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銀,胡登攀,余 璨,翟建軍
1.云南銅業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650051;2.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650051
康隆卡(Kanunka)礦區地處剛果(金)南部盧阿拉巴(Lualaba)省科盧韋齊(Kolwezi)東南,距科盧韋齊市約18 km.剛果(金)總體位于中非-剛果盆地,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剛果克拉通西南部,經歷了非洲大陸的絕大部分地質發展史,其沉積地層經歷了太古代褶皺、基底雜巖褶皺、基巴拉褶皺、孔德龍古褶皺等一系列大規模構造運動,伴隨著不同規模的變質作用和巖漿作用[1-5].前人研究提出,剛果盆地的古老基底自早石炭世已形成,至中石炭世發生大陸侵蝕和堆積,直至新近紀造山運動,剛果河周圍地殼的隆起形成如今的剛果盆地.高地的侵蝕和中央盆地的堆積,致使剛果(金)兩大地層分層明顯,地勢低凹的中央盆地受古老基底構成的邊緣高地所圍限,新生代蓋層覆于其上.復雜的地質構造背景為成礦提供了優越的成礦條件,其所屬的盧菲立安銅鈷礦帶為全世界規模最大、銅品位最高、鈷資源儲量最大的沉積層控型銅礦帶,康隆卡礦區即是剛果(金)加丹加成礦亞帶西北緣的典型礦床[6-7].自20世紀50年代發現礦床以來,前人在礦區開展過一系列的地質工作,初步查明礦區地層、構造、巖漿巖等地質概況,但勘查區研究程度整體較低,對礦床成因、控礦因素認識依據仍顯不足,兼之地表植被覆蓋較厚,故而全區構造、賦礦層位的研究尚不清晰[8-12].本次研究在詳實野外地質工作及室內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地質成礦規律的對比,系統厘定成礦地質條件,詳細探討礦床成礦條件,以期為礦床下步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礦區所處的加丹加地區地層主要由基底與蓋層組成.其中基底由太古宙基底雜巖與元古宙加丹加超群組成,雜巖巖性主要為片巖、片麻巖、花崗巖、石英巖及礫巖等變質巖系.加丹加超群自上而下分別為羅安群(R)、恩古巴群(Ng)和孔德隆古群(Ku).羅安群礦山組(R2)是主要的賦礦巖層,總體為加丹加弧形構造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蓋層則由古近系-新近系和沖積層、殘積層、坡積層組成,出露于礦帶西部、東北部及科盧韋齊、利卡西一帶.
區內構造主要由加丹加褶皺-推覆構造帶組成,為非洲中部盧菲利(Lufilian)弧形構造帶的組成部分,總體呈NW走向.約550~560 Ma,剛果-坦桑尼亞板塊相對于安哥拉-Kalahari板塊位移、碰撞引起盧菲利造山運動,導致安哥拉板塊(上疊板塊)和剛果板塊(底部板塊)疊置形成盧菲利弧形構造帶,初始沉積地層亦隨之發生大規模韌(脆)性剪切變形、褶皺、逆沖推覆和滑動,發育形成兩個推覆層,層間夾著被褶皺、位移的主要含礦層(R2),上、下推覆層面分別為木瓦夏(R4)層間破碎巖和RAT(R1)底部-基底接觸帶[5,13].此外,區內經歷了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新元古代造山帶上地殼巖層序列演化便持續了約500 Ma.泛非運動期為盧菲利弧經歷的主要構造演化階段:D1的科盧韋齊階段發生于750~600 Ma間,形成盧菲利弧的外部褶皺推覆帶和穹隆區;D2的Monwezi階段(600~512 Ma)表現為大規模左旋平移斷層,自北向南相繼發育NNE向坎蘇祁(Kansuki)斷裂帶、E-W向Monwezi-Menda-Shinkolobwe斷裂帶、NW向Lupoto斷裂帶及NE向Mwembeshi斷裂帶;D3的Chilatembo階段則主要生成垂直盧菲利弧走向的橫向(160~170°和70~80°)斷裂及褶皺構造.
多期次的構造巖漿活動為區域提供了豐碩的成礦資源.在剛果(金)形成卡莫阿(Kamoa)、科盧韋齊、騰凱-豐古魯梅(Tenke-Fungurume)、姆丹達(Mutanda)和迪茲瓦(Deziwa)等超大型礦區.自西北科盧韋齊至東南的盧本巴西延伸約300 km,在加丹加一帶形成加丹加拗拉槽(V)、外部褶皺推覆帶(I)、穹隆區(II)、復向斜帶(III)和加丹加高原(IV),其中外部褶皺推覆帶為盧阿拉巴省著名的弧形銅鈷礦(化)帶[14-16].
礦區基巖出露較差,地層以羅安群(R)、恩古巴群(Ng)、孔德龍古群(Ku)及第四系為主(圖1).羅安群作為區內的主要地層,由一套淺海相的細碎屑巖和化學巖組成,自上而下劃分為RAT(R1)、礦山組(R2)、迪佩特組(R3)和木瓦夏組(R4).其中礦山組為礦區內重要的賦礦層位,自上而下可將巖性進一步細分為4類:1)上部的RSF主要出露于礦區北部的首采區,巖性為層狀白云質砂巖、弱硅化白云巖和條紋-條帶狀硅質巖夾薄層狀泥質粉砂巖,巖石整體強風化,局部較破碎,發育褐鐵礦化;2)RSC巖性主要為蜂窩狀硅化白云巖,局部發育角礫狀巖石,經地下水侵蝕、風化形成蜂窩狀構造,常見巖溶裂隙、溶洞,與RSF一并組成含礦地層;3)SD的灰色泥質砂巖、頁巖夾白云質砂巖、長石石英砂巖主要揭露于北區東部,局部地段出露白云質粉砂巖、白云質頁巖(CMN).孔德龍古群的紫紅色、深灰色、青灰色粉砂巖大面積出露于礦區北部、南部,沿層理面發育微弱鐵錳染和孔雀石化,而恩古巴群則主要出露于礦區北部、中部,由紫紅色砂巖、泥質砂巖等組成,礦化微弱.

圖1 康隆卡礦區地質簡圖Fig.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Kanunka orefield
從區域上看,礦區橫跨Kansuki和Deziwa-Mutanda兩條平行的成礦斷裂帶,康隆卡礦區總體位于非洲中部盧菲利弧形構造帶西延的加丹加褶皺-推覆構造帶.主要構造線呈NW向,總體位于次一級科盧韋齊-坎蘇祁構造帶內,NW—NNW向、NE—NEE向斷裂發育.F1為礦區主要控礦構造,位于礦區中部,縱向上可劃分為兩段,西南段在I區略呈南凸的弧帶狀,中間段位F4、F5所錯斷,在地形地貌上表現為線性溝谷負地形;F2、F3分別位于礦區中部、東部,北部均為第四系地層所覆蓋;F4總體呈近S-N向縱貫全區,總體受F1作用影響顯著,穿切首采區羅安群地層.
礦床內共圈定礦體8個,其中北區分布I-1、I-2、I-3、I-4、I-5礦體,II區發育II-1、II-2礦體,其中I-1、I-2、II-1礦體規模較大.礦(化)體呈層狀、板狀及薄膜狀產出,主要賦存于羅安群礦山組RSF段層狀白云質砂巖及孔德龍古群青灰色泥質粉砂巖中,部分賦存于近東西向坎蘇祁構造帶的次生構造破碎帶內(圖2、3).礦化以鐵-錳染、孔雀石化為主,多沿層及層間裂隙發育,偶見藍礬、黑鐵礦化、水鈷礦化等(表1).

圖2 康隆卡礦區1號地質剖面圖Fig.2 No.1 geological profile of Kanunka orefield

表1 礦體特征表Table 1 Features of orebodies
礦床內礦石類型主要為氧化礦.礦石礦物主要為孔雀石、藍銅礦、黑銅礦、水鈷礦、軟錳礦、褐鐵礦等次生氧化礦物.礦物結構以自形—他形粒狀結構、隱晶結構、包含結構為主,局部見少量交代假象結構、纖柱狀結構、粒狀結構、隱晶纖維狀結構.礦石構造則以多孔構造、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為主,其次為條帶狀、細脈狀及角礫狀結構,偶見皮殼狀、鮞狀構造,局部保留原巖層理構造或殘余構造.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絹云母、白云母、綠泥石及黏土.
礦床中礦體均賦存于羅安群礦山組地層中,礦體圍巖為泥質粉砂巖、灰色砂巖等.礦(化)體層控性質顯著,礦石自然類型以氧化礦為主,反映出礦床形成于氧化環境中,淋濾富集作用顯著.前已述及,礦區位于坎蘇祁NE向斷裂中,橫跨Kansuki和Deziwa-Mutanda兩條平行斷裂帶,周邊次級斷裂發育,與褶皺構造一同控制著含礦巖層的空間展布,同時為礦質的沉淀、疊加提供有利場所,后期的次級斷裂為含礦熱液提供運移通道和容礦空間.結合礦石質量特征,礦床內礦石以強風化、孔雀石等角礫(礫石)成分及土狀泥砂碎屑物為主,礦體及圍巖中節理裂隙發育,表明礦體成礦前后構造跡象顯著.此外,礦區圍巖蝕變較為發育,以硅化、絹云母化、硅酸鹽化、白云巖化為主.

圖3 康隆卡礦區2號地質剖面圖Fig.3 No.2 geological profile of Kanunka orefield
根據成礦作用的先后,康隆卡銅鈷礦床劃分為沉積階段、熱液改造階段和表生富集階段,成礦作用以熱液充填為主.羅安群作為礦床的初始礦源層,形成年代距今880~750 Ma,后期盧菲利運動的構造變質作用對礦床進行了熱液改造,形成銅鈷礦化的疊加富化.此外,區內降水充沛,斷層、破碎帶良好的透水性為礦質運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兼之適宜的溫度及巨大的時間跨度,致使礦床次生氧化作用強烈.礦床總體為受控于地層、斷層的沉積-熱液改造型銅鈷礦床[17-19].
本次研究在礦區內開展了線距100 m、點距10 m的中梯剖面測量,分別于I區、II區完成10.1、10.2 km的測量,共圈定激電異常10處(圖4、5).其中,JD1(JH1)~JD5推測為礦致異常:JD1總體呈近E-W向長軸狀展布近480 m,面積約0.03 km2,為高阻異常,視電阻率為350~450 Ωm,與區域主要含礦層RSF、RSC吻合良好,推斷為深部礦化(體)異常,具很大找礦價值;JD2位于西山東部,呈橢圓狀展布,異常整體長約200 m,異常區內出露含礦層位RSF、RSC,西南側發現孔雀石化發育的老民采坑,找礦潛力較大;JD3為橢圓狀高阻異常,異常區內存在多處孔雀石化發育的老民采坑,為礦區重點礦致異常區;JD5呈雙囊狀位于II區老民采坑,為高阻異常,推測其東延具一定找礦潛力.

圖4 康隆卡礦區E線激電中梯剖面圖Fig.4 IP intermediate gradient profile along exploratory line E in Kanunka orefield
結合前述激電中梯異常區分布情況,優選出JH1、JD1兩個中梯異常區開展激電測深工作,E線、G線分別布設測深點15個(20~34)、12個(17~28).由圖5看出,E測線視極化率顯示明顯,左、右兩個異常中心呈橢圓狀“雙腎”展布:22~26測點下方發育南傾的似橢圓狀高視極化率(ηs=3%~5%)、中高阻(ρs=600~2700 Ωm)異常區;27~30號測點鏡像對稱發育似橢圓狀高視極化率(ηs=3%~5%)、中高阻(ρs=600~5000 Ωm)異常區.總體上,E線深部極化率明顯且集中,深部更為發育,對應中低電阻率巖性,故而推測為深部巖層硫化物富集所致,具有良好找礦潛力.G測線19~28號測點發育面狀“倒雞冠”狀高視極化率(ηs=3%~9.82%)、中高阻(ρs=600~2600 Ωm)異常區,同樣對應中低阻巖性區,為深部巖層硫化物富集所致,找礦潛力良好.總體上,礦區磁法物探異常為控礦構造所致,NE向的次級構造為成礦提供導礦通道和容礦空間,兼之電阻異常與礦化點位置高度吻合,故推測圈定的6個礦致甲I類異常深部具有成礦物質富集膨大的趨勢.

圖5 康隆卡礦區E線激電測量綜合剖面圖Fig.5 Comprehensive IP anomaly profile along exploratory line E in Kanunka orefield
此外,礦床內孔雀石作為礦區最為直接的找礦標志,其富集地段即為礦(化)體發育富集地段,故前人已開采過的民采遺跡亦可作為礦區重要的找礦標志,而礦(化)體的層控性則反映出賦礦層位(羅安群礦山層)可作為尋找富礦(化)體的重要標志,孔德龍古地層亦可作為次要的找礦標志.本次研究在鈷草集中部位布設的探槽點發現孔雀石化的RSF含礦層位,孔德龍古地層中亦發現3處銅礦點,RAT地層中亦揭露到較高品位的孔雀石化角礫巖,可作為下步的勘查工作重點.而研究北區南部發現的多處礦化良好的民采點大致呈NEE向展布,與F1斷裂、西山礦帶走向一致,認為西山礦帶整體屬褶皺的一翼,推測其南部新發現的礦點具有礦體規模擴大的演變趨勢.
本次研究詳細剖析了康隆卡礦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認為礦床區域成礦條件優越,構造背景明顯,找礦潛力巨大.根據已有地質工作及本研究工作成果,結合層位成礦和“多級異常”的關系進行成礦遠景評價,并對找礦方向進行探討.為該區后續找礦勘探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