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7月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召開第五十三次會議,深入學習“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研究未來一段時期金融領域的重點問題,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
過去幾年,中國金融業開放邁出里程碑式的步伐: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人身險等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已完全取消,外資股東資質要求不斷放寬;企業征信、評級、支付等領域已給予外資國民待遇;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配套的會計、稅收和交易制度不斷完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打亂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節奏,如惠譽(全球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在當年成為繼標普之后第二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評級公司。
金融開放的經驗表明,金融業開放不僅引入了機構、業務、產品,增加了金融要素供給,還促進了制度規則的完善。這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能力,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次再次重申“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表明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我國仍將堅持金融業對外開放。新形勢下,金融業對外開放將繼續堅持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
近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陸續召開會議學習“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部分內容亦涉及到金融開放的議題。銀保監會表示,要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提升金融體系的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證監會表示,要提高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本領,繼續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
央行副行長劉桂平此前表示,要推動金融業系統化、制度化開放。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為外資進入國內市場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發揮內外資金融機構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作用,為參與雙循環的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此次會議強調,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對金融領域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針對性的問題研究,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金融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而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是有效管理貨幣金融的基礎性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中,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將會更加明晰。建立健全現代中央銀行制度能更好地優化金融體系在儲蓄投資轉換和市場經濟功能發揮中的作用,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基本保障。
一直以來,現代中央銀行制度都是重大的基礎性改革任務,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的角度出發,要求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和傳導機制等。“十四五”規劃也強調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作為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十四五”規劃和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在金融委的領導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建設將加速推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理事長胡濱認為,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亟待加快推進以下三項工作:一是以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作為契機,明確界定中央銀行的地位、作用、職責和權限,明晰中央銀行政策框架和政策工具,以更好地推動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二是深化金融要素市場化定價改革,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以及國債收益率曲線建設,實現金融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三是建立健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機制。通過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和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將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有效統籌協調起來,以國債市場建設為紐帶,強化兩個基礎性政策的鏈接機制、市場體系和工具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