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副局長尹優平表示,人民銀行將統籌推進違法金融廣告和營銷宣傳行為治理,科學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有效抓取非法金融廣告線索。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金融平臺數量激增,金融產品日益豐富,但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知識和風險責任意識較弱,難以自覺遠離和抵制非法金融活動。于是,一些非法平臺借助金融廣告夸大宣傳,打制度法規的“擦邊球”,屢屢發生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因此,金融消費者需要增強自身的辨別能力,堅決遠離非法金融活動,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認清非法金融廣告特征
央行指出,非法金融廣告具有虛假性。主要表現在金融消費者實際購買的產品與服務與其宣傳的內容不符。例如:虛增資質,謊稱其具有金融監管部門認可的資質,誤導消費者;證明金融產品與服務實際情況時引用虛構、偽造或無法驗證的信息等。同時,非法金融廣告具有誤導性。非法金融廣告常使用“高收益、低投入”等宣傳用語,強調收益并忽略風險,或在機構形象宣傳方面使用“最高級”“國家級”等禁止性用語,誤導金融消費者。此外,非法金融廣告具有隱蔽性,常通過一些隱蔽性強、信息發布審核寬松的渠道進行宣傳,規避金融廣告監管。廣告內容常偽裝成正規金融機構的服務或產品,暗示與正規金融機構有業務合作,迷惑金融消費者。
三招幫你識別非法金融廣告
首先,要認清非法金融廣告的本質和危害,提高辨別能力,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看到宣傳詞中帶有“最有價值”“首只”“最大”“最好”“唯一”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冷靜分析,避免上當受騙。其次,要培養理性投資的意識。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不規范的金融活動里藏著陷阱,要增強理性投資意識,正確認識風險和收益的關系,保護自身權益。最后,要增強風險責任意識。參與非法金融活動的資金及相關利益不受法律保護。因此,在看到以高額投資回報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債券、基金等產品時,一定要謹慎甄別,可以對照銀行貸款利率和普通金融產品的回報率,判斷投資回報是否過高。對于明顯偏高的投資回報,要提高警惕。
牢記“一看二問三查四不要”
一看:看理財收益率和存款利息是否合理,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
二問:遇到金融有關的問題和疑惑時,咨詢正規金融機構或金融監管機構。
三查:查金融機構是否有業務資格執照,查金融產品是否合規,查金融廣告是否合法合規。
四不要:不要輕信不明的通訊信息,不要透露個人的有關信息,不要打開不明的網絡鏈接,不要輕易匯款轉賬。
互聯網時代金融產品和服務五花八門,但金融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消費者應通過學習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金融行為習慣和態度,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金融市場,守住自己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