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美貿易摩擦的民族經濟維度探析

2021-08-16 05:09:51楊思遠張兆忠
治理現代化研究 2021年4期

楊思遠 張兆忠

摘 要:中美貿易摩擦的美方邏輯是資本理性,可歸納為貿易問題上的失衡幻覺→理論認知上的重商主義→經濟霸權上的危機意識。究其根源,經濟利益敏感、經濟理論偏執、經濟霸權意識均是源遠流長的美利堅經濟民族主義的體現。經濟民族主義既有經濟模式又有文化傳統的原因,二者綜合概括為民族經濟模式。通過中美經濟模式的分析比較,借鑒民族學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以人的本質為核心、價值概念為樞紐、民族文化為基礎,探索規定民族經濟模式的概念,提出中國是和合市場型、美國是競爭市場型。中美貿易摩擦實質是民族經濟模式之爭。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即民族經濟模式的“多元性”與“一體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經濟民族主義;民族經濟模式;經濟人;公共價值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729(2021)04-0033-09

收稿日期: 2021-01-28

基金項目: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基金項目“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研究”(2016JJXY07)

作者簡介: 楊思遠,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經濟;張兆忠,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經濟與少數民族經濟理論研究。

2018年3月23日,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價值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特朗普宣稱“這才只是開始”,意味著美國正式發起新一輪中美貿易摩擦。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美因新冠病毒源頭而爆發的爭執和矛盾不斷升級,對雙方的貿易和投資關系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至2021年1月20日,特朗普任內的中美貿易摩擦,主要內容是對370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產品加征7.5%至25%的關稅,針對華為和半導體芯片實施禁令,以及一個加長的實體清單,其最終目的是與中國“脫鉤”。特朗普的總統繼任者拜登宣稱:“中國是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而不是最大的敵人。”拜登就職第一天,美國就對中國企業的特定電連接器和保持架組件及其產品發起幾項337調查。事實證明,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中國均被視為美國在貿易領域的最大競爭者。拜登表示,他提名的美國貿易代表人選戴琦將把矛頭對準中國的不當貿易行為。戴琦批評特朗普對華關稅政策僅具“防御性”,呼吁實施“攻守兼備”的政策。戴琦更認可貿易政策應聯合盟友而非美方一意孤行,傾向于聯合美國盟友組團針對中國。美國新任國務卿的外交行為佐證了這一點。這意味著拜登政府貿易政策將是升級或變異版的特朗普單邊主義。由美國政府一系列、連續性、升級化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我們判斷美國發起的對華貿易摩擦短期內不會結束,因此,我國應積極主動地提前采取措施,做好打一場“經濟持久戰”的思想和行動準備。美國作為事實上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既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又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還是世界貿易規則的主導性制定者。特朗普積極主動的對華貿易摩擦,就像一面鏡子,使我們看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的大而不強,我國還處于世界產業分工、價值生產和分配鏈的低端,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中興、華為芯片案例就是最好的證明。中美貿易摩擦使我們應首先反思我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外貿政策、經濟結構,更進一步,剖析經濟體制、經濟制度、經濟理論。歸根結底,現實國際經濟問題存在民族經濟歷史積淀的深層影響,即物質利益矛盾背后的價值觀及意識形態差異,也就是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下的民族經濟模式多元性的問題。

一、研究文獻綜述

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來,學術界的研究主要從原因、本質、影響和應對等方面展開,但尚未形成定論和統一的研究范式。在原因和本質方面,張震等(2018)認為表面原因是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深層原因是美國轉移國內矛盾、遏制中國技術進步;林明臻等(2018)認為根本原因是中美兩國產業結構的差異;徐增文(2018)應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分析,認為根源是當代資本主義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陳繼勇(2018)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是中國模式與華盛頓模式之爭;白暴力等(2019)認為,實質是爭奪和占領(重新瓜分)世界市場,根源是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導致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張明志等(2019)認為起因是貿易失衡,但本質是美國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李曉樂(2019)從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的視角,認為本質是無限追求價值增值的資本邏輯,單邊主義行徑是按照資本“自己的面貌”再造世界;江凌等(2019)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認為中美貿易摩擦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它還是一種國家戰略和政治利益博弈、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博弈;陳江生等(2019)基于列寧《帝國主義論》的視角,認為美國對華“貿易戰”的本質是維護其壟斷地位;藍慶新等(2019)借鑒庫普曼的GVC參與度指數和GVC地位指數,對中美兩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進行測度和比較,認為根本原因是全球價值鏈競爭的升級;張巖(2019)研究認為表面原因是貿易逆差,但實際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的差異、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和全球價值鏈的形成密不可分;余永定(2019)認為深層根源是美國不同階層的分配問題導致國內矛盾激化,中國的發展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黃露赟等(2020)批判了中美貿易摩擦中的現代重商主義,認為美國的目的是維護經濟和技術霸權;譚培文等(2020)認為意識形態是中美爭端的核心因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應對與贏得中美意識形態博弈的關鍵抉擇;陳子燁等(2020)從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角度出發,研究認為根源是中國擺脫“技術—市場”依附式發展以及美國相對衰落所導致的國際分工格局現實和潛在的變化;韓艷紅(2020)基于列寧《帝國主義論》分析認為,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的激化,本質是帝國主義美國與社會主義中國兩種不同社會發展道路在全球經貿領域的反映;胡鞍鋼等(2020)基于國家能力和經濟全球化的雙維視角,認為內因在于美國國家能力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整體處于“國家能力赤字”狀態;楊勇萍等(2020)基于西方對“中國模式”的認知與反應,認為實質上是兩條不同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競爭。

在影響和應對方面,李春頂等(2018)通過構建包含29個經濟體的大型一般均衡數學模型進行評估,認為美國增加制造業就業的企圖不會實現;俞萍萍等(2018)認為影響包括人民幣匯率受到沖擊、貿易安全受到威脅、通脹與通縮壓力并存;董小君等(2018)提出應對之策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調整結構與擴大內需、優化貿易結構和貿易質量、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高惺惟(2019)分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金融影響,提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應對策略;呂越等(2019)基于WITS-SMART模型進行分析,認為將會導致中美雙邊貿易規模下降,并產生貿易轉移和負面示范效應;潘長春等(2019)基于DVAR模型進行評估,得出貿易摩擦對兩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結果,其中間環節是兩國之間的貿易依賴程度;劉越等(2019)從斗雞博弈視角深入分析,證明戰則兩敗,和則雙贏;程永林等(2019)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基于利益集團的政治捐獻理論模型,分析了美國利益集團的政策偏好,認為中國應對美國利益集團區別對待;張愛玲等(2020)研究發現加征關稅直接縮減了中美貿易規模并改變貿易結構,中國應采取的應對策略包括積極開拓新市場和創造替代品,擴大內部需求,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等;陳繼勇等(2020)研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中美兩國的戰略博弈且經濟“脫鉤”的風險急劇上升,中國需要在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與美國加強溝通與合作;劉建江等(2020)認為貿易摩擦對中國有全局性與長期性、局部性與短期性影響,中方應在內通過推進中國制造2025等增強實力,對外應擴大中美利益交集等優化外部環境;薛熠等(2020)研究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并未對我國整體的失業、通脹帶來顯著影響,但對企業營商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企業應以創新促進技術進步、積極進行實體投資、擴大貿易伙伴范圍等;斯蒂芬·S.羅奇(2020)認為中美貿易摩擦是相互依存所產生的典型沖突,兩國間問題的解決依賴于中美各自解決內部的經濟問題和失衡問題,對中國而言,需要繼續進行經濟再平衡和結構性改革,將龐大的儲蓄盈余用于應對國內的各種挑戰。另外,宋澤園(2019)運用福利經濟學理論進行解釋,認為中美貿易增加了兩國的社會福利,但是,對于美國來說,消費者得以福利增加而生產者福利卻是減少的。軒傳樹(2020)系統梳理了國外共產黨、工人黨的觀點,他們表達了對美國的譴責和對中國政府理性應對的支持。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中美貿易摩擦的研究主要在貿易失衡、戰略遏制、全球價值鏈等方面,研究角度有政治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及政治學等,而從中美經濟模式角度進行探討的文獻較少,缺乏從民族傳統、經濟史、意識形態的視角探討。本文在現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從民族經濟維度深入探索根源,進而從全球經濟治理方面展望未來趨勢。

二、貿易問題的本質:經濟民族主義

從經濟利益角度看,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摩擦的基本邏輯可以歸納為貿易問題上的失衡幻覺→理論認知上的重商主義→經濟霸權上的危機意識,是資本理性的體現。從經濟思想淵源看,經濟利益敏感、經濟理論偏執、經濟霸權意識均是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實用主義濃厚的美利堅經濟民族主義的體現。

(一)中美貿易問題的美方邏輯思維探析

中美貿易逆差是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摩擦的邏輯起點。由于中美對貿易統計核算方式存在差異,雙方對貿易收支平衡的判斷不同,美方認為存在巨大貿易逆差的原因是缺少統計轉口貿易、服務貿易等,綜合而論,中美貿易基本平衡。另外,美元作為主要世界貨幣的地位,是美國國際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而貿易逆差是美元輸出的一種形式,以鑄幣稅、緩解通脹、換取商品和服務事實等使美國獲得了實際利益。但從兩國的貿易結構分析,我們會發現美國由于逆差輸入大量價格低的優質中國產品,中國進口的美國的產品附加值較高,而且,中國想要購進的高科技產品,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等理由禁止出口,其實,美國在中美貿易中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另外,對中國來說,大量的美元占款嚴重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事實上,有關全球價值鏈的大量經濟理論和研究均已表明,位于全球價值鏈高端、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國家,往往是全球分工體系的主要受益者。從中美兩國的產業結構和進出口產品結構來看,美國無疑占據了價值鏈的高端從而獲取了更多的分工利益。但是,從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分析,由于實行按要素分配的“三位一體”公式,資本所有者是主要的受益者,勞動者相對來說獲益較小甚至成為受損者。在美國內部利益分配失衡導致收入差距擴大,并且缺乏有效調節機制的情況下,轉移矛盾由外部因素買單成為美國這個總體“經濟人”的理性選擇。特朗普認為,長期以來巨大的中美貿易逆差,給美國財富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損失,導致美國失業率上升,制造業受到巨大沖擊。實際上,這種簡單思維是被歷史淘汰的重商主義思想的變種和升級。因為根據重商主義的觀點,金銀貨幣是財富的存在形式,只有通過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貿易順差獲得金銀的凈流入,國家才能變得富有,反之則會使得國民財富遭遇損失。隨著世界金本位的崩潰、布雷頓體系的解體、美元國際貨幣地位的確立,以及在當前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下,美國的貿易逆差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重商主義根本就不適合美國第一大經濟體的經濟地位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求。事實上,相對于美國的貿易逆差,特朗普政府更關注中國的貿易順差,認為當前以全球價值鏈分工為載體的貿易體系,更有利于中國獲得巨大的發展利益,促使中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特朗普政府的以美國利益第一、美國絕對標準的所謂公平貿易觀,否認由美國自己主導構建的現行國際貿易秩序的合理性,無視各國的資源稟賦、歷史背景、發展水平和制度差異,蓄意破壞WTO的公平貿易原則,試圖單方面固執地追求自身貿易利益的同時,削弱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以達到遏制中國進一步發展的虛幻目的。毫無疑問,特朗普的逆歷史潮流的現代版重商主義思想,既不會給美國帶來貿易順差和就業擴大,也不會逆轉中國歷史性的必然崛起,只會讓美國失去國家信譽和主導地位,促進中國走近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央。從美國加稅主要涉及信息和通信技術、航天航空、機器人、醫藥、機械等行業的產品,美國商務部對中興、華為實施制裁,以及所謂的保護美國知識產權來看,美國的長期性意圖是阻止中國產業升級,遏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創新,力保美國的絕對技術優勢,維護美國在世界產業鏈分工中的高端地位。美國以中美貿易摩擦為契機、保護知識產權為借口、打擊中國技術進步為目的,聲稱中國學生是“潛在間諜”,限制給中國赴美從事高科技專業的留學生發放簽證,不惜以有損于美國自身的科技創新的方式,以釜底抽薪的手段從“以人為本”上遏制中國的崛起。另外,美國拉攏伙伴國參與對華貿易摩擦,由中美單挑性的雙邊貿易摩擦,擴大為組團打群架性的國際多邊貿易摩擦,例如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就更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新的貿易協定被命名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美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政府高級官員舉行了美國理事會會議——《中亞貿易和投資框架協議》(TIFA);美國還打算與日本、歐盟和英國談判三項獨立的貿易協定,并與智利制定和執行《美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美國的一系列舉措表明,貿易摩擦的戰略目標嚴重超出了保護制造業和減少貿易逆差的限度,妄圖阻止甚至扼殺中國技術密集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以確保美國相對于中國的技術優勢,從而延續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霸權地位。

(二)美方邏輯背后的美利堅經濟民族主義

首先,我們應該明晰民族與國家的關系,西方國家是一國一族,民族是國家層次上的概念,西方國家不承認國內存在不同的民族,只承認存在不同的族群。眾所周知,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1](P68)。民族經濟利益作為民族整體的利益,通過民族間的利益矛盾的形式反射性、間接性地表現出來,往往帶有對立性、對抗性、矛盾性的色彩,其中,經濟民族主義是極端形態。民族主義是指以維護本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行動。民族主義在經濟領域的體現,就是經濟民族主義。

經濟民族主義是指西方民族國家以本民族經濟利益為出發點,有利于提高民族國家的綜合國力為目的,根據本民族國家的經濟水平和結構,在國際貿易中有選擇性地采取開放或保護性政策。經濟民族主義,表現為以經濟政策尤其是貿易保護主義來反對自由貿易,以促進民族國家利益。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就是經濟民族主義的體現。重商主義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政府在國際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加征關稅等保護主義政策來加強本國產品的競爭力,以保護本國產業。有學者將當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稱之為現代重商主義或新重商主義。“民族主義國家在創造自己的同時,創造了重商主義。”[2](P601)重商主義是民族主義與經濟思想相結合的一種貿易理論。美國是有濃烈的經濟民族主義傳統的國家,美利堅的民族經濟利益始終是其對外貿易政策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早在18世紀末期,美國建國初期的首任財長漢密爾頓,可謂是美國“經濟民族主義”的鼻祖且不乏傳人。美國建國初期由于經濟水平落后于英國等資本主義強國,采取有利于本國產業發展的貿易保護主義,亞當·斯密認為美國關稅保護政策“不但不能使其國家漸臻于富強,恐怕還會加以妨害”[3](P23)。在美國經濟逐步發展強大,在國際競爭中占有比較優勢時則倡導世界貿易自由化,尤其是克林頓政府主張全球自由貿易。特朗普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威脅到美國經濟霸權,采取了單邊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可見,貿易自由和貿易保護只是利益獲取的手段,維護本民族經濟利益是實質。歷史上,美國對迅速崛起的日本發動了6次行業貿易摩擦,顯然,此次中美貿易摩擦是美國經濟民族主義又一次具體表現。美國國內學者指出,特朗普政府執行的是以政治民粹主義為名的經濟民族主義的政策,這套政策對各種生產要素、產品、服務、投資和人實行嚴格的邊境控制,其公開宣稱的目的是保護國家安全和改變貿易平衡,服務于美國利益。[4]“特朗普經濟學”的“美國優先”“增長至上”“榜樣引領”等原則,實際上屬于經濟民族主義范疇,這些原則的貫徹實施體現為許多極端的經濟政策,中美貿易摩擦體現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就是其中之一,目的是“重構中美貿易關系,使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優先”的核心是“買美國貨,雇美國人”,這意味著美國放棄多邊貿易體制,轉向貿易保護主義,主張采取高關稅等重商主義手段減少貿易逆差,擴大國內就業。“特朗普貿易信條”(the Trump Trade Doctrine),是指任何貿易協定都必須基于提高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降低貿易赤字以及加強美國制造業。[5]在中國強勢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兩國GDP差距快速縮小,中國科技研發投入迅速增長并在某些領域與美國展開競爭的情況下,遏制中國以維護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就是重中之重,中美貿易摩擦正是“美國優先”的題中之義。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不會立即取消對中國商品的高額關稅。許多國內外學者通過對拜登的言論分析,認為中美貿易摩擦不會很快停止,將呈現常態化、長期化和復雜化的特點。但是,經濟民族主義并不會阻止經濟的全球化,但意味著國家間競爭模式的變化,即從國際層面的競爭轉向內部的民族經濟模式競爭,以及通過重塑民族經濟模式來重新強化其外部影響力。

三、經濟民族主義的內因:

民族經濟模式

經濟民族主義既有經濟模式又有文化傳統的原因,其中,經濟模式是直接原因,文化傳統是深層原因。中美貿易摩擦既有經濟民族主義的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一般性是指此次中美貿易摩擦有同美日貿易摩擦相同的經濟利益之爭的一般因素,特殊性是指中美兩國在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性,其中,雖然中美兩國都是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存在本質差別,美國甚至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所以中美貿易摩擦不斷,此輪貿易摩擦升級為貿易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所以,為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中美貿易摩擦,我們從中美經濟模式與文化傳統兩方面考慮,探索規定民族經濟模式的概念。

(一)中美經濟模式的分析比較

經濟模式,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在經濟運行中具有總體性、一般性的本質特征,并貫穿經濟主體發展的始終,在經濟社會中起著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經濟模式最初由政治學者提出,其后主要由政治經濟學者展開研究,研究方法以現象描述法為主。目前,學界對中國經濟模式的內涵存在很多爭議,例如,林毅夫、張維迎、程恩富、張維為、張宇等學者進行了探討,但是它本身已是客觀存在的經濟事實,有待進一步理論概括。科學解讀中國經濟模式,必須堅持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既要關注現象又要深入本質;既要在比較中發現個性,又要從聯系中發現共性。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經濟制度就是經濟關系,就是經濟基礎。所謂經濟制度,就是指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及其構成,它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道路,并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社會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的性質。因此,只有從經濟制度出發,才能準確把握經濟模式的本質及其內在邏輯。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存在和實現形式,是所有權體系的制衡所形成的占有權、管理權、監督權對經濟活動的界定與導引。經濟結構是經濟制度通過經濟體制而在總體經濟運行中的存在形式,經濟運行機制則是經濟結構動態運作功能的體現。對外經濟交往是國內經濟主體與國外經濟主體展開的貨物、貨幣、服務、技術等交換活動,是國內經濟各層次矛盾在對外交往中集合性的體現。

中國經濟模式以勞動者為主體、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特征如下:(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2)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3)國有經濟為主導,鼓勵民營經濟發展。(4)獨立自主的開放型經濟,多邊合作共贏戰略。美國經濟模式以資本所有者為主體、資本主義為指導,特征如下:(1)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2)市場競爭經濟體制,政府是“守夜人”角色。(3)私有經濟占主導,國有經濟成分依經濟形勢動態調整。(4)經濟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開放性、控制型的全球化經濟。綜合而論,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還在進一步發展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需完善,經濟結構需逐步優化和升級,屬于外向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模式特點是“大政府,小市場”。美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處于后工業化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成熟高效,經濟結構高級化,對全球經濟具有強大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強國,經濟模式特點是“大市場,小政府”。

(二)由民族學的經濟文化類型得到的啟示

經濟文化類型這個概念是由蘇聯民族學家托爾斯托夫、列文、切博克薩羅夫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指一定的經濟與文化特點的綜合體,它在歷史上形成于處在相似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并居住在同樣自然地理條件下的不同民族中”[6](P207)。中國學者給經濟文化類型定義為:“經濟文化類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態環境之下,并有相同生計方式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7](P85)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是從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入手,通過對各民族群體居住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異同的分析比較,解析環境因素對民族經濟和文化特質的形成與發展的作用,形成“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特質”的邏輯框架,得出人地關系的一般規律。但是,經濟文化類型存在“地理決定論”和“生產力決定論”的問題,歷史地看,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存在于前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力的落后,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特征受自然的限制非常明顯。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爆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雖然,自然對人類的限制永遠不會消失,但是已經極速退卻,相同的地理環境下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特征呈現出極大差異,所以,經濟文化類型的理論價值具有歷史的階段局限性。因此,我們嘗試從工業革命后的經濟階段出發,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角度,以及以民族國家為單位構建民族經濟模式的概念,突出民族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模式的關鍵性作用,強調特定歷史時期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揮了某種特殊重要作用。

(三)民族經濟模式概念的構建

中國具有農業文明、小農經濟的悠久的歷史傳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長期處于主體地位,政府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有意識地控制和限制商業的發展。中國兩千多年的集權官僚制大一統政體,由于土地所有權的皇帝所有,經濟發展的決策權主要在中央政權,官僚地主獲得土地的占有經營權,農民依附于土地,獲得土地的使用權。中央政權對經濟進行直接控制,主要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只起到輔助和次要的作用。對外經濟交往上,采取具有政治象征意義的朝貢制度,采取相對封閉的、有限聯系的對外經濟政策。在農業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中國歷史上形成了官文化和小農意識,提倡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使得合作共贏意識源遠流長。

美國模式是商品經濟、工業文明的傳承發展,有利于投資、效率和生產力的發展,它起源于英國,在美國達到頂峰。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戴維·柯茨認為:這種模式中“積累的決策權主要在私人公司,它們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潤目標,通過金融市場獲得資本;勞動者只能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規定的勞動所得和社會權利;人們對社會政治和道德的總體認識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8](P12)。美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性作用,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帶有濃重的自由主義思想,長期以來一直而且將繼續以塑造市場為中心。美國宣揚自由平等觀念,抽象假設每個人都是擁有生產要素的“經濟人”,文化中充滿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念,堅信市場競爭可以實現社會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有效地形成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

通過對中國、美國兩個典型經濟模式的比較、分析與歸納,借鑒和發展經濟文化類型的概念,我們給民族經濟模式定義為:在歷史上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財富觀、宗教信仰等傳統文化下,并有相似生產方式和相近經濟水平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特點的共同體經濟發展方式。由此定義,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指導和實踐,以我國為典型代表的文化圈的經濟體的民族經濟模式是和合市場型,而以美國為代表的文化圈的經濟體的民族經濟模式是競爭市場型。

四、民族經濟模式的構建邏輯:

人→價值→文化

毋庸置疑,價值是經濟理論的基礎概念,價值觀是文化的重要內容,價值觀對價值的規定是文化與經濟的聯結點。價值和價值觀都是人的創造,人是經濟的主體與目的,對人的理論假設是經濟學的前提,也反映文化對人的認識和界定。總之,經濟理論是經濟現象和行為的概括,從而是民族經濟模式的精髓,價值和人是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化決定經濟基礎進而經濟理論的貫通樞紐,所以,文化是民族經濟模式的基礎。

(一)人:民族經濟模式的主體

對人的理論假設,是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前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人性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出發,而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是建立在唯心主義歷史觀基礎之上。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現實中的人,對人的本質“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9](P669),這里所說的人的一般本性是指人之為人的類本質,只有這樣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本質和人的經濟行為。而唯心史觀卻采用了抽象的人性論來揭示人類的本性,認為滿足人的共同本性的要求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和制度變遷的根本動力。在這種歷史觀的指導下,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社會關系中,“經濟人”作為“人的本質”的一種產物出現了。這種抽象不是古典經濟學家發揮想象力,想要在理論上進行抽象,而是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本身在促使他們進行這種抽象。

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制度前提,把每個人視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自由、公平、法治的市場是人權的最好體現,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最佳手段,可以達到資源最優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狀態。經濟人的理性,事實上是資本的理性,因為,“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的抽象價值觀,是以每個人是私有者為前提的,資本主義的歷史表明,這是資產階級的價值觀,符合并服務資產階級利益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兩極分化的事實就是最好的證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現實的人”,資本、土地所有者相對于勞動者占有絕對優勢,因為,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只能出賣勞動力才能生存,表面上的市場公平交易,勞動者具有與資本家討價還價的權利,其實是勞動者有且只有出賣勞動力的權利,反映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后的被迫與不公平。

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社會化生產力相適應,克服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鼓勵民營經濟發展,但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本質,既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高效率,又能保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現實的人”,既是勞動力商品又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國家政權是無產階級民主專政,從根本上保證勞動者的生存權,而不是西方抽象的和虛假的人權,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體現。勞動者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體,與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文化相結合,實現了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的統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得到了體現。

(二)價值:民族經濟模式的樞紐

民族經濟模式的多元性,直接原因是價值理論的不同,即對價值、價值來源、價值量、價值規律的認識存在差異。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的價值,尤其是人的社會價值,即人對社會的有用性,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相通,因為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而勞動是“現實的人”的腦力和體力的付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成果就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勞動價值論。西方主流的均衡價值論,認為價值是物對人的有用性,源于人對物的主觀評價,供給和需求的均衡決定價值,把價格與價值等同,勞動只是價值的一個來源,進而把人作為生產要素之一,是“以資為本”的物質主義。正是由于價值及其價值理論的不同,導致人們經濟行為和文化特質的差異,所以說價值是理解民族經濟模式的樞紐。

勞動價值論強調價值由勞動創造,隨著人類生產力的進步,生產演變為社會化大生產,社會化分工與協作成為勞動的基本方式,價值是共同勞動的結果,由生產決定分配,價值分配自然應該按勞分配,同時,由于一切生產資料都是勞動創造的,生產資料也理應屬于勞動者共同所有,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直接或間接統一計劃生產和調節收入分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價值反映的是交換背后人與人之間深刻的社會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社會性是人類存在的主要特征,隨著社會化生產的加深、社會分工的細化,人際關系的日益緊密,人對于社會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加深。個別價值只有轉化為社會價值,私人勞動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才能達到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的統一,個人價值在集體價值下才能實現,集體價值的目的是個人價值,既是人社會屬性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化生產力和勞動價值論的必然。

均衡價值論是西方經濟學中的主流價值理論,其以“經濟人”假設、利潤最大化等抽象理論假設為基礎,構建數理模型來解釋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該理論強調價值由勞動、資本、土地共同創造,價值分配應該按生產要素分配,即“三位一體”公式。“經濟人”假設是基于資本主義私有制,認為每個人都是生產要素所有者,通過公平、自由的市場交換和競爭,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促進了社會利益。“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是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經濟基礎,在資產階級看來,市場是與自由、平等緊密相連的,市場是天生的自由派、平等派。市場是那只“看不見的手”,通過調節商品價格引導供求平衡。這種基于市場自由流通的供求關系,客觀上要求民主下的法治、平等市場主體、人權的保護,因此,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要求經濟的絕對自由以及個人的絕對自由,自由市場經濟是整個西方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奠定了當代西方市場本位和個人價值至上的核心價值理念,同時,西方核心價值觀也強化了自由市場經濟。

(三)文化:民族經濟模式的基礎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是各個民族的整體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也可以說就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精神生產成果的結晶,即精神產品,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意識形態,如價值觀、信仰、宗教等,和政治、經濟是并列的。本文討論的文化和經濟關系的認識,是狹義文化的概念。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指出:“經濟增長依賴于人們對工作、財富、節儉、生育子女、創造性、陌生人和冒險等等的態度,所有這些態度都是從人的頭腦深處產生的。”[10](P11)他將影響經濟增長的態度分為兩類:一是人們對財富的態度,這是受不同的傳統文化影響的;二是人們對取得財富所需作出的努力的態度,即工作態度,這往往與宗教信仰的不同有關。傳統文化精神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塑造人們的價值體系,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引導人們參與有價值的經濟和社會活動,不同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會出現不同的社會經濟活動取向。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分析了文化對經濟的影響,認為西歐新教教義對個人追求財富的鼓勵及努力工作的肯定孕育了所謂的“資本主義精神”并催生了西方工業革命。Greif和Tabellini研究認為,中國和歐洲的文化差異導致宗族組織和公司組織成為各自社會維系成員合作的基石,強調文化和制度相互作用并最終導致中西方歷史大分流。

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有學者認為馬克思的人類社會發展理論是經濟決定論,我們認為,此類觀點失之偏頗,應該把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結合考慮,生產關系具有積極的反作用,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生產關系可以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可以鞏固或動搖經濟基礎。顯然,文化是上層建筑的范疇,文化也可以反作用于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發展道路、對外交往,進而影響、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對經濟模式的決定作用,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分析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以價值概念為樞紐、以人的理論假設為核心,探討文化對價值概念的規定性,以及對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內涵的影響,進而不同文化對經濟學價值概念的本質界定,決定不同民族的個體人的經濟意識、經濟行為,由微觀到宏觀地塑造民族經濟模式。

總之,中美貿易摩擦根源是民族經濟模式的差異,美國不愿接受具有不同民族經濟模式的中國的崛起。中美貿易問題,從民族經濟模式看,經濟一體化是和合,文化多元化是競爭,和合與競爭是辯證統一的,是人類社會的合類性的歷史和規律的客觀表現,和合是主流,競爭是動力。從表面上看,中美貿易問題的利益之爭是分,實質是合,分是合的反面表現,因為沒有合就沒有分,有分工協作就有競爭和利益分配,但是,在合理規則下的公平競爭才能有利于雙方整體利益和單方利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1]中美雙方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多元民族經濟模式競爭和合,從長期來看,既符合中美雙方的經濟利益,又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史大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費爾南·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2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

[4]Thomas J. Schoenbaum and Daniel C.K. Chow,“The Perils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and a Proposed Path-way to Trade Harmony,” Stanford Law & Policy Re-view,Vol.30, 2019; Stephen Moore and Arthur B. Laf-fer,Trumponomics:Inside the America First Plan to Revive Our Economy;Patrick J. Buchanan,“Nation-alism andPopulism Propel Trump,” February 23,2016,available at:http://buchanan.org/blog/nationalism-and-populism-propel-trump-124860.

[5]Peter Navarro and Wilbur Ross,“Scoring the Trump Economic Plan:Trade,Regulatory&Energy Policy Im-pacts,” September 29,2016,available at:https://assets.donaldjtrump.com/Trump_Economic_Plan.pdf.

[6]尼·切博克薩羅夫.民族·種族·文化[M].趙俊智,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9.

[7]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8]戴維·柯茨.資本主義的模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3.

[11]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全文)[EB/OL].(2013-03-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24/c1024-20892661.html.

On the National Economic Dimension of China-US Trade Friction

YANG Si-yuan,ZHANG Zhao-zho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The American logic of China-US trade friction is capital rationality,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illusion of imbalance in trade issues,mercantilism in theoretical cognition,and crisis consciousness in economic hegemony. The deep-rooted American economic nationalism behind the trade issues reflects the deep-seated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economy. Economic nationalism is influenced by both economic model and cultural tradition,and the internal cause is national economic model.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model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theory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types of ethnology,and taking the concept of value as the hub,human nature as the core,and national culture as the basi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economic model,and puts forward that China is the type of sum division,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type of competitive market. The essence of China-US trade friction is the dispute of national economic model.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duality,that is,the “pluralism” and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model. It is an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trend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Key Words:China-US trade friction;economic nationalism;national economic model;economic man;public value

責任編輯:趙 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婷婷丁香| 久久综合干|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在线国产你懂的| 欧美狠狠干|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91麻豆视频|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色亚洲成人|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无码AV动漫|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91蝌蚪窝|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男人天堂| 999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高清资源|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欧美色综合|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青青草一区| 亚洲另类色|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无码人中文字幕|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在线毛片免费|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男女精品视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91在线视频福利|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视频二区欧美|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熟妇丰满人妻|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在线欧美国产|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 91在线中文|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999在线| 欧美色视频日本|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欧美国产另类|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