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彬
一、研究背景及相關概念闡述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 戰略以來,“三農”工作作為全黨的工作重點,也成為各地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區響應國家政策,相繼推出系列措施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有了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支持,農戶創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僅“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不到一年,我國已有約7000萬人加入到農村創業當中,成為了促進農村經濟、鄉村振興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創業自然是改善鄉村產業結構的重要方式,但創業的過程卻是舉步維艱,前期興致高漲,中后期發展疲軟,融資渠道不足,創業資金高昂等基本的問題日益突出,拓寬融資渠道需要政府和專業金融機構的支持,作為影響農戶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同樣也影響鄉村振興的發展。農商行作為“三農”融資渠道的主力,是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中心,對當地的經濟有較大影響力。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發展農村經濟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香餑餑”,紛紛將重心轉移到農村,對農商行的市場份額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探索農商行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有效模式勢在必行。而“整村授信”模式是農商行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一大機遇和挑戰,探索“整村授信”模式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對農商行的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整村授信”模式作為普惠金融的新模式,是鄉村振興中農村金融發展的產物。“整村授信”是采用授信額度預審批和零售業務批量做的形式,授信額度預審批是指以“村”作為一個區域概念,即以一個行政村或者一個企事業機關為單位,通過多種信息化平臺,如農商行自有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掌上銀行等金融信息平臺等,全方位了解客戶的基本信息情況,包括信用狀況、家庭生產經營情況、償債能力等,建立農村農戶數據庫,進而為客戶確立初步授信額度,客戶可以利用自己的預授信額度,更加方便快捷地用信,及時獲得資金需求。零售業務批量做是指銀行客戶經理通過交叉銷售實現批量目標客戶的獲得,進行零售業務批量做,精細化的開拓農村縣域市場,旨在做到綜合服務送上門、基礎金融服務不出村的方式,讓客戶享受普惠金融的雨露甘霖。
二、“整村授信”模式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意義
(一)“整村授信”模式是堅守地方經濟金融的創新普惠模式
農村和城市金融二元結構是我國金融發展的突出問題,城市資源的充足性,以及獲得資源的便捷性使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將自己的主要業務市場放在城市。長期以來,村鎮、農村地區的市場開拓不足,直接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滯后性,解決農戶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迫在眉睫。自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各大國有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市場重心出現了傾斜,資金規模大、產品線豐富的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可以利用其優勢,采取低利率、高額度等措施快速吸引農戶,搶占農戶市場份額;再者,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強勢來襲,農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解決融資問題。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農商行雖作為農村地區的主要金融力量,具有熟悉當地經濟情況的優勢,是當地經濟的“活水源頭”,但卻存在著規模小、產品單一等問題,面對各方的壓力,尋找維持和發展自身作為地方經濟金融主體的地位的新模式任重而道遠。“整村授信”模式是普惠金融的一大創新模式。改變以往按部就班的審批模式,采用預授信模式,提前給予農村農戶備用金額度,讓農村農戶創業融資更加便捷,該模式對于堅守地方經濟金融主體地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二)“整村授信”模式是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的新模式
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是貸款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農村出現“融資難”的一個重要癥結就是出現部分農村信用環境差、不良貸款難收、企業和農戶逃避銀行債務等問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是解決農村農戶以及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有效途徑。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對農村金融機構、當地經濟環境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一方面可減輕農村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解決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帶來的經營風險,同時也加強了農村金融機構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力度,信用環境的改善,農村金融機構放心放貸,可使當地經濟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可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良好的投資環境離不開良好信用環境的支撐,不僅可以吸引當地農村金融機構的投資貸款,也能為當地招商引資營造良好信用氛圍。“整村授信”模式是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的有效手段,采取信息采集和整理,對農村農戶進行授信額度的預審批,額度因人而異,良好征信情況獲得較高的預授信額度,信用不足審批獲得較低的額度,以一個“村”為單位,村民的信用直接影響整個“村”的預授信額度,這對提升村民的信用意識發揮著明顯的作用,而村民信用意識的提高可極大地促進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
(三)“整村授信”模式是重塑農村信貸流程的新模式
傳統的信貸流程采用多層審批、領導負責的形式。首先由支行客戶經理確定貸款項目后發起信貸業務,支行進行摸底審核,再交由上級分行部門審批,權限外的項目再上報總行部門,整個流程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審批流程繁瑣,審批效率低下。雖然逐層審批的流程制度本意是為了嚴格把控風險,起到審批部門與信貸經理相互制約的作用,但耗費大量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的制度,并沒起到實質性作用,審批部門未進行深入調查和風險把控,只是走過場,形成與客戶經理的項目調查報告幾乎一致的結果,最終導致傳統繁瑣的信貸流程成為降低審批效率的環節。另一方面,審批人員缺乏專業性。傳統的信貸審批成員一般由各個部門的領導擔當,這就導致了在專業性、獨立性和效率性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專業性上,由部門領導擔任的審批人,一般是在管理日常繁瑣的事務之余再來對項目進行審核,很難提出專業性意見;在獨立性上,隸屬于不同部門的領導在項目投票上缺乏公平性和客觀性;在效率性上,項目通過與決議簽發都需要領導簽字確認,等待簽字過程嚴重影響信貸審批的流程進度。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國有銀行和部分先進股份制銀行對傳統的信貸流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大多數還是沿用了傳統的信貸審批流程制度。由于農村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和信貸對象與國有銀行存在一定差異,照搬國有銀行的信貸流程改革勢必存在不合理性。作為適用農村信貸的新模式,發展“整村授信”是重塑農村信貸流程的新模式,通過客戶經理對一個“村”進行客戶信息收集,批量推廣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而為之提供有效合理的授信額度,從傳統地對被動獲得項目進行逐層審批,轉變為主動尋找客戶,主動管理信用。可見,“整村授信”模式是探索農商行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有效舉措。