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秉輝
滴滴“數據門”進一步發酵。
7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下簡稱“網信辦”)發布關于《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在第六條指出,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絡安全審查。
7月9日,網信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和“滴滴企業版”等滴滴旗下25款App。
因滴滴“數據門”,圍繞跨境上市公司數據安全的監管風暴正在強勢來襲。
低調上市 高調下架
滴滴“暗度陳倉”。這家為國內3.77億年活躍用戶提供出行服務,搶占線上打車出行市場半壁江山的出行平臺,在成立的第九個年頭后于6月30日登陸紐交所完成上市。上市的過程,急促而低調,從“遞表”到“掛牌”僅僅用了20天的時間,上市后沒有敲鐘聲,沒有新聞稿,自然也沒有慶功宴。然而,好不容易才搭上上市這艘巨輪的滴滴,可能并沒有料到一系列圍繞數據安全問題的監管追擊正紛至沓來。
“作為日常出行的頭部平臺,滴滴至少掌握了所屬行業領域80%以上的深度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我國各區域人口分布、商業熱力、人口流動、貨物流動、企業經營等情況。”江蘇省大數據交易和流通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李可順表示。
滴滴上市之倉促,以至于其間并沒有與有關部門充分溝通,也沒有按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的身份,根據《網絡安全審查辦法》要求自主申請審查工作,這為滴滴之后被推入監管風暴眼埋下了伏筆。
數據監管風暴速至。7月2日,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稱,對滴滴出行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兩天后,網信辦發布通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問題,根據《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又過了一天,監管風暴所經的“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等均受到了網絡安全審查。而這幾家公司也存在未主動提請網絡安全審查就于近期赴美上市的境況。“美國證券市場對于上市公司有很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包括必須根據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編報其財務報表、必須根據美國證券法律規定,對公司重大信息及時披露等,這勢必涉及一些該公司在中國境內的經營情況數據是否能夠出境的問題。”匯業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天航解釋。
7月9日,網信辦再度通報,要求下架滴滴旗下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的25款App。這場針對滴滴的監管風暴來勢洶洶,使得當下互聯網市場混亂的個人信息管理漏洞被進一步暴露在社會焦點的同時,亦加速相關監管、法律的補充與完善。
從內至外“縫補”數據管理辦法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數據承載的價值越來越高,英國數據科學家及數學家克萊夫·哈姆比(Clive Humby)將其比作是“新時代的石油”。過去國內互聯網市場呈現高速、野蠻的生長態勢,各平臺機構從商業利益的角度出發,大規模爬取、收集、利用用戶數據,而相對忽視對數據合規的投入與管理,由此引發數據價值與保護管理之間、國內數據存儲與國外數據流轉間的矛盾越發突出,促使國內數據合規監管力度在近年來不斷加強。
對內扎緊數據安全保護籬笆。數據隱患的根本是互聯網平臺超范圍、超權限跟蹤與捕獲用戶信息、用戶足跡,生成、匯聚、融合成巨量數據庫,在釋放數據價值同時產生不可忽視的數據安全風險。在大數據分析技術不斷迭代的當下,各平臺掌握的數據已經能夠反映出我國整體經濟運行情況等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對總體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安全威脅。對此,有關部門正在積極制定《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明確跨數據權益、主體權利、保護主體責任、監管機構權利等事項,守住數據安全底線。此外,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等細分監管條例將進一步明確具體內容,逐步覆蓋互聯網、個人信息和數據活動的方方面面。
對外防范重要數據“漂洋過海”。以滴滴為代表的國內大型互聯網集團遠赴美國上市背后帶起了數據跨境披露矛盾,即意味著國內數據資源的對外流轉,積聚風險。7月10日,網信辦發布關于《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圖2)。其中要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以下簡稱“運營者”)采購網絡產品和服務,數據處理者開展數據處理活動,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應當按照本辦法進行網絡安全審查。
而就在《征求意見稿》發布的4天前,7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對跨境上市工作提出三大要求:一是要壓實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體責任;二是要加強跨境信息提供機制與流程的規范管理;三是要堅持依法和對等原則,進一步深化跨境審計監管合作。
值得補充的是,對待跨境數據安全的監管態度上還需避免極端化趨勢,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沈逸的話來說“要么就是認為它應該絕對地遵循技術市場的內生需求,要求最小化的監管,要么將它視作洪水猛獸,對它進行過度監管”。
經營收益與監管成本間的博弈
短短一周內,面對數據安全的相關監管文件頻頻發布,不論是滴滴,還是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抑或是廣大互聯網企業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截至美國當地時間7月12日收盤,滴滴股票震蕩跳水,從6月30日最高點18.01美元暴跌近40%至11.16美元。資本市場的反應給了滴滴一記重拳,但緊隨其后的集體訴訟及高額的賠償費抑或使滴滴付出慘痛代價。根據美國商業資訊網站消息,美國股東權益律師事務所以及羅森律師事務所正準備對滴滴發起集體訴訟,訴訟理由為滴滴可能向投資者發布了嚴重誤導性的商業訊息。
從獨占國內交通出行鰲頭到蒸發千億元市值跌落互聯網界“神壇”,滴滴只用了一周時間。倘若事先知道監管重拳要襲來,滴滴還會選擇倉促上市嗎?答案是肯定的。對于監管重拳的出擊,滴滴并非一無所知,也并非毫無預感。
數據安全方面。其公布的《F-1證券登記(外國私人發行人)》中就曾指出“公司業務受到各種有關數據隱私和數據保護的法律、法規、規則、政策和其他義務的約束。任何機密信息或個人數據的損失、未經授權的訪問或發布可能會使公司遭受重大的聲譽、財務、法律和業務后果”“與隱私、數據和信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變更,要求加強對某些類型數據進行保護與保留、傳輸或披露相關的新義務可能會大大增加公司經營成本,甚至影響公司的未來運作。”
事實上,包括滴滴在內的眾多互聯網平臺或直接或間接陷入過大數據殺熟風波之中,在監管底線、人道主義、用戶體驗、服務效率等多元訴求中反復試探,謀求利益最大化之解。以滴滴為例,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孫金云曾帶領團隊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慶等城市實地調查,通過打車逾800次,花費超5萬元的實踐,得出使用越貴的手機,打車費可能越貴的結論(圖3),其研究數據顯示,iPhone手機用戶平均只能獲得2.07元的優惠,顯著低于非iPhone用戶的4.12元。然而,在當時“寬松”的環境下,滴滴等平臺雖處于輿論風口浪尖,卻并未受到市場管理的相應處罰。不過著眼當下,以大數據殺熟為背景的監管法律亦在逐步完善,將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提出,針對大數據殺熟行為最高可罰款5000萬元。
反壟斷方面。《F-1證券登記(外國私人發行人)》顯示,“針對反壟斷的監管行動可能導致公司受到罰款,以及限制、修改業務慣例等不利影響經營狀況。”同樣,對于滴滴反壟斷行為的監管前奏可以追溯到2021年4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網信辦就曾要求滴滴和30多家中國主要互聯網公司在一個月內進行自查,發現并糾正可能存在的壟斷、競爭、稅收和其他方面的違規行為。雖然這次壟斷自查的結果仍是未知數,但不可否認的是,面對資本的壓力,滴滴顯然輕視了監管合規的重要性。
在行業規范、市場健康發展的框架下,滴滴的貿然上市,自然會迎來監管的“有備而來”。7月7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對22起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的處罰通報,其中涉及滴滴出行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8起,顯著高于阿里巴巴的6起,騰訊5起,美團1起。滴滴總計被罰款400萬元,這和其去年高達1417.36億元的營業收入而言,宛如“九牛一毛”,但卻是當下的《反壟斷法》的頂格處罰,其背后的監管意義重大,并不能以簡單的數字作為衡量標準。另外,以2020年1月發布的《<反壟斷法>修訂草案 (公開征求意見稿)》來看,未來違法行為的處罰上限或將大幅提高至上一年度銷售額的10%,若以此計數,則滴滴面臨懲罰金額則要遠遠高于目前。
新“打車大戰”下的反思
在滴滴“擱淺”留下出行市場競爭空隙的同時,一場以美團打車、高德、曹操出行、首約汽車等為主角的“打車大戰”打響。在北京,美團打車打開App就送4.5折的新人紅包,高德在抖音視頻中投放百元優惠券,曹操出行、首約汽車等出行App優惠通知即刻彈出……現在的出行市場,無人不想分杯羹,這或許是滴滴為自身草率行為付出的另一種代價。
在這場“大戰”打響的同時,市場參與者們又能否從滴滴的前車之鑒中汲取經驗,吸取教訓?在監管規范逐步完善且充分體現出我國維護數據主權和國家安全決心的當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互聯網市場,或將迎來新的競爭浪潮,而這一次,合規將成為其中的重要競爭利器。
責任編輯:鐘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