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的歷史語境:(一)吸引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匯聚延安,建立廣泛的文化統一戰線;(二)為解放區經濟建設服務,促進解放區“大生產運動”;(三)對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進行“有機化”的改造,實現思想上的凈化。《講話》的現實啟示是:應高度重視文藝工作,讓文藝成為新時代價值的擴音器;重視文藝批評工作,強化社會主義文藝的政治標準和社會效益;加強黨的領導,堅持文藝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抒懷。
關鍵詞:文藝;文藝發展;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
中圖分類號:A841;I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4-0011-03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1]。在新時代,聯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重溫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文藝與時代同頻共振,從經典中尋求繁榮我國文化事業的新的現實途徑。
一、《講話》發表的歷史語境
(一)吸引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會聚延安,建立廣泛的文化統一戰線
1942年,抗日戰爭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中國抗日力量與日本侵華勢力在力量對比上形成了暫時的平衡。而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抗日力量不斷壯大。日本為了削減中共抗日力量,對國民黨采取政治誘降,不斷拉攏。與此同時,國民黨于1939年1月召開的五屆五中全會正式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又一次掀起了反共高潮。面對日本侵華勢力和國民黨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破壞,中國共產黨必須要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應對兩方勢力的步步緊逼,而由廣大的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組成的文化統一戰線至關重要,其關系到能否在這一斗爭中與我黨形成巨大合力的問題。毛澤東于1939年12月為中共中央起草的決定中強調:“必須善于吸收知識分子,才能組織偉大的抗戰力量,組織千百萬農民群眾,發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發展革命的統一戰線。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2]相反在國統區,蔣介石政府實行文化專制政策使得大量知識分子心懷怨憤,甚至有大量進步人士慘遭迫害。194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發展文化運動的指示》,強調在國統區開展抗戰文化運動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重要人員在國統區興辦報紙,尊重關心文化人、與文化人交朋友,以維護國統區文化思想界在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團結。國共兩黨截然不同的文化政策使得大量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內心向往延安,向往其自由民主的文化環境。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發表《講話》有利于讓文化工作者充分認識無產階級的文化綱領,清晰地宣告延安實施的文化政策,揭示其與抗戰和文化工作之間的關系,以吸引更多國統區的文化進步人士會聚延安。
(二)為解放區經濟建設服務,促進解放區“大生產運動”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而反過來又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我們以20世紀40年代延安解放區的經濟狀況為背景,用經濟的視角去看毛澤東《講話》的發表。延安雖然作為革命的圣地,但從產業發展上來看,延安農業基礎薄弱,工商業發展近乎為零,延安在抗戰時期的財政來源大部分靠南京國民政府的撥款和來自蘇聯的援助。在抗日戰爭后期,由于國共合作出現一定破裂,國民政府斷絕了對延安的財政撥款,并對其實行經濟上的封鎖,這無疑沉重打擊了延安的經濟,甚至威脅到根據地的生存。中國共產黨于1943年發布的《關于延安對文化人的工作的經驗介紹》中明確告知了當時延安物質條件的極度困難。這一原因使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成為20世紀40年代初陜甘寧邊區最火的名詞。因此,解放區為了自救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相當一部分士兵放下了槍桿子,拿起了鋤頭和鐵锨,從事艱苦的生產勞動。由于解放區尊重知識分子,創造出了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寬松的文化環境,使得延安大量的文化工作者與其他從事生產勞動的人相比具有較為自在富足的生活,許多文藝工作者雖然“下鄉”了,但并未真正從事生產勞動。文藝工作者為經濟建設作貢獻促進大生產運動主要體現在動員人們參加勞動生產上,發揮其文藝的宣傳鼓舞作用,以提振邊區人民的生產熱情,緩解因為經濟困難造成的邊區人民與邊區政府之間的矛盾。邊區的經濟建設也是革命工作,毛澤東在《講話》的開篇就提到座談會的目的是研究文藝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關系,求得文藝對革命工作的協助。這一時期,共產黨的革命任務就是進行邊區的經濟建設,革命文藝和文藝工作者就是要為這個任務服務。
(三)對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進行“有機化”的改造,實現思想上的凈化
1941年到1942年,為整頓學風、黨風和文風,毛澤東先后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報告。這些報告也充分說明了無產階級文藝工作者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堅定革命統一戰線,必須要為工農兵服務,為時代服務,正因為思想認識不清楚,才有必要興起文藝整風,實現文藝工作者思想的重新塑造。革命的文藝必然要充分反映人民的生活,文藝工作者要從社會生活中汲取文藝創作的素材和力量。文藝作品表達的方式也必須要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體現民族氣派和民族特色,要兼顧“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共賞性,真正吸引人民群眾觀賞的興趣。延安的文藝工作者有許多是從大城市的“亭子間”到革命根據地的,他們一下子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代,難免會出現思想上的不適應,難免會不了解無產階級文藝作品的表達方式,但這種小資產階級的尾巴是絕對不容許出現的。從座談會召開之前和之后的兩段時間里,延安出現的文藝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文藝工作者思想上的轉變。座談會召開之前,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在醫院中》《野百合花》等文章在整風中受到批判,而座談會召開之后,民族斗爭、階級斗爭和勞動生產成了文藝作品壓倒一切的題材,工農兵在文學作品中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3],如歌劇《白毛女》、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曲藝《劉巧團圓》等一大批新型文藝作品。《講話》發表后,廣大無產階級文藝工作者紛紛以講話內容對標自身,進行自我批評和反省,褪去資產階級的低級趣味,洗去思想上封建殘余的污垢,真正地把革命文藝大旗舉了起來,創造出了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
二、對《講話》重要內容的充分認識
毛澤東在《講話》的結論部分,以當時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分析事實的基礎上,以“為群眾的問題和如何為群眾的問題”為中心,聯系分析了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
第一,文藝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這是文藝工作的原則問題,根本問題。列寧早就指出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4]。不同的文藝有著不同的服務對象,無產階級的文藝首先要搞清服務對象,解決文藝界的宗派主義現象。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其實還是一個立場問題,毛澤東在結論部分展開了詳細的論述以及對問題的進一步剖析。
第二,解決了第一個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下來就是文藝如何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問題,即如何向工農兵普及和如何提高工農兵的文藝素養。要正確了解普及和提高的正確關系,才能為人民群眾更好地服務。由于當時許多革命戰士文化水平不高,文藝的普及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但提高和普及絕對不能截然分開。提高是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普及是提高要求下的普及。一切文學藝術的源泉是人類社會生活,但是人民的精神追求決定了他們并不滿足于自身的社會生活,還需要文學藝術來作為生活的補充。只有創作出比人類現實生活更理想化典型化的文藝作品,人民的精神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滿足。在普及和提高的過程中,還要反對狹隘功利主義,兼顧人民群眾不同水平的文藝鑒賞能力。
第三,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問題和文藝界統一戰線問題。黨的文藝從屬于政治,是為政治服務的。文藝工作要服從于黨在一定時期的革命任務。這就是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問題。由于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黨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文藝界也存在統一戰線問題。這就要求黨的文藝工作者從革命的高度出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文藝家,無論他或她屬于哪個階級,只要贊成抗日,我們都要團結,團結他們還意味著在一定范圍內容許他們的藝術方法和藝術趣味的存在。但團結的同時,還須謹防無斗爭團結的“右”傾主義和無團結斗爭的“左”傾主義傾向。
第四,闡明文藝界的斗爭方法即文藝批評的問題。任何時候的文藝批評都要滿足兩個標準,一個是政治標準,一個是藝術標準。一部好的文藝作品,是既要有政治正確性,又要有較高的藝術性。無產階級對于文藝作品的要求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不能生產缺乏藝術性的,沒有感染力的文藝作品;也不能生產缺乏政治性,沒有原則立場的文藝作品。
正是由于以上問題的出現,革命文藝隊伍里有許多同志在思想上并沒有徹底實現從“亭子間”到“革命根據地”的轉變,急需在延安文藝界開展整風運動,讓革命文藝家們正確處理個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個人思想改造的問題,以推動革命文藝運動新熱潮的出現。
三、《講話》發表的現實啟示
(一)高度重視文藝工作,讓文藝成為新時代價值的擴音器
文學藝術自古以來就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它以審美功能為主,還包括認知功能和教育功能。孔子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唐代文學家韓愈主張“文以明道”,倡導文章的社會政教的公用性。假如文學藝術是一駕豪華的馬車,那么戲劇影視、書法文章等是這駕馬車的外部裝飾品,而思想情感和倫理道德就是馬車內部滿載的貨物。人民群眾只有透過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才能看到其中的內容,社會教化功能才能得到體現。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而文藝工作者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講話》,深切理解《講話》的內含,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融入文藝創作中,用文藝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文藝作品要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優秀資源,以追求真善美作為自己的永恒價值。“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每次浩浩蕩蕩的社會變革都離不開文藝運動的興起,中華民族每到危機的時刻,都離不開中國精神的支撐。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躍升,無不伴隨著文化的進步。社會主義強國奮斗目標的如期實現,離不開文藝工作者的助力,文藝工作者任重道遠,要努力提升自己,發揮文化創造力,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文藝精品。只有留住具有深厚影響力的文化瑰寶,文化才能繁榮,民族才能復興。
(二)重視文藝批評工作,強化社會主義文藝的政治標準和社會效益
當代,一部好的文藝作品不僅要具有《講話》中的兩個標準,還要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文藝工作是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工作,創作者自身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文藝評論工作就是要針砭文藝創作中的時弊,指出文藝創作中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不相符合的地方,與人民群眾精神需求不吻合的地方,與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不匹配的地方。文藝評論工作者要敢于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實事求是,提倡科學的批評精神,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以人民的需求作為文藝評論的方向,把符合政治正確的、藝術水平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好的文藝作品推薦給廣大人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在當今信息開放、市場左右一切的文化創作環境里,文藝工作者還要抵御西方錯誤的價值觀念和唯利益論的沖擊,以免使我們的文藝創作失去本真,失去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立場和原則。那些不符合社會主義文藝標準的文藝作品拉低了人民群眾的審美層次,僅僅飽了受眾的眼福,而沒有給受眾靈魂洗禮,這不僅是受眾的悲哀,更是文藝的悲哀。只有發揮文藝評論的作用,給予文藝創作真正的引導,那些真正符合社會主義文藝標準又會產生經濟效益的文藝作品才會出現,并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站穩腳跟,行穩致遠。
(三)加強黨的領導,堅持文藝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抒懷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我國文藝發展的根本宗旨是相同的。黨的領導必須要滲透到文藝創作的始終,文藝工作者要正確把握黨性、人民性、政治立場和創作自由的關系;文藝部門的領導干部要在尊重文藝創作規律的基礎上,依靠文藝工作者,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文藝才有繁榮發展的保證,文藝工作者才能有創造所依靠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文藝事業欣欣向榮,文藝作品接續傳承,這得益于我國文藝的人民特性,文藝聚光燈只有時刻對準人民,對準時代,對準歷史,文藝才能更加逼真與生動。文藝與人民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文藝為人民,人民再用文藝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始終堅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創作理念。到人民中去,謳歌勤勞奮斗的中國人民,刻畫最美的中國人物,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鑄魂,用文藝凝聚起新時代奮勇前進的磅礴力量。只有心中裝著觀眾,裝著人民的藝術家,才能藝無止境,藝術長青。“戲比天大”“人民是親爹娘,觀眾是好朋友”,這些文藝作品中的話語彰顯了我國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世代傳承永不磨滅的精神價值。在新時代,文藝發展必須要具有純潔的黨性、樸素的人民性、敏感的時代性,以黨的領導為保證,聯結時代和人民,為人民賀彩,為時代添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6-11-3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
5319.htm.
[2] 齊衛平.偉大斗爭精神: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力量支撐[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9(6).
[3] 楊洪林.堅實如磐的理論竭誠為民的方向——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J].鄖陽師專學報,1992(2).
[4] 孫建華,高迪.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探索及其獨特貢獻[J].社會主義研究,2018(2).
作者簡介:袁進展(1997—),男,漢族,河南南陽人,單位為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御夫)2021年07月下半月刊(總第143期)西部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實踐與發展研究”(編號:19XZJC850001)、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西藏農牧區基層民族工作研究”(編號:18CMZ001)、西藏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習近平關于西藏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編號:SK2017-4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