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蓉
摘 要:近年來,徽州區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踐行新發展理念,農業產業化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該文簡述了徽州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建議,包括綠色基地建設、經營主體培育、品牌質量建設、三產融合發展等,以期為徽州區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建議;徽州區
中圖分類號 F3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3-0017-02
徽州區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陽光充足,無霜期長,神秘的30°N賦予了該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和豐富的物種資源優勢,各類作物宜種宜發。近年來,徽州區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綠色精致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呈現出領域拓寬、水平提高、進程加快、后勁增強的良好發展勢頭。
1 徽州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1.1 加強產業引導,做優精致農業 近年來,徽州區立足產業帶動,做強了主導產業,做優了特色產業,全區已形成茶業、蜂業、蔬菜、油茶、苗木、竹業、香榧等七大主導產業,果品、中草藥等特色產業也逐步發展壯大。
1.1.1 茶產業 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全面推行全域茶園“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模式和茶葉保險工作,并率全市之先在富溪鄉黃山毛峰核心產區建立11個面積達70.8hm2的茶園化學農藥、化肥零投入試點示范基地,努力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有機化,連續13年榮獲“中國茶葉百強縣”,2020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區縣。全區“三茶”認證面積3400hm2,占茶園總面積的98%;2020年實現茶葉一產產值2.305億元,綜合產值達11.5億元。
1.1.2 蜂產業 大力培育蜜蜂產業體系,積極打造張村中蜂保護基地。全區蜜蜂飼養量達12.5萬群(其中中蜂養殖3000群),占安徽省的1/5、黃山市的3/5,蜂產品總量9908t,2020年蜂產業綜合產值3.5億元,同比增長16.7%。
1.1.3 蔬菜產業 扎實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全區蔬菜年播種面積2000hm2,總產超4萬t,基本形成以豐樂河兩岸為主,以臨河反季節菜、祊塘早蓮藕、西溪南四季豆、琶村西紅柿等為特色的專業化蔬菜基地。
1.1.4 特色產業 加大香榧、油茶、中草藥等特色產業發展力度,全區香榧種植面積246.67hm2,產量5.2t,產值200余萬元,專業育苗機構3家;油茶栽培面積1800hm2,年產茶油150t,產值1600萬元;發展中藥材種植面積253.47hm2(含菊花),其中花智造有限公司新建有機菊花基地26.67hm2。鼓勵發展生態種養業,稻鴨(蝦)共育“復合經營”新模式得到有效推廣,全區3.33hm2以上特色產業基地已達38個。
1.2 做強經營主體,發揮規模優勢 全區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0家、市級15家;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4家,擁有農產品加工自營出口企業2家(養生源蜂業有限公司、眾望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農業產業化省級聯合體7家,黃山毛峰茶產業聯合體(謝裕大)、黃山悠悠豬發展有限公司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創建示范基地;先后培育各類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152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8個)、家庭農場148家(其中省級8家)、種糧大戶17家。
1.3 實施品牌戰略,提升質量效益 堅持品牌戰略,不斷加大品牌創建與宣傳,全面提升品牌效益。徽州區先后榮獲“中國名茶之鄉”“安徽省養蜂第一鄉”“十三五茶業發展十強縣”等稱號。全區現有謝正安、謝裕大、老謝家茶、紫霞、徽廚等農業類中國馳名商標5個、中國地理標志1個、省級著名商標9個、安徽老字號2個;全區2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認證產品33個,其中綠色食品5個、有機食品8個;連續12年舉辦黃山毛峰文化節,積極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努力提升徽州區農特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
1.4 加強監管治理,發展綠色農業 堅持綠色發展,強監管嚴治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扎實推進減肥降藥行動,實施農藥集中配送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有機肥替代化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農業綠色發展工程,配送農藥使用份額達80%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9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達9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6%,農產品質量合格率達99.8%以上,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
2 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議
盡管徽州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強勁,優勢明顯,但還存在生產經營主體帶動力不強、科技支撐水平不高、專業人才缺乏,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等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高質量發展。
2.1 抓好綠色基地建設提升工程 以謝裕大和悠悠豬創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為契機,加快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圍繞徽州區茶葉、蜂業、油茶等主導產業,重點打造一批以生產、加工、供應為主的示范基地。一是推進生態茶園建設。以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在楊村鄉、洽舍鄉、富溪鄉分別打造一個相對集中連片、面積達13.33hm2以上的生態茶園示范片,創建“源頭無隱患、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質量有保障”的高效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帶動全區綠色生態茶園建設。加快中茶謝裕大(黃山)茶產業園建設項目,打造長三角綠茶加工基地,整合公共品牌,讓全區茶葉企業以更嚴格的質量管控、更標準的生產規程、更規范的貯運包裝為長三角地區提供優質的黃山毛峰茶。組織實施徽茶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等一批項目,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長效機制,著力提升產業綠色發展水平,培育農民綠色增收的新引擎。二是建設菊花良種繁育和種植示范基地。依托安徽花智造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建設6.67hm2年供應能力達3000萬株的菊花脫毒種苗工廠化繁育基地,以唐模西村片現有26.67hm2菊花有機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全區菊花產業發展,力爭“十四五”末有機菊花基地達到66.67hm2。三是建設蜂業基地。依托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實體,整合農業資金,推動蜂產業良性發展,在洽舍、楊村、富溪等地擴大中蜂養殖,到2025年中蜂總量達8000群。四是加快悠悠豬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建設。加快皖南花豬保種場建設,建成后年可提供皖南花豬種豬1340頭、仔豬2500頭,輻射帶動農戶養殖皖南花豬,總體規模達到5萬頭。五是發展綠色蔬菜。以臨河至琶村豐樂河兩岸蔬菜基地建設為重點,按照綠色、有機、適銷的原則,全面推進蔬菜產品結構調整和質量提升,進一步增強區域特色美譽度。六是積極推進楊村香榧、西溪南稻鴨共育、中藥材基地、特色果品基地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力爭到“十四五”末建成5個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2.2 抓好經營主體培育提升工程 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繼續圍繞優勢產業,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化水平,積極支持農業企業加快技改擴能、轉型升級步伐,延伸產業鏈,打造集生產、產品研發、精深加工、倉儲、貿易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和產業聯合體,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加大上規企業培育與扶持力度,重點加強對產值在500萬~2000萬元的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大、創新意識強的企業的扶持(如:徽客坊、花智造、黃盛生物科技、龍一灣、長青有機茶等),促其盡快做大做強,盡早上規。引導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向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休閑農業轉變。力爭“十四五”期間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產業化聯合體5個,凈增農產品加工業規上企業8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突破20億元。
2.3 抓好品牌質量建設提升工程 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開展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等“三品一標”認證和馳(著)名商標創建工作,培育和打造農產品品牌,加大扶優創牌力度,創新監管模式,全面提升品牌效益,積極做好徽商茶葉、紅富油桃、天賴葡萄、翰山獼猴桃等農產品認證工作,力爭到2025年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20個。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統籌倉儲物流(冷鏈物流)與生產加工、市場消費的有機銜接,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推廣農超、農企、農旅等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有序組織農業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展示交易推介會,持續舉辦黃山毛峰文化節,多形式、廣視角、全方位加強徽州特色農產品宣傳,不斷提升徽州區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快茶葉、泉水魚等農產品的質量可追溯能力建設;加強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紅榜”和“黑名單”制度。
2.4 抓好三產融合發展提升工程 深入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不斷加深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的融合,推進“電商+旅游+農產品”融合發展,新增10個休閑農業基地。圍繞富溪鄉茶園綠色生產、加工,結合采摘、研學等體驗活動,努力打造區內第三條農(茶)旅結合線路。充分挖掘菊花的食用與藥用價值,研究開發食藥同源和天然菊花保健功能性健康食品,支持企業結合旅游業開發菊花酒、飲料、糕點等保健食品和伴手禮等。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拓寬銷售渠道,力爭“十四五”末全區農產品線上年銷售額達10億元。
2.5 力加強產業政策保障 進一步修改完善產業扶持政策,重點在農產品生產、收購、加工、營銷等方面給予扶持,促使經營主體做大做強。積極謀劃編報產業項目,加大對上爭取力度。通過資本融合、股權轉讓、資產重組等手段,實現行業企業聯合發展。重點加大對年產值在500萬~2000萬的規下農業企業扶持力度,對在市場開拓、技改、品牌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的企業給予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扶持。
2.6 加強人才隊伍保障 一是通過公開招考,直接引進農業專業技術人員;二是通過政府引導,依托企業平臺,引進專家團隊和技術人才;三是加強區鄉2級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通過多種方式,抓好高技能人才、鄉土實用人才的培養和開發,造就一批本領高強的農技專家,一批善于經營、精于管理、勇于創業、樂于帶領群眾致富的企業家,為農業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