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新
在歌唱藝術中,男高音除了技術上眾所周知的“高音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男高音的成長過程,也顯得尤為艱難和漫長。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男高音,需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長期的學習,熟練掌握歌唱技能技巧,具備豐富藝術表現手段、高超的藝術修養。男高音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基本功和深厚的藝術修養,其歌唱表演才能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男高音學習過程中除了要不斷提高藝術修養,心理認知及歌唱技術也需要一點一滴日積月累不斷進步。為此,本文主要從這兩個方面談談男高音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男高音學聲樂習過程中,往往需要經歷幾次質變才能達到相對成熟的階段,然而,在學習的初始階段他們很多男高音會對以下幾個方面心理上產生糾結:1對歌唱音量的大小問題,2對聲音的音色明亮問題,3對歌唱學習進度的快慢問題。之所以有這些問題,筆者以為,男高音學習者首先需要在認知層面上需要有所提高,或者說需要對歌唱的學習有個整體認知的過程。
先天條件較好的男高音一般具備以下特點:有著優美的音質和比較宏大的音量,其次具備好的樂感。誠然,在聲樂學習的初始階段,正確的聲音觀念還沒有形成,男高音學習者往往都是憑著“本錢”在歌唱,此外,由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和認知不足,有的會把演唱時音量的大小作為判斷歌唱好壞的唯一標準,在他們看來,歌唱音量越大越過癮,越容易自我滿足,他們把聲樂學習過程看得過于簡單,在實際學習訓練過程中不愿意多動腦筋,更不會留意在歌唱過程中細節方面的調整變化。然而,事實上,男高音初學者絕大部分都有喉音或者唱得“過重”,有些甚至就是“大白嗓”,當他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演唱時,演唱者的聲音聽起來好像音量很大,但是當演唱者到音樂廳里或者在一個相對空曠的空間就立刻失去了原有的音量。下面這個實例很能說明問題:聲樂教育家鄒本初先生講述了自己年輕時跟隨沈湘先生學習的親身經歷,當他第一次唱給沈湘先生聽時,他唱得很賣力,音量很大,本以為沈先生會很滿意,然而,沈先生卻風趣地說,他的演唱沒有外邊“拉磨的”音量大。由此可見,追求大音量,這樣的錯誤不僅普遍存在于男高音學習者身上,就連像鄒先生這樣的大咖在學習的初始階段也曾犯過類似的錯誤,這可以說幾乎是男高音初學者的通病。對于音量大小的認知,沈湘先生的這句話說得最為透徹,即“一個好的聲音(指嗓音)近處聽不顯大,遠處聽不顯小”。[1]
男高音學習伊始往往唱得很費勁,卻吃力不討好,歌唱者用的“本錢”多、共鳴少,演唱者自己覺得過癮,但是這樣的聲音往往有音量而沒質量,而且聲音往往不純凈,沒有穿透力,失去了聲音本應該有的柔美和圓潤。引起這種現象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歌唱者內外聽覺的差異性,對于男高音學習者來說,初學者都是通過外聽覺系統在判斷自己的歌唱聲音的大小,而真正的聲樂學習過程更多的是要提高歌唱者的內聽覺辨識能力。內聽覺的培養在達到一定階段時會如同有內視覺一樣,能看見歌唱中各個器官的協同配合,并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
此外,隨著藝術修養的提高,男高音達到成熟階段時,每個演唱者的最大音量也會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即每位男高音的有效音量(指符合音樂藝術表現的從最小到最大的音量值)基本定型,那么,演唱作品時音量的大小變化都應該服從于作品藝術表現的需要,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音量。當男高音到了成熟時期后,歌唱時,其外表給人的印象是歌唱者自己唱得輕松不費勁,而聽眾覺得聲音既松弛有彈性,又純凈而有磁性,聽著舒服,是一種享受。這就要求男高音歌唱時一定要找到唱歌的“巧勁”。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男高音學生在初學階段,一定要充分信任自己的老師,與教師密切配合,嚴格按照教師的要求,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做好每一個練習。正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這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幾乎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聲樂教師對聲樂現象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會有非常清晰的判斷,對問題的解決也會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在實際歌唱訓練過程中,教師為了解決男高音在學習中由于追求音量而出現的“過白”或者“過重”的問題,都會要求學生“輕點唱”,但這種“輕”不是不用氣息,而是要求在深呼吸的基礎上松開腔體,保持“聲帶”與“氣息”的協調平衡,讓聲音自如地、仿佛自由流淌般歌唱。
漂亮的男高音音色,是學習者夢寐以求的,也是所有歌唱聲部中最具魅力的色彩。然而,要獲得美好的、純正的、如同金子一樣寶貴的音色,男高音在學習過程中也需要在認知方面有所調整。先天條件好的男高音都有較為明亮的音色,但初學者往往為了“明亮”而“明亮”,其所做出來的“明亮”色彩都是“尖尖”的、“賊亮賊亮”的。初學者為了追求明亮音色往往在演唱時會過度用嗓,而且,有的演唱者還會在喉部使用一些不應該有的多余的勁兒,會帶有擠、卡、捏的現象,這種所謂的“明亮”色彩和真正美聲所要求的“明亮”音色是格格不入的,有的甚至會出現極大的偏差。
成熟男高音的明亮音色源自于積極歌唱狀態下聲音的松弛、通透,這和初學者理解的明亮音色有著本質區別。因此,男高音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在心理上一定要有這種提前的準備和認知,當有了這種心理準備之后,你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師的意圖,切實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有的教師為了解決學生歌唱中喉部的擠卡現象,從而可能會要求學生摒棄學生自認為的明亮色彩,這對有些初學者來說可能會感覺不太適應,甚至有人會感到是一種不可接受的痛苦。當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再次聽到自己聲音時,有些人的確會感覺到自己聲音音色比其原有的暗淡了一些,這時,有的學生會因此而對其教師的教學產生懷疑,對自己也開始變得不自信。這的確是一個男高音學習中心理上需要邁過去的“坎”,有的就因為這道“坎”邁不過而最終止步不前了,這不得不說是一件讓人非常遺憾的事情。因此,男高音學習者如能對此早有心理準備對他們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然而一旦學生身上出現這種情形,則學生心理上最需要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但更多的還是要依賴于學生自己認知的慢慢轉變,一方面學生要在心理上不斷暗示自己,任何能力的獲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個漸變的過程,堅信教師定會讓自己的歌唱達到一個更加美好、自由的狀態。為了能將學生從追求聲音的過于明亮的誤區中解脫出來,有的教師會采取轉移學生注意力的辦法,如讓學生把注意力重點轉移到歌唱的整體協調,或者呼吸的對抗平衡,或者音樂的表現等等。美聲男高音要想唱出符合要求的男高音音色,首先要在認知方面,或者在潛意識里有改變自己的勇氣,有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品質,中低聲區的聲音要在松弛的基礎上把聲音唱得很柔美自然,如沈湘先生所說,“最好的聲音是又亮又暗”[2],而到了男高音的過渡聲區時,更不能使蠻勁求“亮”,應該在中低聲區柔美聲音基礎上,演唱者自己感覺聲音要稍微變得再暗淡一點,聲音感覺好像在中低聲區相對開放的音色基礎上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當剛開始進行這樣的練習時,演唱者甚至會覺得聲音有點悶,而且有的演唱者甚至會感覺到使不上勁,然而這樣的聲音在旁觀者聽來,和中低聲區的聲音相比較沒有太大的變化,且音色也是基本一致的。作為男高音學習者,到了這一階段一定要沉住氣,不驕不躁,始終讓聲音保持在高位置基礎上柔順而通透得傳送出去,經過這樣一段時間的訓練,待歌唱通道穩定之后,學習者將會受益終生,會讓自己的演唱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
中央音樂學院著名聲樂教育家趙登營教授曾說過,男高音聲部是一個特殊的工種。筆者以為,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男高音的訓練方式方法較其他聲部都顯得特別嬌貴,其次,男高音的成長所需經歷的時間更慢長,所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稍有不慎甚至存在失敗的風險。而作為男高音學習者,從他學習開始往往就對自己的老師寄予無限的希望,甚至有的學習者認為聲樂教師應該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能量,可以在短暫時間里,就能讓其歌唱能力有一個突飛猛進的增長,有一個爆發式的突破,臆想著自己的演唱水平馬上能達到優秀歌唱家一樣的級別。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變化,都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即都需要慢慢漸變過程,從量的積累慢慢轉化,到最后才有一個質的飛躍的過程。聲樂的學習過程也遵循這樣的發展與變化規律。不僅如此,聲樂學習中對于一些細節方面要求,或者說對于某些技術基本功的掌握,從認知到最后能達到嫻熟運用的狀態,也需要有一個漸變的過程,比如關于歌唱氣息的運用技術,從剛開始學習時不知道歌唱氣息與我們平常生活中的呼吸有什么區別,到你能完全控制氣息并能根據作品的風格嫻熟的運用,這需要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學習積累過程。從外行人認為的只要活著就有氣息,到演唱時符合歌唱要求的真正的氣息支持,那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歌唱的氣息,是能控制自如的、并又完全符合歌唱時聲帶協和振動的氣息,它既不會因失控而讓歌唱者對歌唱過程無所適從,也不會因歌唱者的控制過度而使歌唱陷入僵持發緊的狀態,這就需要對氣息的控制有一個“度”的把握,這種“度”的把握是需要相當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最終達到要求的。又比如歌唱通道的形成過程,這也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訓練才能最終達成的,最后還有藝術修養的提高那更不是三兩天的或者一兩個月就能做到的事情,嗓音條件和樂感雖然有先天的因素,但對不同作品的風格把握能力,卻更需要后天學習中日復一日甚至年復一年的長期積累。
男高音的成長除了要求男高音的心理認知能力不斷提高以外,對于歌唱技術的掌握更要做到細致入微、環環相扣、精益求精,絲毫馬虎不得。
關于歌唱技術方面的要求,從聲樂教學的角度而言,目前流派大致有三類:1氣息學派、2喉頭學派、3面罩唱法(共鳴)學派等,然而,不論是什么學派,都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即為歌唱者建立良好的歌唱通道,并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歌唱體系。關于“歌唱通道”,著名的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方,“U通道就像一條路,支點就像小汽車,馬路修得越好,車開得也越好,開起來才又順又快。如果馬路沒有修好或太窄,再好的車也開不起來,所以,我們必須把通道和支點的關系處理好”[3]。這一點對于男高音顯得尤為重要,男高音首要關切問題的就是“順暢”,可以說“一順百順”,這里的所說的“順暢”包含了氣息、喉頭與共鳴腔體等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它要求歌唱整體中的各個零部件都處于各自的最合理位置和最佳運動狀態,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歌唱通道。當然,怎樣才算“歌唱的最佳狀態”,這源自于聲樂教師憑借自己敏銳的聽覺所做出的判斷,因此,男高音學習者一定要嚴格按照自己的指導教師的要求去做。對此,也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由于學生在實際歌唱過程中會出現各自不同的問題,而作為聲樂教師,會不會出現“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呢?有沒有一種最為合理的辦法,能夠讓學生同時協調好歌唱狀態呢?這則需要依賴各個聲樂教師的教學經驗。
男高音演唱高音之所以難,正如已故著名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所言,美聲男高音是帶著胸聲在唱highC,因此,男高音想要獲得真正漂亮的高音,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認真地解決好過渡聲區的問題。過渡聲區是從中低聲區通往高聲區的橋梁,如果沒有掌握扎實的過渡聲區基本功,男高音的演唱就不可能完美,不是出現高中低聲區的聲音音色不統一,就是會有某些音上卡殼或者破音的現象,那就更談不上會有輝煌的highC了。對于過渡聲區的演唱技術,曾有一位學者打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方,他說,歌唱家對于過渡聲區的演唱,就如我們學習開車的技術一樣,在車輛進入彎道之前我們就要提前降速,否則,進入彎道的時候車輛就會出現翻車的現象。那么,在我們歌唱過程中演唱過渡聲區時,我們也要在中低聲區基礎上,需要非常小心翼翼的把演唱的方式進行適度的調整,讓聲音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空間,有的教師把它叫做母音的變形,把聲音更好的“攏住些”。對于過渡聲區的訓練,男高音首先在心理上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其次要花大量的時間、下大力氣來練習,讓演唱過渡聲區的技術逐漸達到嫻熟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
男高音之所以特殊,不僅需要有心理上和技術上的特殊要求,還需要男高音有一個更加強健的身體素質。有人說唱歌不僅是智力運動,它更是一個體力活。因此男高音在平常訓練的日子里要始終保持有充沛的體能,為達到這樣的要求,男高音必須高度重視加強身體素質方面的鍛煉,一方面要鍛煉身體的柔韌性,另一方面還要鍛煉身體的耐力,柔韌性是滿足歌唱聲音的彈性需求,而身體的耐力則是歌唱時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持續下去的需要和保證進行長時間歌曲演唱能力的需要。換句話說,男高音要真正達到成熟的狀態,既要有心智方面的成熟過程,也要有符合男高音演唱的身體素質的最根本保證。
男高音的學習充滿無窮的樂趣,同時學習道路上也布滿荊棘和坎坷。男高音從學習開始就注定要比其他聲部付出更多的汗水,男高音不僅要具備堅忍不拔頑強的意志品質,在學習的具體環節上從音量的大小、音色的明暗、氣息的掌控、過渡聲區的練習、歌唱通道的建立及身體素質的鍛煉都顯得非常重要。聲樂表演藝術色彩斑斕、千變萬化,而男高音,作為綻放在歌唱表演藝術中的一朵絢麗多姿的奇葩,幾乎是所有演出場所乃至所有觀眾都翹首以盼的存在,雖然其成長過程充滿了坎坷與艱辛,甚至男高音自己感到孤單與恐懼,但,包括男高音本人,還有聲樂教師和觀眾,都翹首期盼著他最后的成熟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