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辦本科高校應用技術轉型的困境與出路”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SJB1942,項目主持人:張麗娜)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1-0102-05
黃炎培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奠基者和推動者,他的職業教育思想和實踐極具系統性、豐富性和深刻性,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當時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而且對解決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乏力、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多元合作等現實問題,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黃炎培大職業教育思想內涵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基于長期的教育實踐與深入的實地考察,既根植于中國大地又積極吸收借鑒國外經驗,其職業教育思想,可從目的論、體系論和方法論三方面進行梳理。
(一)職業教育的目的論
黃炎培提出的職業教育目的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學習探索中逐步完善的,超越了個人發展,關注民族自強、國家發展甚至世界進步層面。1921年至1934年,黃炎培多次提到職業教育宗旨,最具代表性的是他1934年在《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一文中提到的職業教育的目的:“(一)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他特別詮釋了“為社會服務之準備”的意義,即“為民族謀獨立與繁榮”②,賦予了職業教育在特殊的國家發展時期所起到的救亡圖存的重要意義。可見,黃炎培提出的職業教育的目的不僅要滿足于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個體層面,更要上升到群體義務的國家和世界層面;不僅應關注個人發展和民眾疾苦,更應放眼國家繁榮和世界進步。這樣的職業教育觀既體現了黃炎培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又傳達了比肩發達國家并引領世界的遠大抱負。
(二)職業教育的體系論
1.填補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鴻溝,構建學校職業教育體系。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關涉各級各類各層教育,應填平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鴻溝,努力構建一種貫穿于全部教育過程和全部職業生涯的完整教育體系。他指出:“要是此方認為我是職業學校,與一般教育無關系,彼方認為我非職業學校,與職業教育無關系。范圍越劃越小,界限越分越嚴,不互助,不合作,就不講別的,單講職業教育,還希望發達嗎?”在《小學職業陶冶》一文中,他提出“人欲受職業訓練,必先受職業陶冶”。在《關于職業指導》一文中,他主張“學習互進法”,進一步劃分了職業教育階段,“即高中視其才性而分科學成,就業一二年,人大學分科,卒業,再就業一二年,入國內或國外研究院,卒業后,正式就業”。由此,黃炎培構建了小學(職業陶冶)、初中(職業指導)、高中(職業訓練)、就業、大學、再就業、研究院、正式就業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在此教育體系中,就業與學習交替進行,職業指導和職業訓練伴隨終生,其精髓與現代終身學習思想不謀而合。
2.打通教育界與社會各界之間行業壁壘,構建大職業教育體系。1926年,黃炎培在《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中明確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思想,認為只從職業學校,或只從教育界,或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功夫,均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同時,他認為職業教育的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學生的實習實訓均要從職業界的需要出發,教員的聘用也應利用職業界的人才。他提出:“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的溝通和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全社會的運動。”他把社會整體比作機器,各方力量只有協同配合才能取得共同進步,才能促進全社會長足發展。因此,對職業教育而言,要打通教育界和產業界等社會其他各界之間的壁壘,職業教育考慮社會發展需要,社會各界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唯有如此,職業教育發展才能取得實效,教育和社會才能互為支撐和驅動。
(三)職業教育的方法論
1.做學合一。黃炎培認為當時中國教育最大問題是學校教育脫離現實,不能反映社會需要,脫離生產和生活實際。為此,他提出“實習非所注重,則能力無自養成”的觀點,認為求學與習事應互相印證,應“打破平面的教育,而為立體的教育。……改文字的教育,而為實物的教育”。他指出:“要使動手的讀書,讀書的動手,把讀書和做工兩下并起家來。要使人們明了,世界文明是人類手和腦兩部分聯合產生出來的。”只有通過“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學生才能得到真正的職業訓練,才能掌握所需的職業技能。
2.以人為本。“謀個性之發展”是黃炎培職業教育的首要目的。他認為無論是從經濟的角度還是個人的角度,職業教育與人的個性相匹配會產生最佳效用,中國傳統教育忽視人的個性,造成學生功課雖及格但人愈加呆滯拙笨。他把“發展人的天賦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原則,順應人的個性,不僅可以就業,還可以樂業。他認為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總想把自己的天賦能力發揮出來,這是人類的天性。因此,“職業教育不僅是供給自己生活,完成對群之義務,同時還發揮自己的能力,如果他的職業與他的能力相適應,自會可以達到樂業境地”。
3.科學至上。黃炎培在《我來整理整理職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一文中提到職業教育并不會在科學之外,因此,科學化是職業教育的特色之一。他將職業教育的工作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質問題,如農業、工業、家事應用、化學、機械學等;另一類是人事問題,如工廠、商店、學校以及各機關的自身建設等,并認為對物質問題要用科學來解決,對人事問題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他認為“從事職業教育……沒有用分析的方法、專攻的手段,來深切的研究,一一取得比較正確的解決方法,而徒盲目的或囫圇的提倡和試驗,吾敢斷言其無有是處”。他提倡運用職業心理學來選擇和介紹職業標準。在實踐中,中華職業教育社重視科學,學習德國的先進方法,制作了七種職業心理測驗器,運用到招生工作中去,提高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科學化。
4.重視德育。黃炎培在提倡職業教育時十分注重道德教育,他在《(學生自治號)發行的旨趣》一文中明確提出只教學生職業,而不重視精神陶冶,這種“器械的教育”最好的結果“不過造成一種改良的藝徒,決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敬業樂群”是黃炎培提出的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規范,“所謂‘敬業,是指‘對所習之職業具嗜好心,所任之事業具責任心……所謂‘樂群,是指‘具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隨著教育實踐的深入和社會的發展進步,黃炎培不斷充實和豐富職業道德教育,始終將道德教育與職業教育緊緊融合,力戒只見物不見人、只見個人利益不見民族大義的狹隘的職業教育。
二、黃炎培大職業教育思想的現代啟示
當前,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是我國人力資本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畢業生質量低、就業難,另一方面企業用工荒、招工難。人才規格與市場需求脫節,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出現了問題,追本溯源是我國職業教育觀念層面和操作層面落后所導致的不良后果。對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進一步梳理和挖掘,對解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職業教育觀念的開放性
觀念的問題是根本的問題。不解決觀念問題,職業教育就難以發展和進步。當前我國社會普遍對職業教育存在著不客觀的認識,主要歸納為三種:一是認為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學校的事兒,與教育無關;二是認為職業教育是教育的事兒,與其他行業無關;三是認為職業教育是個人的事兒,與國家無關。這三種認識誤區將職業教育孤立化、狹隘化和庸俗化,也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影響因素。黃炎培提倡的職業教育目的論和體系論對以上三種認識誤區進行了最好的糾正。
1.職業教育關乎教育整體。當前我國的教育體系是分支型學制,職業教育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在高中階段進行分軌,雖然部分學生可以在專科階段轉軌進入本科階段,但相對規模有限。體制上的區隔固化了人們對職業教育就只是針對職業技術學校的偏見。其實,無論是職業技術學校還是其他高校,就業是學生學業的最終歸途,無論是學術性職業還是技術性職業,都需要進行相關的職業教育,因此職業教育決然不應局限于職業學校。此外,職業教育的開展應該伴隨受教育者學習的全過程,從職業理想的樹立、職業理論的獲得到職業技能的掌握,應由淺入深、由弱到強地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階段。
2.職業教育關乎教育內外。職業教育的開展不僅需要整個教育系統發力,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合力。黃炎培提出:“內部工作的努力不用說了,對外還需有最高的熱誠,參與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納一切。其實豈但職業教育,什么教育都該這樣,也許什么事業都該這樣。”職業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幫助受教育者高質量地就業,僅僅憑學校一己之力難以實現,關門辦教育、書本里討生活是辦不好職業教育的。可以說,脫離了社會各界的合力支持,職業教育只能淪為單方面的紙上談兵;失去了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其他各界的發展也只是空談妄想。只有教育界和其他社會各界互相支撐,職業教育才能發展,才會產生互促共贏的良性循環。因此,職業教育的開展,不僅要在學校內部進行,還應該在學校外部進行,不僅應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還應貫穿于就業的全過程。
3.職業教育關乎民生國計。黃炎培在論述職業教育的目的與作用時,將個人發展和民族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他認為民心是立國之道,關系民族前途,民力則代表著國力。他認為一切教育都應將發達個人、充實民力、振作民心作為重要目標,這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他將振作民心作為職業教育的宗旨,將充實民力作為職業教育的重任,將職業教育視為救國之大業。他對職業教育四重目的之二“為服務社會之準備”進行了詮釋,即“為民族謀獨立與繁榮”。具體而言,即“對己為革新個人之生活,對群為創造公眾之福利,以人格修養為起點,以民族復興為終極”。
(二)職業教育體系的融通性
我國高等教育系統普遍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普通本科高校同質化;二是職業技術學校邊緣化。同質化導致大量普通本科高校不分層次、忽視類型、不顧實際地朝著研究型大學、雙一流大學看齊,重科研而輕教學,重理論而輕實踐。邊緣化導致職業技術學校普遍面臨師資缺乏、生源較差、社會認可度低的發展困境。無論是同質化還是邊緣化,最終的結果都是學校難以培養出“適銷對路”的合格人才。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發展不健全。正如前所述,職業教育應貫穿于學習全過程和就業全過程。對此,操作層面主要從兩方面加以推進:
1.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通。職業教育應貫穿于人的學習全過程,不應止于職業技術學校。為此,需要構建適合受教育者學習全過程的職業教育課程。當前,我國大學已經開始利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通過實習實訓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但此類型課程普遍形式大于內容,對促進學生就業效果并不明顯。究其根源,很大程度在于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通不暢導致職業教育如空中樓閣般無法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理念、知識和技能,這也導致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雙重薄弱。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理論構建了比較完整的職業教育知識體系,小學階段重視職業陶冶、初中階段進行職業指導,高中階段接受部分職業訓練,大學階段接受分科教育,職業指導和職業訓練伴隨人的終身。這對構建我國當代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2.學校教育與在職教育的融通。職業教育應貫穿于人的就業全過程,不應止于學校教育。為此,需要學校教育平臺和生產服務平臺揚長避短、同時發力、各取所需、互助融通。對于學校而言,職業教育的需求側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需要與行業企業聯系,借助生產服務平臺,在真實的生產服務環境中開展學生的職業教育。對于用人單位而言,職業教育主要表現為在職培訓,其需求側重于豐富從業人員的理論素養,需要與學校聯系,借助學校教育平臺,為從業人員進行系統理論、前沿知識的傳授。
(三)職業教育方法的針對性
1.培養方式的實踐化。知而不能不是真知,職業教育更應強調“做學合一”。反觀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做”得不夠,即實踐性不足,不僅體現在學生層面,還體現在教師層面。為解決此問題,實現“做學合一”,需要教育界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下功夫。一是教師方面要從“講授”轉變為“講做合一”,著力培養“雙師型”教師。一方面鼓勵學校教師“走出去”,走進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運用理論知識積累實踐技能;另一方面積極吸納行業企業中的行家里手“走進來”,參與學校教育教學,講授實踐知識,傳授實踐技能。二是學生方面要從單純的“聽學”轉變為“做學合一”。一方面,在學校環境中,按照培養目標要求合理分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重,同時理論課程的講授要注重理實結合;另一方面,要突破學校環境,走出模擬訓練模式,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真正落實“協同育人”。
2.培養目標的多樣化。培養目標的多樣化是以人為本、服務社會教育思想的延伸。首先,基于對人的關注,每個人的個性特征迥異、優長所在不同,興趣需求各異,在進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個性特征、能力特點、興趣愛好等個人特質,并可以借助科學的心理測量等方法進行輔助判斷,幫助學生盡早認識自己并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同時,要盡量降低轉專業的門檻,為學生再選擇提供方便。其次,基于對社會的關注,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樣化的。在開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科學預測發展趨勢,在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上緊扣發展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所需人才,緩解當前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
3.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首先,樹立職業平等觀。黃炎培在《職業教育之礁》一文中指出:“職業平等,無高下,無貴賤。茍有益于人群,皆是無上上品。”職業只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分工,無高低貴賤之分,任何職業只要有益于人民生活,有助于社會發展,就都值得尊敬。其次,形成職業發展觀。黃炎培提倡“受教育者對于職業,應有極端的信仰”,這種信仰著眼于職業的未來發展,特別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對職業發展的關注和思考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有憂患意識,更要有優化和創新意識。唯有這樣,職業才能進步,個人才能發展。最后,完善職業道德觀。黃炎培認為,“人生必須服務,求學非以自娛樂。無論受教育者至若何高度,總以其學能應用社會、造福人群為貴”。@職業不僅是個人謀生的手段,更是造福社會的途徑,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因此,在職業道德觀上要經歷從業、敬業、精業、樂業等由低到高的不斷完善的過程。
三、結語
黃炎培賦予職業教育改善人民生活狀況、改變國家積貧積弱、實現民族復興繁榮的重要使命,體現了他對教育實踐承載國家責任的重要思考。教育總是關系社會整體的,職業教育更是聯系教育與社會的核心紐帶,在愈加重視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強調高校轉型發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當下,如何發揮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傳承和弘揚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當代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