建設的建議
社會情緒學習不僅能改變學生的自我意識、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提升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對現今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應該列為今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系統深化的重要內容。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應從普及化走向專題化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頒布近十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普及化的課程建設思路已經全面展開。心理課程的開設必須符合時代需求,在普及化基礎上進行專項突破,進而解決不同階段學生不斷增加的心理壓力。社會情緒學習為我國解決青少年情緒問題提供了參照。它提示我們心理課程的深化構建必須與時俱進,將學生的心理困惑和需求作為課程設計的落腳點,專題切入,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應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一直在探索自身的學科定位、學科特性及實施策略,突出了知識化探索,而在課程綜合上略有欠缺。社會情緒學習提示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也可以走綜合化路線,將有利于維護學生情緒安全的知識、策略作為教育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同時突破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本位,強化知識技能的學習與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心理調適、情緒調節的基本策略,在保持原有的尊重、支持氛圍基礎上,幫助學生學有所用,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做準備。
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重點學段應下沉到小學
目前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處在困難期,師資嚴重不足,在此背景下,應該著力加強研發更為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免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因欠缺基本的調適能力而出現更大的心理行為問題。我們應在課程建設上強調兒童心理問題的早期干預,設計小學低學段到中學層層遞進的教學內容,打通學段銜接,突出情景化教學,指導學生學會在真實的情景中調適身心。
4.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應加強課程支持系統的開發
社會情緒學習的推廣應用是系統性工程,包括前期試驗、標準化實施與評估等多個方面。本土化課程建設開發應該考慮系統建設,包括教師課程培訓配套知識體系,家庭、社會參與的課程內容,對課程實施的及時反饋和指導等,整合多種課程資源,整體構建課程體系,進而確保課程實施的效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