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霄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辛探索和不斷創新取得的豐碩歷史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史中,統一戰線貫穿于探索、創造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過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論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分析統一戰線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的作用、探討統一戰線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路徑,以期更好地發揮統一戰線重要法寶作用,深入推進統一戰線嵌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統一戰線 作用 路徑
[中圖分類號] D 6 1 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6 7 1-2 8 0 3( 2 0 2 1) 0 6-0 0 8 4-0 7
中國式現代化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辛探索和不斷創新取得的豐碩歷史成果。人民日報曾圍繞“解析中國式現代化”開辟系列觀察版,鮮明指出,中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述深刻總結了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探索中國發展道路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積累的歷史性經驗,科學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內涵和基本特征,鮮明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美好圖景。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政治優勢和戰略方針,是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是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1]。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史中,統一戰線貫穿于探索、創造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過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黨的百年奮斗歷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
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披荊斬棘、浴血奮斗、勇往直前,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向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邁進的歷史。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前提條件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現時社會的性質,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它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 2]雖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缺乏開啟現代化進程的條件,但是革命的勝利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依然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建立了民主政權,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獨立自主統一的政權基礎。二是確立了領導核心,即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有了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領導核心。三是推翻了三座大山,破除了桎梏中華民族的枷鎖,喚起了中華民族的家國意識,促使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群眾基礎和精神基礎。可以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前提條件。
(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可靠基礎
新中國成立至1 9 5 6年,面對經歷內戰后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鞏固新生政權,快速恢復國民經濟和社會秩序。由此,進行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推動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規的施行。1 9 5 6年,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 9 5 6年至1 9 7 8年,這2 3年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和曲折發展時期,雖然經歷了“大躍進”的挫折和“文化大革命”的動蕩,但也初步建立起獨立的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了“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取得了“兩彈一星”等矚目成果。可以說,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基本制度和物質基礎。
(三)改革開放新時期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全方位實踐探索
1 9 7 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之后,中國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全方位加速推進現代化進程。“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3]可以說,改革開放新時期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全方位實踐探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中國式現代化擘畫新圖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脫貧攻堅戰如期打贏,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4]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也預示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必將勝利。
二、統一戰線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統一戰線作為黨的重要法寶,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廣泛力量支持,在強化政治共識、增強思想引領、提供智力支持、促進和諧穩定等多個層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形成有力支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統一戰線強大的政治功能與政治動員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深刻變化的世情、國情、統情,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 5] ( P 5 5 6)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花大心思、下大氣力解決好的重大戰略問題。“愛國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團結海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4]從這一系列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統一戰線已經上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其強大的政治功能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國家性、民族性、社會性偉大工程,不是某一政黨或者某一組織靠單打獨斗可以實現的,需要通過統一戰線形成最廣泛的政治整合和社會整合,團結引領最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奮斗。從“三三制”到協商建國、從“階級聯盟”到“政治聯盟”、從革命統一戰線到愛國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始終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團結凝聚包括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社會階層等在內的廣泛政治力量,使黨的政治綱領、政治主張、政治路線影響輻射到社會方方面面,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政治領導力和社會動員力。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統一戰線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支持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中開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組織網絡人士開展培訓活動等,不斷增進政治認同、道路認同、理論認同,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形成空前的政治共識,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二)統一戰線強大的凝聚力與思想引領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匯聚磅礴力量
近代以來,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以救亡圖存為己任,對中國現代化道路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唯有中國共產黨成功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與黨創造性地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即充分引導和調動最廣泛的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以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統一戰線先后從“二者聯盟”發展為“三者聯盟”,再發展為“四者聯盟”,及至新時代發展為“新四者聯盟”,統一戰線內部構成的歷史演進,也深刻反映了在不同歷史時期統一戰線始終堅持畫出最大同心圓,團結和凝聚最廣泛的社會力量投身于黨領導的偉大事業。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指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共同奮斗,還要為促進臺灣歸回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共同努力。”[ 6]面對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思潮、市場化帶來的利益沖突、多種所有制帶來的階層分化,統一戰線積極開展撥亂反正工作,深入推進關于知識分子工作、僑務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一系列政策落地落實,積極推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納入統戰范圍,有力團結了社會各方力量,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思想引領和力量支撐。
(三)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獨特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鄧小平曾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 6]。統一戰線工作范圍廣,工作對象多,擁有群體量級大、涉及領域廣、知識層次高的各類人才,是綜合性的人才庫和智囊團,是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開拓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統一戰線始終堅持服務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事業發展大局,團結凝聚各方智慧和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人才匱乏,團結爭取知識分子工作成為統戰工作的一項重點內容,中央和政府制定了《關于爭取尚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留學生工作中的幾個問題》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動員和幫助2 0 0 0多位海外學者和留學生陸續歸國投入社會主義建設,填補了我國多個學科和領域的空白,極大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 2 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的1 0人都是留美歸國學者。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設宴邀請胡子昂、胡厥文、榮毅仁、古耕虞、周叔弢五位工商界代表人士,圍繞經濟建設問題進行討論,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史稱“五老火鍋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統一戰線工作,政黨協商、參政議政、資政建言更加暢通規范,統一戰線圍繞“一帶一路”、生態環境、臺海問題等國家戰略重點積極建言獻策,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撐,充分彰顯和發揮了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獨特優勢。
(四)統一戰線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社會功能,為中國式現代化營造穩定環境
國家現代化進程往往伴隨著深刻的社會結構變遷和社會環境變革,尤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多黨派、多民族、多宗教、多階層交融共存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凝聚起邁向現代化征程的社會共識、社會力量、社會基礎,又要處理好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不同社會思潮的多元影響、不同民族宗教的習俗文化等,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正確處理一致性與多樣性關系”。統一戰線充分發揮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社會功能,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和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本質上就是促進社會和諧、社會穩定的過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壓艙石”。從共同綱領到新型政黨制度,我國政黨關系超越了西方政黨之間“零和博弈”的政治框架,始終保持通力合作、團結和諧的親密合作關系;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統一戰線始終聚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華民族實現了更高層次的聚合和統一;從宗教信仰自由到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統一戰線始終堅持團結合作、尊重包容,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治相適應、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構建了和諧健康的宗教關系;從非公制經濟人士到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一戰線積極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思想意識多元和階層關系變化,不斷拓展工作范圍和對象,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鮮明提出“組織起來”的工作方式,營造了共擔社會責任、共享發展成果的和諧階層關系;從“一國兩制”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了海內外同胞和平統一的思想共識、家國情懷,鞏固和發展了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共圓中國夢的良好局面。
三、統一戰線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是貫穿到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全面現代化。在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需要最大限度把統一戰線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發揮出來,充分發揮統一戰線法寶作用。
(一)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鞏固中國式現代化政治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加強政治制度建設、全面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的特征,是統一戰線最本質的屬性。堅持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就是堅持以黨的指導思想為遵循,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把握開展工作的根本遵循;就是堅持以黨的政策為指引,堅持統一戰線服務黨的總路線總政策,做好黨的政策宣講和解疑釋惑工作,始終與黨保持同頻共振、步調一致;就是堅持以黨的中心工作為著力點,把黨的中心工作作為凝心聚力的目標靶向,凝聚起最廣泛的思想共識。二是加強政治制度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關鍵在于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新型政黨制度等,使廣大人民的意志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得到更充分體現。要進一步提高統一戰線各界人士的政治參與熱情,深入開展調研,扎實做好建言獻策工作,真實反映民情、集中體現民意,夯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社會基礎,提高廣泛的政治參與度。三是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策略。統一戰線為依法治國提供了必要的補充,人民政協和民主黨派的監督具有代表性、政治性和廣泛性的特點,是權力運行監督的重要環節,必須進一步加強民主監督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既要在運行機制上求實效,避免“掛空擋”問題,又要在公開透明上求突破,接受民眾監督。同時,要注重發揮統一戰線法律界人士作用,一方面抓好法治宣傳工作,助力法治觀念普及,強化民眾民主參與意識,另一方面要助力推動政治協商、參政議政的規范化建設,健全民主政治理論、政策、制度等。
(二)深入推進統一戰線理論創新,鞏固中國式現代化思想基礎
統一戰線深度嵌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全過程,深入推進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是更好踐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主要任務的時代要求。一是堅持科學思想指引前進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統一戰線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統一戰線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新時代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和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必須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握統一戰線的根本原則、時代內涵和基本方略,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更好地指導和推動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工作。二是加強學科建設完善理論建構。科學合理的學科搭建有利于統一戰線理論的豐富和完善。《2 0 1 0-2 0 2 0年黨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訓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學院要“推動學科體系建設,逐步形成具有統戰特色的優勢學科”。這就要求社會主義學院主動作為,加強統一戰線學研究和交流工作,進一步完善統一戰線學科建設,促進形成特色鮮明、理論完備、框架合理、優勢顯著的統戰學科,為統一戰線理論體系建設發展夯實根基。三是突出實踐牽引提升研究質效。統戰理論的創新與發展,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既要重視理論性、政策性方向的探索研究,也要重視實踐性、操作性層面的解答回應,不斷提升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三)助推經濟社會建設發展,鞏固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重點是經濟發展。圍繞貫徹落實“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統戰工作要以更加主動的姿態、進取的意識,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一是進一步強化智力支持。統一戰線要緊扣“十四五”規劃和2 0 3 5年遠景目標等重大戰略部署,圍繞高質量發展、國際國內雙循環、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課題,注重發揮統一戰線“智囊團”優勢,用好統一戰線智庫,精心設立課題,組織專題調研,積極資政建言,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二是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扎實做好政策理論宣講、思想政治教育、答疑解惑工作,教育引導統戰成員將思想凝聚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愿景上,積極動員各領域專家學者、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歸國華僑留學生等圍繞傳統產業升級提檔、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攻關“卡脖子”難題等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形成整體合力。三是進一步服務引資引才。充分發揮統一戰線聯系廣泛優勢,積極開展參觀考察、項目推介等活動,進一步助力擴大引資引才“輸入點”和“覆蓋面”,引入更多海內外投資者和高端人才進入戰略新興產業、鄉村振興事業等,推動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四)聚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鞏固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就要求,統一戰線要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為工作的重要著力點。一要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有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實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統一戰線成員共同思想基礎的精神動力源泉。要切實加強統戰工作,發揮好文化界人士和文藝工作者作用,以影視、書畫、網絡等形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承、創作和傳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二要繁榮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弘揚民族團結文化,需要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助力推進民族特色村落、民族文化產業、民族民俗活動創建,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元主導、多元發展的民族文化風貌。三要促進中華文化對外交流。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占據世界主流地位。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一戰線要積極動員留學生群體、華僑華人、文藝界工作者等推動中華文化走向國際舞臺,推廣、創新更多具有中華文化元素的產業產品,加大國際文化交流和合作力度,一方面增進廣大海外同胞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另一方面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
參考文獻:
[ 1]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 E B/O L]. h t -t p s: / /b a i k e . s o . c o m/d o c /2 4 4 8 9 7 0 9-2 5 3 3 8 9 9 2. h t m l, 2 0 1 5-0 9-2 2.
[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 3]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1 8-1 2-1 9( 0 0 2).
[ 4]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2 1-0 7-0 2( 0 0 2).
[ 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6.
[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4.
責任編輯:胡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