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焦玉珍 韓昕宇 喬麗萍 劉霞
炎炎酷暑,“冰鎮啤酒+海鮮”成為不少人夏日飲食的最佳拍檔。然而,它們在給人帶來舌尖快樂的同時,也常被戲謔地標簽化:“啤酒配海鮮,痛并快樂著!”“啤酒加海鮮,痛風少不了!”對于這些說法,有人不以為然,也有人深信不疑。那么,這些關于“喝啤酒吃海鮮會導致痛風”的刻板印象,究竟是證據確鑿還是捕風捉影呢?
在講痛風之前,我先來跟您嘮嘮嘌呤。您可別覺得嘌呤陌生,您吃的魚、肉、蛋、奶里可都有它的身影,它在人體能量供應和代謝調節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嘌呤和痛風之間要通過“中間人”尿酸才能聯系到一起:嘌呤在體內發揮完“自我價值”后會轉化為尿酸,而尿酸的積累與痛風的發生密切相關。看到這,您可能覺得尿酸很可怕。其實,當人體處于正常的生理條件下,體內的尿酸可以從腎臟隨尿液一同排出,從而達到入-出動態平衡。只有當體內的尿酸含量過高或者排泄通路受阻時,尿酸才會以尿酸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軟骨等中,從而產生痛風[1]。
痛風這一疾病受遺傳、環境等多個條件的影響。啤酒和海鮮是否可以同時食用,需要視情況而定,不可一概而論。不論是只喝啤酒,還是只吃海鮮,亦或是“啤酒+海鮮”的強強聯合,從飲食角度上,高嘌呤含量的海鮮加上酒精,的確會加重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尿酸代謝和排泄負擔,這對他們本不太健康的身體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高嘌呤含量的海鮮會增加痛風的患病風險,而酒精則會加速嘌呤分解,加快尿酸形成,并使腎小管濾出尿酸受到影響。此外,飲酒本身就有害健康,與心腦血管等疾病聯系緊密。而對于正常人而言,“啤酒和海鮮不能同時食用”等飲食搭配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不太合理。
有不少人認為,不喝啤酒且不吃海鮮可以給遠離痛風“上雙保險”。其實,啤酒、海鮮并不是痛風的直接誘因,遠離高嘌呤飲食才是保證人體健康的關鍵。并不是所有海鮮產品都含有較高比例的嘌呤,銀魚、鮮海參等的嘌呤含量就較低。而日常飲食中,如火鍋、燒烤中備受人們青睞的內臟、腦花等大多屬于高嘌呤含量食物。因此,只有科學選擇食物,合理攝入嘌呤,才能降低痛風的患病風險。部分食物的嘌呤含量如表1所示[2]:

那么,怎么做才能降低痛風的患病風險呢?
1.低嘌呤飲食,適量攝入各類動物內臟、部分高嘌呤海產品等,不宜選擇肉湯類食物進補,多吃新鮮果蔬。
2.多喝水,少喝高糖飲料。多喝水可降低尿酸濃度。此外,有研究表明,果糖能促進尿酸合成、升高尿酸水平,抑制尿酸排泄等[3]。因此,高尿酸血癥患者應減少食用高果糖含量的飲料、甜品等。
3.戒酒。酒精可干擾尿酸代謝及正常排泄,除了增加痛風患病風險以外,對身體還有許多不良影響。
4.合理運動,控制體重,作息規律。
參考文獻:
[1]楊海斌.各種肉類食物中嘌呤類物質的檢測[D].山西醫科大學,2012:22-24.
[2]楊月欣.中國食物成分表2019[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9(02):346-360.
[3]崔佳佳.尿酸鹽晶體形態學及果糖對尿酸轉運子影響的研究[D].泰山醫學院,201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