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玲
《從中世紀到貝多芬:作曲家社會身份的形成與承認》原稿是夏滟洲教授的博士畢業論文,于2013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校對出版。全書用社會學視角切入對音樂歷史的敘述,以作曲家社會身份的流變為線索,通過將作曲家這一群體放入至不同的歷史環境中來探究作曲家社會身份的形成機制,并從時間和空間上構建了一套具有較完整體系的作曲家社會身份發展機制。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作曲家社會身份從無到有,從依附到獨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一段具有明顯特征的時期來看,作曲家社會身份的形成和承認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書尤其重視對相關社會文本的考察,收集了有關的手稿、書信、對話并通過比對等方式,帶讀者進一步走進作曲家的個人生活以及創作歷程,并從側面闡述了音樂發展的特點。
音樂社會學作為新音樂學視角的一個分支,在西方音樂學界的發展大約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以社會和音樂之間的關系為研究重點。在晚近的文學理論、藝術理論、美學和文化研究中最火熱的要屬“身份認同”這一概念,性別、民族、階級等都是認同的主要來源,此時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傾向于表達研究者的個人立場和政治主張,忽略了對音樂審美價值的窺視。①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引入音樂社會學相關的著作,起步較晚,主要探討的問題也是關于音樂的社會功能性問題,文學藝術包括音樂成為了構建身份認同的一種有效途徑。人們關注社會因素對音樂話語構建產生的影響,但音樂話語構建的主體—作曲家在社會上所面臨的挑戰卻少有研究。作為在社會生存的一個群體,作曲家的“身份認同”形成雖然免不了對前人的批判,但更多在社會中繼承發展,是不斷被創造的產物。②在此基礎上,本書的出現無疑是打開音樂社會學研究新視角的透鏡。它以美學-歷史的雙向角度,順從歷史的脈絡,從社會現實中探求作曲家的審美變化及其音樂創作的精神賦予,試圖將音樂話語構建與作曲家本身聯系起來。
話語,是后現代哲學和文論的重要概念。③話語的形成,標志著某一理論體系的外在表達逐漸成熟。音樂話語的形成,受到了來自音樂的內部層面和外部層面的雙重影響。在塔拉斯蒂看來,意識形態模式和技術模式控制著音樂話語的外部層面,而其內部層面還受意義結構和傳播結構的制約。④音樂話語的內部層面主要來自于作曲家個人意志的影響:如在作曲時選擇某種風格規范或是樂于突破已有規范的意圖,都對音樂話語中審美價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內部層面的規范離不開外部層面—即對已形成的某種音樂“標準”約定俗成的認同。⑤這種“標準”是在長期的音樂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意識形態和技術發展為作曲家提供了規范性的因素。由此,音樂話語是在外部層面和內部層面的雙重作用下共同構建的,并通過這種方式體現音樂的社會意義與審美價值。音樂話語作為一種社會話語來參與社會表達,具有社會性。
音樂話語是音樂符號學的重要定義。理清它的性質后,應當觀察它在音樂社會學當中的定位。音樂話語表達的是音樂的一種社會存在狀態。音樂話語的結構控制著作曲家,音樂的生存狀態反應了作曲家的生存狀態。作為一種互動性的社會語言,音樂話語最基礎的表達或許是作曲家產生的作曲行為及由此引起的感知與解讀。
音樂話語與其他話語最大的不同是,它蘊含著社會某一特殊領域的特定方式,且所具有的概念表征為單向型輸出。⑥聽眾在進入音樂廳聆聽作曲家創作的音樂作品時,只能夠單向地消費來自作曲家意識的表達,對音樂不具有話語權。但音樂話語的互動性又決定了來自聽眾的反饋最終會影響到作曲家的音樂創作。這是一個以作曲家為中介的話語體系。作曲家社會身份的形成和得到承認是音樂話語外部層面在歷史長河中的體現,實質上它反映了音樂話語的外部層面和內部層面在互相作用的結果,作曲家的自我認同及社會認同是通過對音樂話語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才得以實現的。本書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作曲家在音樂話語構建中不斷增大的影響力,為讀者展開了一幅生動的作曲家為取得社會身份的斗爭史。
從中世紀走向貝多芬,西方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影響著音樂話語的形成。作者以生產者和消費者群體階級、思想、趣味上的變化來闡釋生產與消費關系互相作用得以形成的音樂話語,并通過音樂話語中表征著該關系變化的某些因素來證實作曲家社會身份的形成。如該書在論證音樂從“神性”走向“人性”時,從印刷業的發展談起。由于印刷業的發展,社會上開始興起的中產階級的音樂文化,不再是過去以宗教和貴族審美趣味為主,與群眾有一定隔閡的音樂話語。作曲家作為中產階層的一員,雖無法拋棄其他民眾的感受,但能開始較為自由地在音樂中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得自身在音樂表達中的地位得到凸顯,這無疑是對社會身份的一種無意識追逐。
在本書中,生產和消費關系集中落腳點是觀察作曲家經濟地位的提升。由于音樂話語的形式與作曲家本人密切相關,作曲家的個人欲望也是作者主要闡述的一個問題,這在其他的西方音樂史著述中比較少見的。當作者以考察人心的方式進入對作曲家個人經濟狀況的敘述時,作曲家在音樂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選擇就不難被理解,音樂的審美價值成為了我們關注的重點。在論述現代性作曲家社會身份形成時,作者以海頓、莫扎特及貝多芬三者在經濟來源上的對比來檢視作曲家創作的自由度,敘述他們在音樂話語表達上體現的價值選擇,并最終得到貝多芬是現代性作曲家社會身份形成的里程碑的結論。不可否認正是因為作曲家個人的經濟狀況好轉,社會生存質量得到了保證甚至超出了一般民眾所無法觸及的高度,他們才有機會和選擇去追尋“可能性追求”的價值觀,并使音樂作品的自律性得以體現。
作者盡可能用翔實的史料來證實作曲家的收入來源,比較由于社會進步,音樂生產與消費關系的變化。全書的主線明晰,正面呼應了主題—作曲家社會身份的形成和承認,各個時期的音樂風格的變遷隨著社會歷史的流動而形成,打破傳統的“斷裂式”風格史敘述范式。
作曲家的社會身份獲致除了經濟因素外,還和作曲家在社會上獲得的聲望有關。在貝多芬之前,大部分作曲家的聲望獲得離不開消費群體同時也是保護群體的宗教和貴族階層,利用權力階層的影響力凸顯個人價值。貝多芬也在追尋一種穩定的社會地位,他為此向宮廷提交了不少的作品。與貝多芬同時代或稍晚的作曲家有些依靠政府打開知名度,有些追尋貴族的保護,有些則以大師們的相互推介成名。作曲家獲得聲望的路徑不同,同一時期的作曲家在創作的觀念上并非一致。但由于這種聲望都因為作曲家的作曲技能而獲得認可,當音樂逐漸成為一件商品被推向市場時,音樂作品中的審美成為了具有市場價值的考量維度,音樂作品在美學意義上獲得了獨立性,使得作曲家的創作觀念往自由的方向發展。原有的音樂話語結構在控制音樂表達的同時,也受到來自作曲家個人意志的不斷沖擊。于是,音樂話語中體現的價值觀更為復雜交織,不像它誕生時那般純粹。
除了作曲家本身對社會聲望的無意或有意地追求以外,社會其他方面,尤其是當記譜技術和印刷技術科學化發展,音樂會、沙龍等公眾音樂生活的形式開始流行時,作曲家的音樂作品被廣泛傳播。音樂話語在傳播過程中建立了一種以作曲家為主導的形象。在人們的認知里,作曲的專業技能成為了沒有通過訓練的人無法獲得的素養。作曲家成為了一個社會角色,他們在社會群體中被賦予了作曲的使命,并要通過作曲的模式創造出新的音樂。求創、求新成為了音樂話語體系中新的生長點。音樂話語在社會傳播中豐富了自身的實質性內含。
作者運用了情境邏輯的分析方法將音樂話語形成的情境因素貫通考察,在一定的社會框架內把將在音樂話語形成中發揮作用的各個環節層層相扣,以此說明在作曲家社會身份形成和承認的表象之下音樂在歷史中發展的趨向。至此,音樂話語不僅繼承前歷史的發展形式,還在社會發展中形成新的語匯,以更加多元和開闊的面貌反應社會歷史的特性。
作曲家的社會身份在音樂話語形成變化中得以構建,同時作用于音樂話語的形成。在西方文明語境中,音樂話語自有一套理性化的形成機制,它的形成服從某種必然的規律。筆者雖然無法解釋這種“必然律”的真正指代,但通過以上對音樂話語在社會中的動態構建,可以判斷它必然符合社會實踐發展的規律和當下社會現實的需要。作曲家所擁有的專業技能—即通過創作主導音樂話語構建的能力,實現了從滿足社會需要到滿足人的欲望的功能性轉換,使得該群體的重要性與特殊性在社會上得以凸顯。無論是作曲家自我的滿足還是社會意義上人對于音樂的滿足,本書的最終立腳點回歸到了人性二字。
在筆者看來,作曲家對音樂創作的追求,贊助者對音樂審美的控制,平民對音樂生活的參與,其重要目的都是在競爭音樂話語的主導權。作者余論中闡明,貝多芬之后作曲家社會身份的形成更加復雜,20世紀以后的音樂話語與群眾似乎產生了更大的隔閡,我們又要以何種眼光去看待它?本書的研究對此后音樂發展方向的預測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模板以及可使用的研究工具。如果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或許我們能從中窺探出音樂話語在未來的痕跡。
除此之外,研究西方語境中音樂話語的形成對我國音樂話語體系的構建具有參考意義。當代學術界研究的各個問題,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當下社會的實際。中國的音樂話語試圖從西方化體系剝離出來,“重回禮樂”“音樂中國夢”的提法正在流行。筆者認為,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音樂話語其實早已在我國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只不過需要時間成長,我們所能做到的是以后來人的眼光將它拼裝成一套完整的系統,這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事實上,夏滟洲教授本人基于此書所得到的成果已經一再深入,并用于諸如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樂派等研究。⑦
《從中世紀到貝多芬:作曲家社會身份的形成和承認》以跨學科的思維打開了西方音樂歷史的透鏡。盡管現在跨學科思維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但本書仍然可以被認為是跨學科思維方面的精彩論著。原因在于它能夠從“傳統”的音樂社會學視角中切入新角度,將音樂話語的構建與作曲家社會身份形成機制聯系起來,力求客觀地反映和重塑歷史。正如孫國忠教授在序言中所說,本書能夠睿智地思量特定研究專題的具體情況,適當而有效地整合、關聯不同學科的特色性視角及其方法和路徑,在多層面的審視中揭示與闡釋核心問題的實質。⑧翔實的史料、動態的解析以及對現實與未來的關照使它成為音樂社會學的一部力作,值得一讀。■
注釋:
① 周憲.審美論回歸之路[J].文藝研究,2016,(01):5-18.
② 向卿.身份認同與被創造的民族、文化——以近代日本的文化認同構建為例[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5):29-44.
③ 管建華.音樂話語體系轉型的研究[J].中國音樂學,2018,(01):15-25.
④ 黃漢華.埃羅·塔拉斯蒂《音樂符號學理論》譯介及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5,(03):11-21+26+7.
⑤ 馬圓瑞.音樂的符號轉換與意義生成——論埃羅·塔拉斯蒂音樂符號學理論的內涵與視角[J].中國文藝評論,2020,(04):50-62.
⑥ 秦勇,丁建新.社會符號、音樂話語和意識形態:多模態批評視角[J].山東外語教學,2019,(03):11-21.
⑦ 夏滟洲教授本人的研究成果有:唐代良賤樂人社會身份的歷史考察[J].音樂研究,2010,(06):63-77;“中國樂派”的構成及其傳統與方向[J].音樂研究,2020,(04):13-29.
⑧ 夏滟洲.從中世紀到貝多芬——作曲家社會身份的形成與承認[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