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霞
【摘? ? 要】我校實行漢和藏的雙語教學體制,漢加藏的教學體制也是主要的教學模式,這也是民族教育作為傳統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民族地區的教師,在雙語教學中,筆者一直從事以漢為主類的語文教學工作。本文即從多個方面分析雙語教學中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雙語教學;漢語教學;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G6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0-0161-02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Bilingual Teaching in Tibetan Areas
(Xiahe County Tibetan Middle School,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Gansu Province,China) LIN Junxia
【Abstract】Our school implements a bilingu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Chinese and Tibeta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Chinese, Canadian and Tibetan is also the main teaching mode, which is also an integral part of ethnic education as a traditional education. As a teacher in ethnic areas, in bilingual teaching, the author has been engaged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work mainly based on Chines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bilingual teaching from multiple aspects.
【Keywords】Bilingual teaching; Chinese teaching; Ethnic regions
一、民族地區雙語教學中學習漢語存在的問題
對于雙語類的藏族學生來說,學習漢語文具有一定的困難,我深有感觸,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環境的影響
我校學生大多數都來自農村,許多鄉村地處偏僻,經濟文化落后,信息閉塞,加之語言文字的障礙,給學習漢語文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面對教師的講課,有的目瞪口呆,大腦一片空白;有的“啞巴吃餃子”心里有數,但表達不出來;有的膽怯、害怕、不敢說;有的話說出來了,但語無倫次、雜亂無章。
(二)家庭因素
民族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從小開始學習本民族的語言,長期用藏語交流,而且對漢語和漢字的接觸得較少。特別是一些家長堅持讓自己的孩子說民族語言,很少用漢語與孩子交流,導致孩子從基礎教育開始就有偏科的思想,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科不感興趣。
(三)基礎教育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等原因,大多數藏族學生來自村校,有跳級現象,對于語文基礎知識一片空白,因此普遍存在漢語基礎較差。很多藏族學生不會漢語拼音,漢字筆畫書寫不正確。
(四)師資缺乏因素
長期以來,師資缺乏是制約藏族地區漢語教學發展的主要因素。很多民族學校缺乏語文教師,并且在很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為了正常開設語文課,很多學校是采用民族教師進行漢語授課,而且這些民族教師仍然以藏語進行漢語講解。教師由于水平有限,對漢字理解不深,普通話發音不準,加上學校條件有限,缺乏必要的教學器具,因此對漢語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對存在的問題分析進行研究,就要結合藏文的語言特性來分析。漢語和藏語都是屬于語言系,但漢字是一種象形字,依靠偏旁部首的組合來完成字的書寫。藏語的書寫由30個輔音字母和4個元音符號組合而成,是拼音文字,因此漢字和藏文的書寫方式也有很多不同。在基礎教育比較薄弱的偏遠牧區,此問題還沒有引起全面的注意。
二、提高民族地區學生漢語學習效率的策略
為了提高漢語的學習效率,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漢語文這門語言學科,筆者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摸索出一套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并認為作為一線教師,在漢語文的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重視民族文化
漢語言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漢字常常具有“視而可識,察而見意”的形象特征。象形的文字,有優美的詩句,深遠的意象,悠久的文化,是詩歌,是國畫,也是歷史。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誘導、引領學生來感悟漢語的魅力,了解漢語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背景。同時可以把一些鮮明文化特色的東西引到課堂,如將藏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節、民俗文化,手工剪紙,燈謎、民間故事和神話故事等,運用到語言教學和寫作中。此外,我們可以把社會生活中精彩的文化搬到語文課堂上,把學生引領到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去。比如,內地的“紅頭繩”“粽子”等,當第一次接觸到這些新名詞的時候,學生會興奮不已。我們讓藏族學生對漢語感興趣并學好漢語,同時也應該尊重和了解藏族的文化歷史。藏民族的很多姓名里包含著了對自然界和神的崇敬,對子孫后代的祝福。因此,在課堂上我把他們的姓名用藏語念出來并做出翻譯時,他們的喜悅之情都溢于言表,偶爾在課堂上提問將學生的名字喊成“請‘長壽同學回答問題”時,課堂氣氛瞬間就會活躍起來。
(二)要注重情感投入
情感體驗是語言學習的靈魂。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和學生交朋友,讓藏族學生在學習漢語文的過程中體會到教師的關照;要學會情感的投入,如果把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視為:母子、朋友、同學、師生,當師生之間產生一層濃濃的親情之后,教師還有什么不能影響學生的呢?
(三)要注重藝術
因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語言學科。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其中的藝術美,并給學生以美的啟發,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體驗到其中的快樂。我們知道藏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也有繪畫天賦,特別是唐卡方面人才濟濟。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藏族學生對現代文閱讀理解方面比較困難,但對詩歌學習起來很有興趣,有時在一節課的時間內能把很長的一首詩熟練地背下來,而且背得很流利。探究其中的原因就是,詩歌有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由此我們可以抓住學生的優勢,鼓勵學生多誦讀,在大聲朗讀中識記知識點、品味語言、理解文章的內容。此外,我們可以把漢語教材中很多學生喜歡的篇目,如《康巴藏族的酒歌與酒文化》《格薩爾王出征》《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設計為課堂表演劇,讓學生來唱酒歌,在劇情表演中提高學生對漢語的表達能力,掌握知識點,理解課文內容,這樣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四)要注重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方法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環節,閱讀對于開啟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言表述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藏族學生缺乏閱讀方法,長期以來阻礙了閱讀興趣和閱讀效率的提升。根據多年的經驗,我認為在漢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相互交流、感知、理解等過程,循序漸進地進行有規律的思維活動,培養藏族學生學會閱讀各類文章的能力,以此提高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并掌握閱讀同類文章的規律和方法。同時,又要注重各種文章題材的閱讀思路及閱讀的不同方法。如閱讀一篇記敘文作品,要從記敘的六要素入手,并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了解事件的起因,抓住人物與事件的主要關系、全過程以及結局,使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閱讀散文,抓住散文的 “形”,領會文章的 “神”,最后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及寫作方法;對詩歌,要注重從誦讀,在誦讀中掌握韻律,品味語言,并通過豐富想象和聯想來理解詩歌的意境,進一步突破詩歌的內涵和主旨。
(五)要注重課文的誦讀和寫作材料的積累
要想提高語文的表達能力,就要注重學時語言的說和讀。藏族學生的漢語文表達能力與漢族學生是不能同日而論的。即便是藏族學生到了高中,閱讀還是有較大的困難,大部分學生漢語表達不流暢,用詞不恰當,思路不清晰。在作文中更是倒裝句連篇,語句過于口語化,文章流水賬的現象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應從語言學習的規律出發,指導學生在課堂課外誦讀,在誦讀中豐富他們的詞匯和語言知識,并要求他們在誦讀中做到語句的停頓、關鍵詞的重音、抑揚頓挫的語調和速度,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讓學生明白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都要把話說清晰、說正確,語句要流暢、鮮明。另外,還應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本的基礎上背誦一些經典性的名篇來拓展延伸課外知識,由此來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對于課后的主觀習題和文中富有哲理的段落和句子,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進行仿寫或寫一片段作文,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增強學生語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寫作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只要我們從藏區學生的實際出發,利用有效的方法促使學生學習漢語文,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也能使民族地區的漢語文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注:本文為2020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藏族地區藏漢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7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英吉.藏族地區藏漢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法[J].文學教育(上),2017(12).
[2]王洪玉.甘南藏漢雙語教育歷史與發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3]李彭曦.多媒體字源識字教學系統在藏漢雙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08.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